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语言运用方式的改变使得我们的社会进步,促进文化发展。在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中我们总能学习到古代文言文的文章,通常在其中人物的对话都是“之乎者也”,从各个名著中也可窥见一斑。直到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我们现在才逐渐用白话文对话,因为它能用很简单的句子表达含义。那么在没有白话文出现之前,人们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吗?
其实并不是,在我们学习古代文章的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一句话如果要是用文言文来说明,那么这句话的含义就真的很难表达的简介清楚。事实上,在古代有两套语言系统。
首先,在文章的写作比如奏章和科举考试中运用的语言就比较的正式和自成一套系统,比如有严格的字数,体裁和文章内容定向的选择。再一个,由于在学校接受的教导比较的统一,因此基本上都是为了应试做准备,所以语言局比较的很晦涩和体制内的表达。其次,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的对话虽然说不像现在的白话文对话这么的简介,但相对写文章的要求来说,这个语言系统的语言运用已经是比较正常的了。
其实,白话文虽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但事实上文言文有它自己独有的风格使得文章更具有氛围,并且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例如《资治通鉴》这本书,如果说司马光用白话来描述那么就很难有引人入胜的感觉了说实话,所以,鲁迅的白话文章具有历史价值,那么古人的文章也具有更深刻的文学价值。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总之都是为了更好地交流,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的看这个问题,每一次的语言交流系统的改变都是时代的进步,所以我们应该把握这个规律,顺应时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