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核酸检测可以迅速查出结果,为啥还要隔离十四天?
留学生多次核酸检测显示为阴性,解除14天的隔离后却传染了邻居或亲友。哈尔滨和北京近期发生的两起境外输入关联病例疫情引发公众高度关注。
近期,从美国返回哈尔滨的22岁女留学生韩某引发的本土疫情传播,至今感染人数达37人(包括15例无症状感染者)。而留学生韩某回国后经过两次核酸检测显示为阴性,解除了居家隔离,但却可能传染了楼上从未见面的邻居曹某。疾控中心认为,曹某可能接触韩某所污染的环境(如电梯等)致病。
无独有偶,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月16日通报的一起境外输入关联病例,留美生抵京隔离14天三次检测为阴,解除隔离回家5天后确诊,传染3位家人。而该留学生在家期间独居一房。
专家表示,新冠病毒仍有许多未知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认识,提示隔离期满人员回家后不能掉以轻心。
哈尔滨:检测为阴性解除居家隔离后,邻居被感染确诊
先来看看哈尔滨的这一波本土疫情如何传播的。
哈尔滨市卫健委通报:韩某,女,22岁,于3月19日从美国抵哈尔滨,当晚22时左右通过“手递手”方式转运至家中(从机场到小区家门闭环管理),按规定居家隔离观察。期间,韩某3月31日核酸检测为阴性,抗体检测IgM、IgG均为阴性。4月3日,韩某达到了隔离满14天的要求,再次对其进行了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所以解除了对韩某的居家隔离。
4月9日,哈尔滨市民郭某明发病确诊后,通过流调发现,郭某的密切接触者即曹某,居住在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富力江湾小区,与韩某同住一栋楼、同一单元,是楼上楼下邻居,二人并不相识。韩某在隔离期间,居家未外出。为此,4月10日、11日韩某进行两次抗体检测,诊断为新冠肺炎既往感染者(境外输入)。
经查,曹某和韩某居住的单元为一梯一户,整个单元共用一部电梯,存在可能被污染的共用空间;上下相邻两层间由于房屋结构等原因,也存在病毒传播的可能,二人间具备传染的条件。曹某被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目前,对韩某和曹某之间传染的调查工作还在继续。
而后,这一波本土疫情从曹某开始,陆续报告共计37例病例(包括15例无症状感染者),均有关联。
北京:解除居家隔离后,又返阳传染了3名家人
再来看看北京的这个病例传播情况。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月16日通报:一名中国在美国迈阿密读书的留学生,3月24日从美国回京后被集中隔离,三次核酸检测结果均呈阴性。4月8日,14天隔离期满后,解除隔离。可回家第三天,4月10日就出现发热、咳痰症状,4月13日去医院就诊,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一家人一查,其母亲、弟弟、外公三人都确诊。一家五口,共四人确诊!而该留学生在家期间独居一房,并未外出。
通过对比这两例病例传播情况,有两个共性值得关注:
一、都是境外输入的关联病例,入境留学生均经过了两次至三次不等的核酸检测,显示均为阴性,才解除了14天的隔离。不同的是,哈尔滨的韩某,解除居家隔离后,两次检测未显示阳性,但却可能存在病毒传播,邻居曹某感染致病。而北京的这名留学生,解除集中隔离后回家,立即返阳,并且很快就有三名家人报告被感染确诊。
二 、都存在共用环境感染的可能。韩某与邻居曹某,素不相识,仅仅可能因接触韩某所污染的环境(如电梯等)致病。而北京的这名留学生,在家期间独居一房,并未外出。3名家人却在他返阳后相继发病。
与境外返京者走过同一楼梯,被确诊感染
因共用环境导致感染并非个例。
北京首例境外输入关联病例,也有这种传染情况。
据北京疾控中心介绍,居住在海淀区苏州街 3 号大河庄苑的刘某某于 3 月 10 日出现疲劳、发热等症状,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3 月 14 日就诊于海淀医院发热门诊,取药后回家治疗。3 月 17 日再次出现发热,服用泰诺和止咳药。3 月 20 日晚再次就诊于海淀医院发热门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阳性,综合 CT 影像和血液检查及抗体检测,3 月 23 日诊断为确诊病例,送定点医院治疗。
刘某某是如何感染的呢?
