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确实有夏朝吗?

麻烦把那些详细的资料贴过来,百度词条就不必了。... 麻烦把那些详细的资料贴过来,百度词条就不必了。 展开
 我来答
小宋讲历史
2019-05-20 · 优质视频达人
个人认证用户
小宋讲历史
采纳数:0 获赞数:5445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初奕叶孤2P
2010-11-09 · TA获得超过5.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7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95万
展开全部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因为传说中夏代的都邑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大多同这两个地区有关。1959年开始“夏墟”调查,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四十年来在豫西、晋南开展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使夏文化探索的目标逐渐缩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以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包括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和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是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并对夏文化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惟因缺乏文字等直接证据,目前学术界对哪种遗存是夏代文化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无论是豫西地区的“龙山文化”还是“二里头文化”,均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它为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史籍记载
〔一〕《汲冢书》:禹都阳城。《续汉书 郡国志》二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亦云居之,不居阳翟也。《汉书 地理志》注 《汲冢古文》并云:「禹都阳城。」《礼记 缁衣》正义 〔二〕《纪年》曰: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三〕(《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晋书 束皙传》 《汲冢书》云:……益为启所诛。《史通 疑古》 (《竹书纪年》):后启杀益。《史通 杂说上》 〔四〕《竹书》曰:夏后开舞九招也。《山海经 大荒西经》注 〔五〕启征西河。《纪年》云。《北堂书钞》卷一三帝王部 〔六〕《竹书》云: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真诰》卷一五注 〔七〕薛瓒《汉书集注》云:(《汲郡古文》)又云:太康居斟寻。《水经 巨洋水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云:太康居镓寻。《汉书 地理志》注 臣瓒云:……《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史记 夏本纪》正义 《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史记 周本纪》正义 〔八〕薛瓒《汉书集注》:……(《汲郡古文》)又云……羿亦居之。《水经 巨洋水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云:……羿亦居之。《汉书 地理志》注 臣瓒云:……《汲冢古文》云:……羿亦居之。《史记 夏本纪》正义 《汲冢古文》云:……羿亦居之。《史记 周本纪》正义 〔九〕《纪年》曰:帝相即位,处商丘。《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一0〕《纪年》曰:(帝相)元年,征淮夷。《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一一〕《纪年》:二年,征风夷及黄夷。《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竹书纪年》曰):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后汉书 东夷传》注 《竹书纪年》曰:(相)二年,征黄夷。《通鉴外纪》卷二 〔一二〕(《竹书纪年》曰):(后相)七年,于夷来宾。《后汉书 东夷传》注 《纪年》曰:(相)七年,(干夷来宾)。《通鉴外纪》卷二 〔一三〕薛瓒《汉书集注》云:按《汲郡古文》:相居斟灌。《水经 巨洋水注》 〔一四〕(《竹书纪年》曰):后少康即位,方夷来宾。《后汉书 东夷传》注 〔一五〕《纪年》曰:帝宁居原,自迁于老丘。《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一六〕《汲郡竹书》曰:柏杼子征于东海及王寿,得一狐九尾。《山海经 海外东经》注 《汲冢竹书》:伯杼子往于东海,至于三寿,得一狐九尾。《稽瑞》 《书纪年》曰:……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太平御览》卷九0九兽部 〔一七〕《竹书纪年》曰: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太平御览》卷七八0四夷部 《竹书纪年》曰:后芬发即位,三年,九夷来御。《后汉书 东夷传》注 《竹书纪年》曰:(槐)三年,(九夷来御)。《通鉴外纪》卷二 〔一八〕《竹书纪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水经 洛水注》 《竹书》作冯夷。《山海经 海内北经》注 〔一九〕《纪年》曰:后芬立四十四年。《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0〕《纪年》云:「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于河,命九东狩于海,获大鸟。」《北堂书钞》卷八九礼仪部 《纪年》曰:后荒即位,元年,以玄璧宾于河,狩于海,获大鱼。《初学记》卷一三礼部上 《纪年》曰:后芒即位,元年,以玄珪宾于河,东狩于海,获大鱼。后芒陟位,五十八年。《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一〕《竹书》曰: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山海经大荒东经》注 河伯仆牛,皆人姓名托寄也,见《汲郡竹书》。《山海经 大荒东经》注 〔二二〕《竹书纪年》曰: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后汉书 东夷传》注 《纪年》曰:帝泄二十一年,加畎夷等爵命。《通鉴外纪》卷二 〔二三〕《纪年》曰:不降即位,六年,伐九苑。立十九年。其弟立,是为帝扃。《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四〕《汲冢书》曰:胤甲居于河西,天有妖键,十日并出。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运照无穷。《太平御览》卷四天部 《汲郡竹书》曰:胤甲即位,居西河,有妖孽,十日并出。《山海经 海外东经》注 《汲冢书》曰:胤甲居西河,天有孽,日并出。《开元占经》卷六 《纪年》曰: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天有祅孽,十日并出。《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汲冢纪年》曰:胤甲即位,居西河,十日并出,其年胤甲陟。《通鉴外纪》卷二 〔二五〕《纪年》曰:后昊立三年(帝皋也)。《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六〕《纪年》曰:后发一名后敬,或曰发惠(其子立,为桀)。