1、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2、义利之辩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如果看到自己的同胞在异国他乡遭受不幸,被奴役,只要能够解救他们,帮助他们重获自由,就可以得到国家的金钱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的人民从外国手中拯救出来,却没有得到国家给他的钱。
孔子说:“子贡,你错了!圣人的工作可以用来改变人的路子,圣人的教诲可以传给人,不仅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现在鲁国富的人少了穷人,向国家领取补偿,你没有任何损失;但是如果没有补偿,鲁国就没有人去为死去的同胞赎罪。”
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接受了。孔子高兴地说:“从今以后,鲁国人民有勇气去救落水的人了。”
3、孔子相师
一天,孔子坐着马车周游世界。当他来到一个地方,他看到一个男孩坐在一个由泥土制成的“城市”里。大师问:“你看到马车时为什么不逃走呢?”男孩回答说:“人们说孔先生对天文学的认识是上的,对地理的认识是下的,对人际关系的认识是下的。然而,今天我看到你不是很好。
自古以来,就有战车从城里逃跑的声音。一座城怎能逃过战车呢?”孔子顿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回答说:“我叫李古利。”孔子为了挽回颜面,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马鞭的问题,但都被马鞭巧妙地解决了。
孔子认为这个男孩学识渊博,人脉广泛
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4、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父亲早逝,母亲也没有在这个节日里改嫁。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对孟子的控制非常严格。她希望有一天孟子会成为一个智者。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和邻居的孩子们一起,模仿大人跪着嚎叫的样子,玩着送葬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见了,皱起眉头说:“不!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
孟子的母亲带他去集市。当他来到集市时,孟子和他邻居的孩子们开始模仿商人做生意的方式。孟子的母亲说:“这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
孟子的母亲把他带到一个宰猪宰羊的地方。孟子学会了买卖供宰杀的猪羊。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又皱起眉头:“这地方还是不适合我的孩子住!”
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这个时候,官吏们都要到文庙里拜拜,互相礼敬。孟子学会了记住他所见到的每一个人。
孟子的母亲满意地点点头说:“这是我儿子该住的地方!”’于是他就住在这里。”
5、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期,战争年复一年,各国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孟子看到了这一点,决定周游世界,去说服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到了梁惠王那里,遇见了好作战的梁惠王。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努力治理国家,照顾人民,却没有看到人民的增加。这是什么原因?”
孟子曰:“以战为喻。当两军在战场上相遇时,必然会有一场战斗。结果,落选的一方必然会丢盔弃甲逃命。如果一个士兵跑得很慢,只跑了五十步,他会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怕死。”
孟子讲完了,问梁惠王说:“是这样吗?”’梁惠王立刻说:“当然不!”孟子说:“爱人民,爱战争,人民就会受苦。”这和五十步是一样的。”
这个成语指的是那些嘲笑大失败和小失败的人。而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较不同程度,但本质上是相同的做法。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3、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4、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5、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6、仁者无敌
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
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
孟子孟母三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