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是哪里的地方戏剧?

 我来答
天启星辰666

2020-10-21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万
采纳率:59%
帮助的人:2212万
展开全部
  锡剧起源于常武地区,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她流传于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地区,与越剧、黄梅戏竞相媲美,同列华东三大剧种。
  锡剧是由滩簧系统中的常州滩簧发展而成的一个近代剧种。据《江苏戏曲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武进籍著名诗人赵翼回故里戴溪桥探亲,发现家乡有村伶演出,作诗记述曰:“焰段流传本不经,村伶演作绕梁音;老夫胸有书千卷,翻让童奴博古今。”并以“里俗戏剧”称之,由此可推断锡剧出现的时间当在1754到1772年之间。
  嘉庆十六年(1814年),赵翼辞官告老还乡后,与夫人同游常州小茅山庙会,写下了《三月十八日檀桥门首看小茅山香会经过》一诗,记述他在庙会看“滩簧”春台小戏时的情景:“熙熙人共乐春台,二老相随笑口开,不让帷东避新妇,听他看煞子瞻求。”由此可见,此时的滩簧已经非常盛行了。
  滩簧在农民自我娱乐阶段称为山歌、小调、花鼓戏或花鼓滩簧,登台演唱后称为春台戏。早期演唱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农村的日常生活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是农民农闲期间自娱自乐的乡土文化艺术,尚无专业与业余之分。每到农闲时,农民三五相邀,唱个痛快。农忙开始后,唱滩簧的人们各自回家种田。
  滩簧起源于苏南民间山歌。常州的山歌、小调在唐代已开始流行,到明代已形成一年一度在“德安桥上对山歌”的传统。城乡士民惯于在此迎神赛会、对歌演唱,1913年的《新兰陵报》就曾报道过是年6月19日(俗传观音得道之日),乡民于德安桥下唱山歌的盛况。平时,农民在田间插秧或耘耥时,也常常一边劳动一边对歌。有时两人结成对子对唱,或结伴对唱,或一人主唱、其他人和唱,船民则唱船歌。农闲或夏日晚上纳凉,人们往往也以唱山歌、小调自娱。
  山歌、小调的内容和曲调,有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也有当时流行的摊头唱片。摊头即如今所谓的开篇或书帽,唱片即唱本。而在庙会或喜庆节日时,还同时表演调采茶、调马灯、荡湖船等歌舞。久而久之,各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吸收、融合,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别具风味的民间小曲,即以唱为主的滩簧小调。是从简单的抒情山歌、叙事山歌发展到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篇幅较长的民歌,构成一种新兴的腔调。锡剧在滩簧戏阶段主要唱的是“对子戏”,这是苏南民间的小戏形式,她的基本腔调是从民间音乐发展起来的。她纯粹是一种农民的艺术,不但其内容都是反映农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表达农民的意识和思想感情,其表演手法也具有农民性质的特色,演唱念说的语言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形象感,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锡剧中有许多曲调如《绣荷包》、《紫竹调》、《湘江浪》等都是从苏南民歌中采撷而来,《孟姜女》中的“春调”和《珍珠塔》中的“道情”,基本上是原汁原味的苏南民歌。后来,衍变成既唱且舞、唱中带演的说唱滩簧,并逐渐发展为有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的简单对子戏,如滩簧对子戏《女告情》,就是由民歌《哭情郎》又名《情女哭沉香》衍变而成的。
  常州滩簧同时受其他戏曲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如吸收了“常州道情”、“唱春”、“宣卷”和弹词等说唱艺术的内容、形式。据常州的唱春老艺人说,唱春与滩簧同出一脉,起初的区别仅在于滩簧是坐唱,唱春是行唱,而滩簧中有的小调就是从唱春的“春调”吸收过来的。常州滩簧的内容与唱春、宣卷、常州道情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滩簧的《孟姜女》,宣卷称《孟姜女宣卷》,唱春称《十二月花名》,常州道情则称为《孟姜女哭长城》,演唱的内容几乎一样,有的比滩簧还要翔实。再说,滩簧艺人与唱春、宣卷、常州道情的艺人也没有严格的区分。常州滩簧的前辈艺人,往往都是既能唱春,又能宣卷,还能唱常州道情。常州锡剧早期的代表人物王嘉大,就是先学滩簧,后因受迫害且有病,改行唱常州道情,直到民国初,他应邀到上海,才重新演滩簧。他在晚年的自述中还提到,那时只要地方上宣卷念佛,也总有人叫他去参加。此外,他还把《双奇冤》、《盗金牌》、《乌金记》等几十个宣卷的唱本和弹词脚本改编成滩簧剧目,为常州滩簧由对子戏发展成同场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帐号已注销

2020-11-07 · TA获得超过830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万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563万
展开全部

锡剧是流传于常州和无锡地区的一个地方戏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欢,跟黄梅戏越剧,同属于中国的三大地方戏曲

