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必须做手术吗?
9个回答
展开全部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
,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得了此病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
,如果息肉较小
,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
,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
,假如息肉恶变
,成为胆囊癌
,其预后极差
,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
,又不愿意手术者
,应当严密随访
,定期复查B超
,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
,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
,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
,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
,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
,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
20余种
,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
,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
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
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国外19
9
9年对
19
4767例日本健康人作B超普查
,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
109
26例
,占
5.
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
5.
9
%,最多见于
30~
40岁人群
;女性发病率为
4.
5%,最多见于
40~
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
,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
,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
,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
19
9
5年报告
,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
65%,国内报告的
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
-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
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10mm者占
9
7%,
50%为多发性
,平均
3.
09±3.
31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
-阿窦明显增多
,窦口上常有狭窄
,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
,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
,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
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
,其中
9
4%直径
<10mm
,
66%的患者年龄
<60岁
;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
88%直径
>10mm
,
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
,在
1
0年内施行的
12
153例胆囊切除中
,仅
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只占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
9
.
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
225例
,占
1.
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
,直径约
<20mm
;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绝大多数直径
>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
,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
: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主要靠影像带诊断
,以B超为首选。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
2.
7%,特异性为
9
4.
8%,假阳性率为
5.
2%,准确性明显高于CT。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
,既简便又可靠。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
,提供的图像更清晰。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
,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样病变
,能可靠地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
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要根据息肉大小
,良性和恶性等不同
,给予手术治疗。
(1)胆固醇息肉
:大多数人无症状
,且胆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时应每
3~
6个月予以B超随访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虑手术。如胆囊功能良好
,可行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此类息肉直径往往
<10mm(82%),并以多发性为主
(75%),外观呈桑椹状
,蒂细如线
,质脆易落
,很容易摘除。如胆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2)良性非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
,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胆囊炎症
,且多有临床症状
,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
,因此一经查实应及时手术切除同时做病理切片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胆囊息肉样病变易发生肿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6个方面
:①单发
;②直径
>10mm
;③广基或蒂粗大
;④病变增长
;⑤年龄
>50岁
;⑥合并胆石。但有专家强调
,对直径
<10mm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
,必须定期随访。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可采用
3种不同的胆囊切除术
:即在胆囊周围结缔组织中剥离的单纯胆囊的除术、切除全部胆囊结缔组织的全厚胆囊切除术及加做胆囊床部分肝组织切除的扩大胆囊切除术
,根据术前判断胆囊息肉性质加以选择。就癌肿而言
,直径
<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
,仍可经膜腔镜胆囊切除行全厚胆囊切除
,若术后病理证实已浸润至浆膜层下
,则可行二次探查术。但若直径
>18mm
,即有晚期癌的可能
,可直接开腹行扩大胆囊切除术
,甚至要做广泛淋巴结清扫。
,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
,得了此病
,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
,如果息肉较小
,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
,或体积较大的息肉
,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
,假如息肉恶变
,成为胆囊癌
,其预后极差
,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
,又不愿意手术者
,应当严密随访
,定期复查B超
,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
,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
,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向胆囊腔内生长出一种突起的局限性病变。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
,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胁下不适
,通过B超检查可被发现。近几年
,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
,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
,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
20余种
,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
,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
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
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国外19
9
9年对
19
4767例日本健康人作B超普查
,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
109
26例
,占
5.
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
5.
9
%,最多见于
30~
40岁人群
;女性发病率为
4.
5%,最多见于
40~
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
,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
,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
,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
19
9
5年报告
,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
65%,国内报告的
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
-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
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10mm者占
9
7%,
50%为多发性
,平均
3.
09±3.
31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
-阿窦明显增多
,窦口上常有狭窄
,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
,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
,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
: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
: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
,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
,恶变率约
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
,其中
9
4%直径
<10mm
,
66%的患者年龄
<60岁
;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
88%直径
>10mm
,
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
,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
,在
1
0年内施行的
12
153例胆囊切除中
,仅
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只占
0.
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
9
.
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
225例
,占
1.
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
,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
: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
,直径约
<20mm
;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
,绝大多数直径
>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
,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
,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的诊断和治疗
1.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
:由于此类患者往往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主要靠影像带诊断
,以B超为首选。国内专家报告B超的检出率为9
2.
7%,特异性为
9
4.
8%,假阳性率为
5.
