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识薛家(三五)狄仁杰劝武则天还政李氏,为何拥立李显不选李旦呢?
武则天最终选择还政李氏,将国家大权重新回归到李氏皇族,狄仁杰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狄仁杰上书劝说武则天,才让武则天打消了将皇权传给武氏家族的想法,唐朝才有机会回归正溯源。熟悉唐朝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当时武则天身边也是有李氏子弟的。她的小儿子李旦便在身边,以皇嗣子的名义担任储君的职务。按道理说武则天还政李氏,李旦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可狄仁杰却选择拥立被流放在房州的庐陵王李显,这显然不符合常理,让不少后世学者感到疑惑。
拥立太子是还政李氏的大事,这不仅关系到唐朝正统的问题,也是平衡朝中势力的重要选择。在这个问题上,武则天一直犹豫不决。一方面是担心自己去世后武氏遭到李唐皇族和各方权贵的报复,另一方面也担忧武氏底蕴浅薄无法承担国家大任。从后来的历史发展开,武则天的担忧都成为了现实,这两种情况都引起了朝中政变的发生。可是年近八十的武则天不得不考虑继承人问题,因为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同时朝中官员也很关心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少方案。其中最积极的便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他们都在谋求太子位。
而当时朝中距离太子位最近的是武则天的儿子李旦,他是以皇嗣子的身份存在,也受到很多拥护李唐皇族的大臣的支持。甚至有大臣提出折中方案,让李旦改姓武,再成为皇太子。所以从朝中的情况看,武承嗣、武三思和李旦都有机会成为皇太子,而远在房州的庐陵王李显反而不是第一选择。
这一方面是因为李显在李治去世后即位为皇帝,但在五十五天后便被武则天废除。第二个原因是,地方上李唐皇族为拥立李显复辟引发了多次叛乱和战争,其中以英国公徐敬业、越王李贞等为代表。虽然这些叛乱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却让武则天更加猜忌李显,使朝中大臣不敢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