《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二七〕《纪年》云: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北堂书钞》卷八二礼仪部 《竹书纪年》曰: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后汉书,东夷传》注 (《竹书纪年》)又曰: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太平御览》卷七八0四夷部 《纪年》曰:(发)元年,(诸夷宾于王门,献其乐舞)。《通鉴外纪》卷二 〔二八〕薛瓒《汉书集注》……(《汲郡古文》)又云:……桀又居之。《水经 巨洋水注》 臣瓒曰:……《汲郡古文》云:……桀又居之。《汉书 地理志》注 臣瓒云:……《汲冢古文》云:……桀又居之。《史记 夏本纪》正义 《汲冢古文》云:……桀又居之。《史记 周本纪》正义 〔二九〕《汲冢竹书》曰:不窋之晜孙。《尔雅 释亲》注 〔三0〕《纪年》曰:后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太平御览》卷一三五皇亲部 《汲冢书》所谓苕华之玉。《山海经 西山经》注 郭璞曰:《汲冢竹书》曰:桀伐岷山,得女二人,曰琬,曰琰。桀爱二女,○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也。《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 ○苕华。《纪年》。《北堂书钞》卷二一帝王部 《纪年》曰:桀伐禄山,禄山庄王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断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艺文类聚》卷八三宝玉部 《纪年》曰:后桀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爱二人,女无子焉,○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书纪年》曰:桀伐禄山,献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受女,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太平御览》卷三八一人事部 炖煌高纳之郡府《纪年》曰: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太平御览》卷八0五珍宝部 炖煌《纪年》曰: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女,曰琬,曰琰。桀爱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事类赋》注卷九 〔三一〕《汲冢古文》曰:夏桀作倾宫、瑶台,殚百姓之财。《文选 东京赋》注 《汲郡地中古文册书》曰:桀筑倾宫,饰瑶台。《文选 吴都赋》注 《汲冢古文》曰:桀作倾宫,饰瑶台。《文选 七命》注 《纪年》曰:……桀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三二〕《书纪年》曰: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为汤所放。《太平御览》卷八八0咎征部 〔三三〕《纪年》曰:……汤遂灭夏,桀逃南巢氏。《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三四〕《纪年》曰:……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 《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史记 夏本纪》集解 徐广曰:……案《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史记 夏本纪》索隐 《纪年》曰:凡夏自禹以至于桀,十七王。《文选 六代论》注 《汲冢纪年》曰:(夏十七王)四百七十一年。《通鉴外纪》卷二
城子崖遗址
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今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今属山东省章丘市)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带黑色光泽的陶片。这引起了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于是把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遗存
龙山文化
自龙山遗址发现以来,考古学家分别在河南、陕西、山西、湖北等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类型龙山文化,通称之为龙山时代文化。这一时期文化的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城址的发现。如在山东地区,除城子崖龙山城址之外,还有日照尧王城遗址,寿光边线王城址,阳谷、东阿、茌平三县发现的八座城址,临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则发现有淮阳平粮台城址、登封王城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辉县孟庄城址等。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分布
大部份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陕西、山西、河南、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湖北等地区,也有类似遗址的发现。这个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章丘)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可能与龙山文化有相当的联系。
编辑本段历史
1928年4月,当时还在清华大学上学的吴金鼎到离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不远的汉代平陵城遗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经龙山镇城子崖,不经意地回头一望,路沟边断崖的横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阳光下一条延续数米的古文化地层带清晰可见。此后,吴金鼎先后5次到城子崖实地考察,发现了大量色泽乌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这也就是日后龙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吴金鼎很快就将自己的发现报告给了他的老师李济先生。被人称为“中国考古学奠基人”的李济先生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及考古学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就这样,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发现了龙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学家最初称其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艺术品蛋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极品。不要说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烧制出这样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难。 龙山文化文物
1949年以后,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把它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在,我国考古专家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作为区别。一般的分法是: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 龙山文化文物
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豫东地区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泾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高粉答主

