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物理公式的问题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楼回答不全。注意题目是奇数段,不是偶数段数据,奇数段数据需要去处一段长度,但不是简单的去处首段或尾段。至于为什么,需要知道逐差法能减小误差的原理。
首先,这种方法用的是逐差法。
但中学一般没讲清楚为什么用逐差法,具体原因涉及到误差分析,这超过一般中学生的数学水平。
通常用的是说明式的方法来表明逐差法是可行的。
例如,有多组数据时,应该用平均的思想处理数据。一种是图像(直线拟合),另一种是加和除n(算术平均),逐差法是后者。
而通常的加和求平均,比如用a1=(s2-s1)/T^2;a2=(s3-s2)/T^2;a3=(s4-s3)/T^2;a=(a1+a2+a3)/3;我们会发现a可以化简为a=(s4-s1)/(3T^2);也就是在具体计算时只用到S1,S4这两端数据。没有充分用到实验数据。于是采用逐差的办法。就是1楼所说的,a1=(s3-s1)/2T^2,a2=(s4-s2)/2T^2;a=(a1+a2)/2=(S3+S4-S2-S1)/(4T²);但为什么要这样呢?
比如可以定义a1'=(s2-s1)/T^2;a2'=(s4-s3)/T^2;a'=(a1'+a2')/2=(s2+s4-s1-s3)/(2T^2);这样为什么不好,不是也用了每段数据了吗?
实际上,根据误差理论可以证明,后者的相对误差要大于前者(逐差法)的相对误差。
a=(SI-SII)/(4T^2),SI=s3+s4;SII=s1+s2
a'=S'I-S'II/(2T^2),S'I=s2+s4;S'II=s1+s3
在误差分析里面,可以证明上面两个公式中,分子相差越大,相对误差越小,而教材中定义的逐差法中,分子相差是最大的(后面的位移减前面的位移),所以相对误差最小。这就是逐差法的来源。
所以在本题中,由于是奇数项,按误差最小分析,理应舍去正中间一段,(但对要求不高的中学阶段也可以舍掉第一段数据或最后一段数据,一般舍去最短的一段),再按以上方法处理,但要注意舍掉正中间
的数据时两组相应数据之间的实际间隔大小,即
a1=s4-s1/(3T^2)
a2=s5-s2/(3T^2)
a=(a1+a2)/2=(s4+s5-s1-s2)/(6T^2);(保证分子尽量大,即前面的减数要大,被减数要小)
首先,这种方法用的是逐差法。
但中学一般没讲清楚为什么用逐差法,具体原因涉及到误差分析,这超过一般中学生的数学水平。
通常用的是说明式的方法来表明逐差法是可行的。
例如,有多组数据时,应该用平均的思想处理数据。一种是图像(直线拟合),另一种是加和除n(算术平均),逐差法是后者。
而通常的加和求平均,比如用a1=(s2-s1)/T^2;a2=(s3-s2)/T^2;a3=(s4-s3)/T^2;a=(a1+a2+a3)/3;我们会发现a可以化简为a=(s4-s1)/(3T^2);也就是在具体计算时只用到S1,S4这两端数据。没有充分用到实验数据。于是采用逐差的办法。就是1楼所说的,a1=(s3-s1)/2T^2,a2=(s4-s2)/2T^2;a=(a1+a2)/2=(S3+S4-S2-S1)/(4T²);但为什么要这样呢?
比如可以定义a1'=(s2-s1)/T^2;a2'=(s4-s3)/T^2;a'=(a1'+a2')/2=(s2+s4-s1-s3)/(2T^2);这样为什么不好,不是也用了每段数据了吗?
实际上,根据误差理论可以证明,后者的相对误差要大于前者(逐差法)的相对误差。
a=(SI-SII)/(4T^2),SI=s3+s4;SII=s1+s2
a'=S'I-S'II/(2T^2),S'I=s2+s4;S'II=s1+s3
在误差分析里面,可以证明上面两个公式中,分子相差越大,相对误差越小,而教材中定义的逐差法中,分子相差是最大的(后面的位移减前面的位移),所以相对误差最小。这就是逐差法的来源。
所以在本题中,由于是奇数项,按误差最小分析,理应舍去正中间一段,(但对要求不高的中学阶段也可以舍掉第一段数据或最后一段数据,一般舍去最短的一段),再按以上方法处理,但要注意舍掉正中间
的数据时两组相应数据之间的实际间隔大小,即
a1=s4-s1/(3T^2)
a2=s5-s2/(3T^2)
a=(a1+a2)/2=(s4+s5-s1-s2)/(6T^2);(保证分子尽量大,即前面的减数要大,被减数要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