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中国建筑史的认识
展开全部
中国建筑草创阶段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建造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接下来
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不同朝代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
举例:孔庙
“阙”为古代陵墓前的一种高建筑物,功能相当于现在建筑的大门,是城池、宫殿、第宅、祠庙和陵墓之前的入口。后来就逐渐用作铭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
有角柱、枋斗;阙身有立柱和额坊,上有三车导丛、车前伍伯、骑吏、主簿等车马出行图;阙基四周雕刻蜀柱和大斗。
南北朝建筑
举例:嵩岳寺塔
这个是现存的最古老的砖塔,由青砖和黄泥砌筑成的15层密檐式砖塔,是为一个平面呈十二边形的塔。寺塔总高37.045米。
举例:石窟寺
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的佛寺建筑。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遍布全国大江南北。
除了莫高窟和龙门石窟在隋、唐时期大量开凿以外,其他石窟大多是公元5世纪中叶到公元6世纪后半期开凿的。
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举例:南禅寺
是中国现存的木质建筑中,最古老的一个。大佛殿为三间。横向宽11.62米,纵深9.9米。
最重要的是:大殿的承重完全靠周围的12根结实的柱子,而墙壁只起到间隔和装饰的作用。
柱头采用斗拱,屋脊两侧装饰有鸱尾。南禅寺的主要构件、斗拱和内部佛像都保留了唐代原物。大殿体现了唐代木建筑简约,稳重,大方的风格。
举例:佛光寺
佛光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国宝”,不仅仅在于它气势恢宏的建筑体量,其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和墨书题记,集四大唐代遗物于一身。
大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
据说,这儿是中国唯一一个能感受到千年建筑气息的地方。
北宋建筑
举例:晋祠
晋祠是我国祠庙建筑的最典型代表,属于江南园林式的建筑群,承载了古老的祭祀文化和宗法制度。
晋祠圣母殿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唯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
举例:正定隆兴寺
正定隆兴寺是现存能够体现宋朝佛寺建筑布局的一个重要的建筑。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全木结构,体型庞大,覆压四方,美学与功能的高度统一,现存最优秀的仿宋建筑。
元代建筑
举例:广胜寺
有上、下两寺,上寺是明代重建,下寺基本是元代的建筑。下寺旁的水神庙是元代建筑的重要作品。
元代建筑,如水神庙大殿前面会预留出很大一片的地方,其实是为了供当时公共机构和露天看戏之用。
元曲兴盛,所以对着大殿建造戏台,成为元朝以来祠祀建筑的特有形式。
举例:永乐宫
永乐宫是一座大型道教宫观,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其他两座是重阳宫、白云观),原来的建筑规模很大,现在只留存了中央部分的建筑。
这座宫殿可是前前后后建了120年多才建完,足以见其规模。
明清建筑
举例:故宫
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
宫城以南北分为前朝后寝,中轴线贯穿南北,左右对称,三路纵列,东西六宫环列,呈众星拱月之势。
按传统文献中的王城规制进行规划,在功能上也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建成于1420年,居住过24位帝王,历经时代变迁,依旧保持着中国古典风范,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在建筑史上,它是中国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明清时期的建筑保留至今的比较多,相对来说更有名,比如故宫,长城,颐和园,十三陵以及苏州园林,南方各种形式的民居等。但他们在建筑上的形制,材料上以及艺术水准上,都沿袭了以前各个朝代古建的特点。
那些流传上千年保留下来的匠师们的艺术大作
他们用智慧和技艺
在当时环境下创造了最为完美的作品
上面所提到的每一个中国古建筑
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尊重
而在当今
面对全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天地源以“文化地产”作为战略指引
将传承经典、不断创新
将细节做到极致
创造理想人居臻品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建造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接下来
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不同朝代建筑风格~
汉代建筑
举例:孔庙
“阙”为古代陵墓前的一种高建筑物,功能相当于现在建筑的大门,是城池、宫殿、第宅、祠庙和陵墓之前的入口。后来就逐渐用作铭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
有角柱、枋斗;阙身有立柱和额坊,上有三车导丛、车前伍伯、骑吏、主簿等车马出行图;阙基四周雕刻蜀柱和大斗。
南北朝建筑
举例:嵩岳寺塔
