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
在我国西周时期,社会兴旺发达,人们对生产、生活法则的认识,以及在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达到了比较齐备的程度。在这样的基础上,为了传承这些经验,从王宫到国都以及普通街巷,没有不设立学校的。上自王公的子孙,下至老百姓的子弟,年满8岁的孩子,都进入小学学习。当时,小学教学的内容是日常生活、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其中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待孩子长到15岁时,再进入大学学习穷尽事理、端正本心、修养自身、管理人的原则和方法。
这些西周学校的设置是如此广泛,教学方法的次序和内容是如此详细分明,而所教的内容,都是人君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不要求学习日常生活规则和伦理之外的知识。正因为这样,当时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分所应当做和不应当做的,这样各人就埋头尽力来做好自己的事情。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能力。诸侯虽然是周王室的臣属,但在其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国君,拥有用人、财政、军事等方面的独立大权。于是,一些诸侯势力强大之后,他们便不再服从周王室的命令,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上述学校的教学体制不能推行,教化随世事而变迁,风俗也颓废败坏。
在这样的时代,孔子就独自开设私人学校,仿效先王之法,招收弟子习读《诗》、《书》和历史文献,把先王之道传授给弟子们。孔子有3000多个学生,其中有一个叫曾参的弟子,深明其中真义,他把孔子的讲解写成书,名为《大学》,作为传讲的精义,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和说明,传播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