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教育方法有哪些?
2020-01-05 · 百度认证:天津魔扣智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教育领域爱好...
不少家长认为:如果家庭教育是一场游戏,那我一定要当最强王者。那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不自觉中就不再是爱和信任的关系,而是斗智斗勇的关系。
同样是严厉管教,也会出现“太乖”和“叛逆”的两种情况。而表面的“乖”,与刻入骨髓里的自卑、寡言、隐性叛逆,其实并无差别。
有些父母的管教比较粗暴,我们常能听到的是“再吵闹,妈妈就不要你了”,通过威胁、打压自尊来操纵孩子。
“PUA”管教下的孩子最后会如何呢?今年热播的《小欢喜》中已经给我们答案了。剧中英子的妈妈对英子严格管教,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完全没有自由,最后英子即使跳河自杀被挽回,但是最后英子走到了抑郁边缘。
根据心理专家研究被长期被操控的孩子,很可能会给孩子形成这样一些人格/心理/认知模式:
退缩或暴力
过度控制会使孩子产生负性情绪,找不到发泄口就可能转而自我伤害,产生内隐行为问题,如社交退缩、药物滥用、成瘾行为、羞愧焦虑、校园暴力等负面影响。
自我被扼杀
高压之下,孩子没有体验过自决和自主,无法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也就无法从中获得安全感,失去“做自己”的可能。
摆脱“PUA”式家长
父母们口头说着“我是为你好”,心里也的确想着为孩子好,费尽心力安排孩子的人生、盼望孩子出人头地,却弄得每一个人都伤痕累累。
而真正好的父母,是言出必行的、尊重的、和善而坚定的。把握好爱和操控的边界,才能避免成为杨烁那样无理取闹的父母。
如果听了这些道理,依然感觉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个人认为,有一件最基础,却是最重要的事情至少可以做到。
那就是:把孩子,真正当作一个人,而不是你的附属品来看待。
就像纪伯伦在诗里写的那样: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所有关于生命知识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学习的,生命的第二年,学习25%,这里的生命知识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和情感的发展。
2、如果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父母应先改变自己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个过程,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从环境或父母那儿直接传授下来的。树立榜样来教育是发展孩子道德行为的最可靠的办法。
3、培养儿童的灵性品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智力开发灵是树,心智是果;灵是灯,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灵性品质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养(如各种五花八门的早期智力开发兴趣班),而忽视儿童的精神品质的培养,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的人格就会有缺陷,道德发展受到阻碍。
4、合理的管束管束孩子是告诉他们行为的标准,即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当孩子可能要犯错误,我们不得不进行管束的时候,一定要有性。让孩子知道你是严肃的,而且你们提的要求是将伴随惩罚或奖赏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纪律观念,当然,对孩子的管束必须是负责任的。而且要告诉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和孩子的爸爸保持一致性:父母在管束孩子时保持一致,这样孩子可以建立统一的行为标准。即使对爸爸的管束有异议,也在以后孩子不在场时,再与他进行讨论。这样做,也可以树立起父母双方的性。不要惩罚得太多:不可从生理和心理上*孩子,要把孩子管好,上策就是对他好的表现进行奖励。5、用积极鼓励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观父母需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教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在这方面,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样。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让孩子去做我们不愿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让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注重孩子价值观与礼貌的培养,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高自我价值观的人具有三个“能力”:我有能力;我能与周围的人交往;我能随时随地为他人的幸福作出贡献。相信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潜能,发展出勇气、信仰、自信、信赖生活和他人等等品质。反之,低自我价值观是一种对自我的消极认识,自责、羞辱、愤怒、憎恨等毁灭性感觉始终伴随一生。
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惩罚方式
1、事先把合理的惩罚后果告诉孩子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能够使孩子明白行为和后果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教会他什么是责任--承担这个后果就是他的责任。着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如果父母决定使用这种处罚方式,那么事先向孩子解释清楚后果将是什么,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警告。然而,有时我们对孩子的行为并不能先知先觉,那该怎么办呢?合理的反应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父母就必须针对这个行为想出一个适度的处罚结果,然后马上执行,决不能缓行。