推荐于2016-08-09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7万
采纳率:63%
帮助的人:1.2亿
展开全部
夏朝(约公元前2146年-前1675年),始于夏禹,终于桀,共17帝。夏时,开始出现私有制,氏族社会的禅让制度走到了尽头,被世袭制取代。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奴隶制社会。夏朝姒姓。

夏代末年,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商汤看到伐桀的时机已经成熟,乃以「天命」为号召,要求大家奋力进攻,以执行上天的意志。鸣条之战,商汤的军队战胜夏桀的军队,桀出逃后死于南巢,夏王朝从此灭亡。

由于流传至今有关夏代的史料十分匮乏,所以历史上是否有夏代存在,曾被许多人怀疑。但是《史记·夏本纪》中记载的夏代世系与该书《殷本纪》中记的商代世系一样明确,商代世系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得到证实。这样,在考古学家对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商代的物质文化遗存有了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研究课题,希望用考古手段去找到夏代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而恢复夏代历史。

古史学家依据文献资料,提出有两个地区可能是夏人的活动地区:一个是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登封、禹县和洛阳平原;一是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地区。

夏朝帝王谱

夏禹 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启 在位29年
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太康 在位29年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 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寒浞自立为王。

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遗腹子。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当了有虞氏庖正(厨官)。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了脚。
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他收抚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杼 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在位44年
槐,杼的儿子。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芒 在位18年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 在位21年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 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 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 在位21年
廑,扃的儿子。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孔甲 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儿子。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皋 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儿子。
发 在位11年
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
桀 在位52年
桀,发的儿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暴虐嗜杀,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妹喜饮酒作乐,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uotangzhu
2010-11-19 · TA获得超过113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9万
展开全部
无法确认夏朝的存在与否。
主要从两方面考虑:
1、从考古学证据来讲,中国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出现于二里头三期,约只相当于夏商周断代工程所说的夏朝的最后100年左右,之前的370年,中国一直处于新石器时期,传统上不认可这个时期在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情况下能产生国家这种组织。
2、从文字证据来讲,先秦文献提及了夏朝,但据夏朝的理论上的灭亡年代远隔至少800多年的时候,无法确认其文献在描述夏朝时的可信性。况且,中国最早的文字发掘于BC1300年的殷墟,传说中夏朝灭亡时可能连成熟的文字都没有,如何准确的传下历史知识的?最重要的原因是,4万多片甲骨文中,没有一句提到有“夏朝”,称颂商汤的甲骨文,丝毫不提商汤灭殷的功绩。

所以,在国际汉学界,一般不认为夏朝是中国文明的开始。只有中国的学术界,基于民族感情和历史习惯,极力把夏朝刻画成现实存在的王朝,就像韩国和朝鲜把虚无缥缈的檀君朝鲜认可为正统历史一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ale0808
2010-11-09 · TA获得超过479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10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20万
展开全部
外国和港澳台都不承认存在夏朝。

我个人认为这个真假难辨:
首先中国为了证明自己的历史悠久,会把历史无限的向前推前。
而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关于夏朝的记载,如果史记没有被修正过,我个人认为夏朝是存在的。且具备考古依据。

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 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鄩的所在地。夏代太康、仲康、夏桀三帝王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94年。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