这个是现存的最古老的砖塔,由青砖和黄泥砌筑成的15层密檐式砖塔,是为一个平面呈十二边形的塔。寺塔总高37.045米。
举例:石窟寺
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的佛寺建筑。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遍布全国大江南北。
除了莫高窟和龙门石窟在隋、唐时期大量开凿以外,其他石窟大多是公元5世纪中叶到公元6世纪后半期开凿的。
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举例:南禅寺
是中国现存的木质建筑中,最古老的一个。大佛殿为三间。横向宽11.62米,纵深9.9米。
最重要的是:大殿的承重完全靠周围的12根结实的柱子,而墙壁只起到间隔和装饰的作用。
柱头采用斗拱,屋脊两侧装饰有鸱尾。南禅寺的主要构件、斗拱和内部佛像都保留了唐代原物。大殿体现了唐代木建筑简约,稳重,大方的风格。
举例:佛光寺
佛光寺被称为“中国第一国宝”,不仅仅在于它气势恢宏的建筑体量,其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和墨书题记,集四大唐代遗物于一身。
大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
据说,这儿是中国唯一一个能感受到千年建筑气息的地方。
北宋建筑
举例:晋祠
晋祠是我国祠庙建筑的最典型代表,属于江南园林式的建筑群,承载了古老的祭祀文化和宗法制度。
晋祠圣母殿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唯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
举例:正定隆兴寺
正定隆兴寺是现存能够体现宋朝佛寺建筑布局的一个重要的建筑。
正定隆兴寺大悲阁,全木结构,体型庞大,覆压四方,美学与功能的高度统一,现存最优秀的仿宋建筑。
元代建筑
举例:广胜寺
有上、下两寺,上寺是明代重建,下寺基本是元代的建筑。下寺旁的水神庙是元代建筑的重要作品。
元代建筑,如水神庙大殿前面会预留出很大一片的地方,其实是为了供当时公共机构和露天看戏之用。
元曲兴盛,所以对着大殿建造戏台,成为元朝以来祠祀建筑的特有形式。
举例:永乐宫
永乐宫是一座大型道教宫观,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其他两座是重阳宫、白云观),原来的建筑规模很大,现在只留存了中央部分的建筑。
这座宫殿可是前前后后建了120年多才建完,足以见其规模。
明清建筑
举例:故宫
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
宫城以南北分为前朝后寝,中轴线贯穿南北,左右对称,三路纵列,东西六宫环列,呈众星拱月之势。
按传统文献中的王城规制进行规划,在功能上也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建成于1420年,居住过24位帝王,历经时代变迁,依旧保持着中国古典风范,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在建筑史上,它是中国宫殿建筑之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明清时期的建筑保留至今的比较多,相对来说更有名,比如故宫,长城,颐和园,十三陵以及苏州园林,南方各种形式的民居等。但他们在建筑上的形制,材料上以及艺术水准上,都沿袭了以前各个朝代古建的特点。
那些流传上千年保留下来的匠师们的艺术大作
他们用智慧和技艺
在当时环境下创造了最为完美的作品
上面所提到的每一个中国古建筑
都值得我们敬仰和尊重
而在当今
面对全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天地源以“文化地产”作为战略指引
将传承经典、不断创新
将细节做到极致
创造理想人居臻品
展开全部
中国从上古至清末,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其建筑形态及营造方式远播东亚各国。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古建筑特征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古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古建筑结构
梁柱式结构体系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梁柱式结构特点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古建筑形状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平面布局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古建筑特征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块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又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古建筑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的统一佳例。
古建筑结构
梁柱式结构体系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梁柱式结构特点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
古建筑形状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平面布局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样。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