2、失去某些特别待遇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欢的一些特别待遇呢?比如看哪一个动画片,玩某个玩具,或者想晚上9点*睡觉而不是8点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你也可以剥夺这个特权。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对于那些6岁以下的孩子,使用这种处罚方式仅限于1天,而不是一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1天的处罚是让孩子每天都约束自己,知道该如何选择,是选择和同伴打架呢,还是选择和睦相处。处罚时间不宜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几天过后就心慈手软了,这就会危害到处罚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过三如果想让孩子事先认识到一个重大的必须承担的后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欢的玩具,失去他的最爱,那么“事不过三”处罚方式的效果就会更好。每次孩子调皮捣蛋了,不必说教,只要告诉他:“我们都不该打人。这是第一次!”,然后明确警告孩子重大的后果是什么。当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时候,就告诉他:“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时候,告诉他:“这是第三次!”,然后马上实施预先警告的那个处罚。
4、对于好的行为有所奖励有的父母把奖励方法和画3个笑脸的方法结合起来了:他们先把一些奖励品放在盒子里,如果一天下来三个笑脸全都被画了叉,就拿走一个奖励品。目的是让孩子有一种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为使所有奖励品都完整无缺。总而言之,无论父母选择哪种奖励方法,都必须确保奖励的物品适宜孩子的年龄,而且能够足够吸引孩子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给孩子奖品的时候,不要忘记表扬他的好的行为。
5、对于不好的行为开罚单如果孩子的年龄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为会有奖励的含义,那么他也就会懂得自己要为不好的行为支付罚金。通常5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钱的奖惩方法了。着名教育专家蒙谨认为,孩子们非常渴望能够用自己的钱去买玩具,所以这种方法也很有效果。
6、追加一些家务活有的孩子会为了躲避他不喜欢的家务活,就选择服从于父母的规矩,表现得很合作。6岁的小青就属于这一类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为,他的妈妈就会要求他:“过来,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让他负责拿簸箕,一起扫地。当然,给孩子加的家务活要与他造成的后果相联系比较好,别让孩子认为家务本身是一种惩罚。也可以让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没有做过的家务,当作对他不良行为的一种惩罚。
7、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换到其他事情上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处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孩子犯错,有些父母就喜欢针对问题喋喋不休地说教。与其这样,还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走一段时间过后,再告诉他:“我很爱你,但是我决不允许你打人。”
(一)叛逆是一种正常现象,它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独立和成熟的感觉使得青春期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格外密切,同样是独立和成熟的感觉,使得他们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对父母的服从和依赖.他们的一系列行为让家长 老师感觉到了他们的叛逆,封闭自己!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出现,在人的生命长河中,不但是必经的,而且有着进步的、发展的作用,推动人们从幼稚走向成熟.通过 自我反省,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抑制本能的无意识冲动,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二)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叛逆的一个成因.
我们的孩子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原来是一家几个小孩一起抢着争大人的宠,现在反过来了,是一家六个大人要争,要抢小孩的宠了——家庭结构变化了,与以老 三届为代表的一代父母比较,现在的孩子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有了根本的不同.而我们却用过去成长经历中形成的观念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孩 子自然难以接受.
(三)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计划经济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的落后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下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学生.
(四)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非常落后.市场经济下家庭教育的无系统性指导,也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叛逆的一个原因.叛逆,就是反叛的思想、行为等忤逆正常的规律,与现实相反,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叛逆"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进一步发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鉴于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英高特教育专家建议家长与叛逆学生沟通时给予给多的耐心与爱,保持冷静,及时向周围人寻求正确教育方法.
(五)我自己也有孩子,深知教育孩子是一个巨大的精神建设工程,购买了好多教育孩子的专家资料,专家视角不同,教育出来的结果也不同。加我 (小思维)资料送给你们
很喜欢这种类型游戏 YHS XjnAr/www.vvzck.com?Dvz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