刘某某楼下邻居李某,3 月 5 日由英国抵京,居家隔离观察,期间有小区内活动和永辉超市购物活动,3 月 7 日走楼梯到小区办理出入证,3 月 9 日发病,3 月 11 日走楼梯步行至海淀医院就诊,3 月 12 日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刘某某与李某两人近期均有走楼梯的情况,刘某某可能接触了李某 3 月 11 日之前所污染的楼梯环境致病。
4月16日下午,北京市召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北京市卫健委提醒】
极个别感染者潜伏期长为防控工作带来新挑战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徐和建在16日的发布会上表示,这起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是在按规定集中观察14天解除隔离后2天发病、5天后确诊的,还造成了家庭聚集性的感染。“这警示我们新冠肺炎病毒是新发现的病毒,疫情防控仍存在着需要我们去探索的未知的因素。”
北京卫健委通报中强调,个别感染者长期伴有其它症状,可能会掩盖新冠肺炎类似症状,极个别感染者潜伏期长、核酸检测阳性与发病时间出现均较晚、早期症状不典型等问题为防控工作带来新挑战。
提示市民朋友,隔离期满人员回家后不能掉以轻心,需要继续单独居住、就餐,减少与家人接触;在日常居家生活中保持环境清洁,居室勤开窗,家庭成员之间不共用毛巾、水杯、餐具等,环境及物品受到污染时进行清洁消毒,随时保持手卫生,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多数的潜伏期是3~7天。一般情况下潜伏期最长不超过14天,最短有一天的,所以确定一个人是否感染病毒,需要至少隔离14天。
但是,在极个别情况下,有患者感染后潜伏20多天才发病的,这个只是个别的。
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潜伏期比较长,潜伏期有传染性,所以普遍的做法就是隔离十四天,并且期间多次核算检测,通常的做法是隔离的第一天、第七天、第十四天进行核酸检测。
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从传播途径看,我们日常需要尽量避免接触潜在的感染者(如从国外中高风险地区回来的人)及他们接触的物品、动物等。
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距离,以降低在他们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被感染的风险。在室内时,与他人保持更远的距离,越远越好。
让戴口罩成为和身边有其他人时的常态做法。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清洁或处理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
戴口罩的注意事项:
- 戴口罩之前、摘口罩前后以及每当触碰口罩之后都要清洁双手。
- 确保口罩盖住自己的口鼻和下巴。
- 摘下口罩时,请将其存放在干净的塑料袋中,如果是织物口罩,则每天都要清洗,或将医用口罩扔进垃圾桶。
- 不要使用带阀门的口罩。
避免封闭、拥挤或涉及近距离接触的空间。
以下这种情形出现过疫情:人们在拥挤的室内环境(餐馆、合唱团练习场、健身班、夜总会、办公室和礼拜场所)中聚集并高声交谈、大喊大叫、喘粗气或唱歌。
在拥挤和通风不良的空间中感染COVID-19的风险更高,因为感染者会长时间近距离呆在一起。在这些环境中,病毒似乎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或气溶胶更有效地传播,因此采取预防措施就更加重要。
和人在外面见面。室外聚会比室内聚会更安全,尤其是在室内空间狭小且没有室外空气进入的情况下。
避免拥挤和室内,如果不能做到,就要采取预防措施:在室内时打开窗户,增加室内自然通风量。
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定期和彻底清洁你的双手,用酒精搓手液或用肥皂和水洗手。这样可以消除细菌,包括你手上的病毒。
- 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手接触很多表面,会沾染病毒。一旦受到污染,手就会把病毒传递到眼睛、鼻子或嘴。从那里,病毒可以进入你的身体并感染你。
-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弯曲的手肘或纸巾捂住口鼻。然后立即将用过的纸巾扔进封闭垃圾桶,并洗手。通过保持良好的‘呼吸卫生’,你可以保护你周围的人免受引起感冒、流感和COVID-19的病毒侵害。
- 经常清洁和消毒表面,特别是那些经常接触的地方,如门把手,水龙头和电话屏幕。
COVID-19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干咳和疲劳。其他不常见但可能影响部分患者的症状包括失去味觉或嗅觉、疼痛、头痛、喉咙痛、鼻塞、红眼、腹泻或皮疹。
即使只有咳嗽、头痛、轻微发烧等轻微症状,也应待在家中,自我隔离,直至痊愈。打电话给你的医疗服务提供者或热线寻求建议。让人给你带些补给。如果你需要离开家或有人在你身边,请戴上医用口罩以避免感染他人。
如果你发烧、咳嗽和呼吸困难,立即就医。如果可以的话,先打个电话,并遵循当地卫生部门的指示。
积极主动的接种疫苗由于病毒的传染性、变异性等特点,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控制疫情方式就是接种疫苗产生抗体。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积极主动参与疫苗接种。
农村地区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加,严重影响当地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农村地区防控能力薄弱,疫情防控难度大,特别是春运期间返乡人员明显增多,人员流动增大,将会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风险。就有人提出疑问:既然我们有了快速核酸检测方法,为什么还需要隔离十四天?