2%,准确性明显高于CT。专家认为B超能清晰地显示息肉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局部胆囊的变化
,既简便又可靠。国外研究认为内镜超声比B超更准确
,提供的图像更清晰。CT检查胆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较敏感
,增强CT能鉴别肿瘤与非肿瘤样胆囊息肉样病变
,能可靠地筛选出应予手术的肿瘤性病变。
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要根据息肉大小
,良性和恶性等不同
,给予手术治疗。
(1)胆固醇息肉
:大多数人无症状
,且胆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时应每
3~
6个月予以B超随访
,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虑手术。如胆囊功能良好
,可行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此类息肉直径往往
<10mm(82%),并以多发性为主
(75%),外观呈桑椹状
,蒂细如线
,质脆易落
,很容易摘除。如胆囊功能不良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2)良性非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
,但均伴有程度不等的胆囊炎症
,且多有临床症状
,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
,因此一经查实应及时手术切除同时做病理切片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胆囊息肉样病变易发生肿瘤的高危因素主要有
6个方面
:①单发
;②直径
>10mm
;③广基或蒂粗大
;④病变增长
;⑤年龄
>50岁
;⑥合并胆石。但有专家强调
,对直径
<10mm的息肉也不能放松警惕
,必须定期随访。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可采用
3种不同的胆囊切除术
:即在胆囊周围结缔组织中剥离的单纯胆囊的除术、切除全部胆囊结缔组织的全厚胆囊切除术及加做胆囊床部分肝组织切除的扩大胆囊切除术
,根据术前判断胆囊息肉性质加以选择。就癌肿而言
,直径
<18mm者仍有早期癌的可能
,仍可经膜腔镜胆囊切除行全厚胆囊切除
,若术后病理证实已浸润至浆膜层下
,则可行二次探查术。但若直径
>18mm
,即有晚期癌的可能
,可直接开腹行扩大胆囊切除术
,甚至要做广泛淋巴结清扫。
展开全部
大多数胆囊息肉是良性的,不需要手术的,但必须定期检查。
胆囊息肉大多无任何症状,大部分病人常是体检行超声检查时发现,少数病人可右上腹部隐痛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厌食油腻等消化不良现象,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超声检查,但超声下诊断难以区分良性和恶性,必要时需配合其他检查。
虽然胆囊息肉恶变的机会极少,有报道称恶变率约为1.5%,但是胆囊腺瘤也可恶变,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特别是合并有胆囊结石,恶变率就会升高,约为10% 左右。特别是直径大于25px,基底部宽胆囊壁厚的胆囊腺瘤,位于胆囊颈部合并有胆囊结石、年龄超过50岁的病人,恶变的机会大大升高,此时临床上应当行胆囊切除手术。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无症状,直径小于25px的胆囊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
胆囊息肉大多无任何症状,大部分病人常是体检行超声检查时发现,少数病人可右上腹部隐痛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厌食油腻等消化不良现象,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超声检查,但超声下诊断难以区分良性和恶性,必要时需配合其他检查。
虽然胆囊息肉恶变的机会极少,有报道称恶变率约为1.5%,但是胆囊腺瘤也可恶变,被认为是癌前病变,特别是合并有胆囊结石,恶变率就会升高,约为10% 左右。特别是直径大于25px,基底部宽胆囊壁厚的胆囊腺瘤,位于胆囊颈部合并有胆囊结石、年龄超过50岁的病人,恶变的机会大大升高,此时临床上应当行胆囊切除手术。手术方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无症状,直径小于25px的胆囊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胆囊息肉是否需要做手术,主要取决于胆囊息肉的直径大小,是否有恶变的可能性,是否合并胆囊结石,是否有明显不适的症状等多个因素来决定的。
如果患者的胆囊息肉大于1公分,合并有胆囊结石或者是有恶变的可能性等,这种情况是需要进行手术的。一般来讲,首选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这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患者恢复起来是非常快的。手术以后一般三天左右便可以出院。
相反,如果患者的胆囊息肉比较小,且没有不适的症状,并且不含有胆囊结石,是可以暂时定期随访的。
如果患者的胆囊息肉大于1公分,合并有胆囊结石或者是有恶变的可能性等,这种情况是需要进行手术的。一般来讲,首选的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这是一种微创的手术,患者恢复起来是非常快的。手术以后一般三天左右便可以出院。
相反,如果患者的胆囊息肉比较小,且没有不适的症状,并且不含有胆囊结石,是可以暂时定期随访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胆囊息肉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的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一般胆囊息肉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只是在B超检查的时候偶然发现。一般认为直径在0.5cm以内的胆囊息肉,常为良性病变,在1cm以上的胆囊息肉,可能为腺瘤样息肉或有恶性改变,所以胆囊息肉的手术是很有必要的。当胆囊息肉伴有临床症状,就是有胆囊炎的一些症状,如肚子痛、恶心、呕吐、厌油腻等,胆囊息肉的直径大于1cm,胆囊息肉没有蒂,可以通过B超来看,而且在B超的随诊过程中发现胆囊息肉的体积有变大的,应该要做手术即胆囊切除术。可以采用腹腔镜来做,传统的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是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于直径小于5mm的胆囊息肉,并且没有任何临床症状的,可以进行门诊来观察,每半年或一年做一次B超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一般是和息肉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胆囊息肉是比较常见的胆囊问题,如果息肉较小,而且没有其他的特殊症状,是不需要进行手术的,如果息肉较大或者出现明显增长,对胆囊有较大影响的话,是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