锡剧是流传于常州和无锡地区的一个地方戏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欢,跟黄梅戏越剧,同属于中国的三大地方戏曲锡剧是流传于常州和无锡地区的一个地方戏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欢,跟黄梅戏越剧,同属于中国的三大地方戏曲锡剧是流传于常州和无锡地区的一个地方戏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欢,跟黄梅戏越剧,同属于中国的三大地方戏曲锡剧是流传于常州和无锡地区的一个地方戏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欢,跟黄梅戏越剧,同属于中国的三大地方戏曲锡剧是流传于常州和无锡地区的一个地方戏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欢,跟黄梅戏越剧,同属于中国的三大地方戏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在胭脂山看灌篮高手的庞统
2020-11-07 · TA获得超过56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30
采纳率:68%
帮助的人:70.6万
展开全部
  锡剧起源于常武地区,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她流传于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地区,与越剧、黄梅戏竞相媲美,同列华东三大剧种。  锡剧是由滩簧系统中的常州滩簧发展而成的一个近代剧种。据《江苏戏曲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武进籍著名诗人赵翼回故里戴溪桥探亲,发现家乡有村伶演出,作诗记述曰:“焰段流传本不经,村伶演作绕梁音;老夫胸有书千卷,翻让童奴博古今。”并以“里俗戏剧”称之,由此可推断锡剧出现的时间当在1754到1772年之间。  嘉庆十六年(1814年),赵翼辞官告老还乡后,与夫人同游常州小茅山庙会,写下了《三月十八日檀桥门首看小茅山香会经过》一诗,记述他在庙会看“滩簧”春台小戏时的情景:“熙熙人共乐春台,二老相随笑口开,不让帷东避新妇,听他看煞子瞻求。”由此可见,此时的滩簧已经非常盛行了。  滩簧在农民自我娱乐阶段称为山歌、小调、花鼓戏或花鼓滩簧,登台演唱后称为春台戏。早期演唱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农村的日常生活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是农民农闲期间自娱自乐的乡土文化艺术,尚无专业与业余之分。每到农闲时,农民三五相邀,唱个痛快。农忙开始后,唱滩簧的人们各自回家种田。  滩簧起源于苏南民间山歌。常州的山歌、小调在唐代已开始流行,到明代已形成一年一度在“德安桥上对山歌”的传统。城乡士民惯于在此迎神赛会、对歌演唱,1913年的《新兰陵报》就曾报道过是年6月19日(俗传观音得道之日),乡民于德安桥下唱山歌的盛况。平时,农民在田间插秧或耘耥时,也常常一边劳动一边对歌。有时两人结成对子对唱,或结伴对唱,或一人主唱、其他人和唱,船民则唱船歌。农闲或夏日晚上纳凉,人们往往也以唱山歌、小调自娱。  山歌、小调的内容和曲调,有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也有当时流行的摊头唱片。摊头即如今所谓的开篇或书帽,唱片即唱本。而在庙会或喜庆节日时,还同时表演调采茶、调马灯、荡湖船等歌舞。久而久之,各种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吸收、融合,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别具风味的民间小曲,即以唱为主的滩簧小调。是从简单的抒情山歌、叙事山歌发展到有人物、有故事情节、篇幅较长的民歌,构成一种新兴的腔调。锡剧在滩簧戏阶段主要唱的是“对子戏”,这是苏南民间的小戏形式,她的基本腔调是从民间音乐发展起来的。她纯粹是一种农民的艺术,不但其内容都是反映农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表达农民的意识和思想感情,其表演手法也具有农民性质的特色,演唱念说的语言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形象感,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锡剧中有许多曲调如《绣荷包》、《紫竹调》、《湘江浪》等都是从苏南民歌中采撷而来,《孟姜女》中的“春调”和《珍珠塔》中的“道情”,基本上是原汁原味的苏南民歌。后来,衍变成既唱且舞、唱中带演的说唱滩簧,并逐渐发展为有人物角色、故事情节的简单对子戏,如滩簧对子戏《女告情》,就是由民歌《哭情郎》又名《情女哭沉香》衍变而成的。   常州滩簧同时受其他戏曲和民间艺术的影响,如吸收了“常州道情”、“唱春”、“宣卷”和弹词等说唱艺术的内容、形式。据常州的唱春老艺人说,唱春与滩簧同出一脉,起初的区别仅在于滩簧是坐唱,唱春是行唱,而滩簧中有的小调就是从唱春的“春调”吸收过来的。常州滩簧的内容与唱春、宣卷、常州道情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滩簧的《孟姜女》,宣卷称《孟姜女宣卷》,唱春称《十二月花名》,常州道情则称为《孟姜女哭长城》,演唱的内容几乎一样,有的比滩簧还要翔实。再说,滩簧艺人与唱春、宣卷、常州道情的艺人也没有严格的区分。常州滩簧的前辈艺人,往往都是既能唱春,又能宣卷,还能唱常州道情。常州锡剧早期的代表人物王嘉大,就是先学滩簧,后因受迫害且有病,改行唱常州道情,直到民国初,他应邀到上海,才重新演滩簧。他在晚年的自述中还提到,那时只要地方上宣卷念佛,也总有人叫他去参加。此外,他还把《双奇冤》、《盗金牌》、《乌金记》等几十个宣卷的唱本和弹词脚本改编成滩簧剧目,为常州滩簧由对子戏发展成同场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20-11-07
展开全部

锡剧是流行在苏南、上海一带的地方戏剧。江阴市锡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锡剧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锡剧发源于太湖之滨的农村。初期被称为“滩簧”(所谓滩簧是江浙一带民间小戏的总称),由流行在无锡、江阴、常州、宜兴农村中间的民间小调演变而成,与当地民众自唱自娱的说唱相结合,形成了滩簧的一个支脉。有“常州滩簧”(包括宜兴帮)、“无锡滩簧”(包括江阴帮)等派别,演唱的形式从“说唱形式”、“对子戏”、“小同场戏”,逐步发展为“大同场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发财13939
2020-11-07 · 贡献了超过144个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2万
展开全部

锡剧,流行于沪宁沿线以及杭、嘉、湖地区和皖南城乡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剧旧称滩簧,起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无锡、常州一带的叙事山歌“东乡调”。太平天国前后,“东乡调”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2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