新冠病毒肺炎基于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也就是说病毒在进入人体后,并不是一下子就进攻免疫系统,它会先慢慢潜伏,感染细胞,复制更多的病毒直到我们出现感染的症状,比如发热、干咳、乏力等等。病毒这个猥琐发育的过程经过流行病学潜伏期的计算方式,为1-14天。当然,也存在20多天甚至更久发病的个别病例,但是大多数都是在14天内出现症状的。
目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采用的方法是实时荧光RT-PCR的方法,疾控工作人员利用咽拭子从人体咽部蘸取少量分泌物,然后带回疾控中心实验室,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基因水平检测病毒是否存在。
在检测过程中,可能由于病人本身体质较好,病毒复制慢,病毒载量不多导致检测不出来出现“假阴性”,也可能由于医护人员取样过程中从病人咽部蘸取少量分泌物中正好病毒不多出现“假阴性”,还有可能由于检测技术和试剂盒本身存在的干扰因素的原因,出现“假阴性”等等。所以虽然核酸检测是确诊的金标准,但是并非一次取材送检就能保证百分百的发现,有些是需要多次送检才能发现并最终确诊的。单单一次核酸检测阴性就取消隔离,很容易导致某些新冠患者被疏漏,从而导致疫情再次扩散。
现在存在一些“复阳患者”:
首先,第一点,先明确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
无症状感染者是分两类情况,一类是, 他的确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人,就是没症状,表现得比较隐蔽。他不发烧,没有呼吸道症状,如果查了CT,可能就有影像学表现。可能在无症状感染者里,会隐藏着真正的确诊病例,就要把他甄别出来,把他归为确诊病例。而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会自始至终只是表现为核酸阳性,没有症状,甚至检测他的CT也没有影像表现,没有符合肺炎的表现。
第二点,无症状感染者的危险性
核酸检测是阳性,说明体内是有病毒的。就得把他先隔离起来观察,然后进行甄别。如果说观察14天,什么也没事,核酸也阴性了,影像也正常,也没出现呼吸道症状,那他属于无症状感染者。(所以疾控人员晚撤离, 辛苦了)这个部位的核酸检测是阳性,不能判定这个病毒是活病毒还是死病毒,还得根据病毒的培养来判定(过程太漫长)。也不能通过核酸阳性,来判定它的浓度和活性,所以更不能判定其是否有传染性。
第三点,核酸检测,为何不准
临床不能完全依赖实验室核酸检测。前期也分析了核酸检测的问题,比方说试剂盒的稳定性,采样的质量问题,包括它采样的咽拭子、保存试管、保存液等都有要求。采完要运送,它应该保存在零下20度等等这些问题。再就是,实验室之间的质控问题,在不同的实验室之间,它可能阴性的比例、阳性的比例不一样。这样的话,可能会影响到采样咽拭子,结果忽阴忽阳。
第4点,“复阳”患者是否有变成传染源的可能性
我们来讲一下复阳的定义, 媒体上说“复阳”,好像以前核酸检测是阴性了,现在核酸检测又转成阳性了,所以是“复阳”。但实际上,可能这一部分患者, 原来就是阳性,只不过是检测时是阴性。比方说试剂盒的问题、采样的问题、转运的问题,都可能导致他出院那两次核酸检测可能是阴性。
第5点,身边出现了所谓的“复阳”者,应该怎么做?
重新隔离起来,再根据情况来观察,包括.-些化验指标:血常规、核酸、CT影像等、隔离14天,如果核酸阴性再出院。这些”复阳”的患者,实际上绝大部分是没症状的,尽管说是阳性,但他实际上已经康复,没有任何呼吸道和发烧的表现。广东疾控中心做了一个出院患者随访,钟南山院士也说过,“复阳”这种情况不具备传染性。因为第一,“复阳”患者身边的家里人没有核酸阳性的。第二,这些“复阳”患者的病毒培养都是阴性的。第三,尽管核酸检测是阳性,实际上,在康复期的随访发现,这些患者已出现中和抗体,这种中和抗体是保护性抗体,中和抗体是来中和他体内的核酸,这样对患者起到保护作用。
虽说核酸检测能够很快的查出结果,但是隔离14天仍然很有必要,不仅如此,再增加隔离时间最为安全。特别是对于一些境外回国人员来看,14天的隔离期已经远不能确保安全了。
大连有一位患者先前进行了11次核酸试剂检测,最后一次才被检测出来呈阳性;山东一位女留学生回国之后,同样是进行了多次核酸检测,并且也隔离了,没想到回了滨州老家之后又被确诊为阳性。
这位女留学生不仅是做了多次简单的核算试剂检测,并且还进行了加密检测,得幸亏于加密检测将其检测了出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可见,现在的病毒真的是越来越“隐蔽”,单纯使用核酸试剂检测不能够100%的确保结果的准确性。要知道病毒是有一段隐藏期的,从感染到蔓延,再到最后的症状显现,都是需要一段时间。
设置隔离14天的目的就是对相关人员进行观察,而有关于为何隔离天数设置为14天,这个问题肯定是经过了权威专家对于病毒全方位解析才得到的安全数据。有不少的网友对此呼吁:“增加隔离期才能够更加安全”,其实从上文所述的这些案例就可以看得出来,真的是非常有必要!
具有风险的地区实行的是“14+7”隔离安排,对于该项安排作出的解释就是进行14天的统一隔离,隔离期如果没有异样,那么将会再进行为期一周的居家隔离。
到指定场所去进行同一隔离,这其实就是一种预防措施,不仅仅是对隔离者自身什么安全的负责,更是对公众社会安全责任的承担。特别是对于遏制家庭集会式传播有着重要作用!既然已经进行过核酸检测,并且被安排去隔离,那么就说明是有一定的感染风险,好好的遵守防疫工作条例,积极配合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