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队中大佐,相当于我国什么级别军衔?
我们平常看一些抗日剧或者民国影视剧,只要会跟日本人有关,那么或许在他们口中,或许是直接露面,总会出现一位日军“大佐”,令其他日本人以及一些汉奸都对其毕恭毕敬,连中国这边的一些军官或者商人也对其十分忌惮。
那么这个日本“大佐”到底是多大的官,拥有多少权力,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这得先来看看日本二战时的将士等级。二战时的日本军官是九等制,其中有三大等,分别为将、佐、尉,然后每个大等又细分为大、中、少,因此总共就是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这九等。
在日本九等军官中,大佐已经可以算得上是普通军官里地位最高的那种,按照中国的理解大概就是团长。不过大佐实际上可以担任的职务要比团长多一些,地位也更高一些, 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这些都是由大佐担任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师团参谋长是由大佐担任,但因为系统不同(参谋长系统),且在师团长身边工作(师团长一般由日本中将中将担任),因此师团参谋长的权利,实际上比一般由少将担任的旅团长还要大。
上面这里介绍的只是日本将士的等级,如果要算日本全部官阶的话,则是有16级,且分为了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这六等;而中华民国则是士官分为了15官阶,再加上3等兵。
民国政府的全部军衔依次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的全部16级军衔依次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对比中华民国跟日本在军衔上的区别,可以发现其他大致相同,但中国在上将这块又细化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跟二级上将。那么让我们回到开头那一幕,估计不少人会奇怪,为什么影视剧中,他们都会对大佐毕恭毕敬?大佐的官职无论是在日本,还是类比到中国官阶,都只处于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
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误区,那就是高级将领有那么好见吗?当然不啊,哪怕中国的那些“抗日神剧”,也不可能给你演什么随随便便就有上将在街上溜达吧,这些将级的高官基本都是坐镇军中,哪怕少将都是得负责在外领兵作战。
还有一点,那就是因为前面说的大佐基本都是担任参谋长这一类的职务,主要就是跟各方势力打交道,因此露面的机会也就更多,因此明面上能随意走动的最高等级,自然就是大佐了。
日军军官在二战时采取九等制,即将、佐、尉,又各分大、中、少。 二战后,日本于1950年开始重建军队,至1954年建成陆上自卫队、海上自卫队、航空自卫队。军衔分干部,曹士两大类。其干部仍为帅,将,校,尉共五层。大佐一词翻译自日语,经常被对应元帅、将官之间或之上。中国习惯少将称为 "团长",但在日军中实际情况会复杂一些。日军中大佐可担任的职务有: 联队长、旅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师团参谋长虽然主要以大佐担任,但由于其属于不同的系统并在师团长 (中将) 身边工作,实际权力比下面的少将旅团长还要大。
中国军衔制度晚清时期就形成,建国后,为加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实行军衔制的问题很快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度。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了解放军采用国际通用的军衔体制。这次军衔等级设置是在中国传统军衔等级体系的基础上,参照了苏联、朝鲜等国的军衔制而设定的。军官军衔设4等14级,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元帅实际未授予);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1994年5月1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的决定。修改后的军衔条例设3等10级,将官: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陆军军衔——将官 校官 尉官 文职干部 学员 士兵;海军军衔——将官 校官 尉官 文职干部 学员 士兵;空军军衔——将官 校官 尉官 文职干部 学员 士兵。
两者对比,日军大佐对应的应该是中国军队中的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