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光义是明君吗?为什么?
先简单讲一下赵光义的生平。
①:皇位是抢来的。开宝九年,五十岁的宋太祖赵匡胤夜里突然暴毙,没有遗诏,没确定谁为继承人。当时除了赵光义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可以继位。(都已成年)看到宋太祖已经去世,当时的小宋皇后就派大太监王继恩去叫赵德芳迅速进宫。然而王继恩自做决定,没去找赵德芳,而是迅速把消息告诉了赵光义,于是赵光义就连夜进到宫里,赶在赵德芳前面,抢到了皇位。据说宋皇后当时见到来人不是赵德芳,而是小叔子赵光义时,当场吓得语无伦次,张口就称呼赵光义为“官家”(皇帝),以乞讨的语气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我母子的命都交给你了)以上是司马光编写的史料,这已经是对赵光义继位过程最客气的记载了。也就是说,无论是否有“烛影斧声”这件事,赵光义的皇位都是抢来的。
②:做贼心虚,逼死弟弟、侄子。赵光义继位后,因为自己得位不正,就编了一个“金匮之盟”的传说,说自己继位完全是依照皇太后杜氏的意思执行的。但是按“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光义也不能把皇位传给儿子,因为他儿子也小,于是他就假模假样的做姿态,说自己是“兄终弟及”继位,那么他死后,皇位也会传给弟弟。为此他还把四弟赵廷美钦定为了继承人。结果赵光义大权独揽后,立刻就推翻了之前的决定,大肆迫害宗室。
首先挨整的是大侄子赵德昭,高粱河之战后因为受猜忌,被赵光义骂了一顿,回到家里就自杀而死了。紧接着,小侄子赵德芳也是莫名其妙去世,史籍记载为“寝疾薨”。再接下来就是四弟赵廷美了。赵德芳莫名其妙暴毙的第二年,赵光义把赵廷美的职务一撸到底,流放到房州监禁。房州就是唐朝流放皇帝的地方,唐中宗李显当年就在房州待过。所以赵光义把赵廷美流放的房州,其意很明显,就是要他去死。赵廷美到了房州没多久,忧愤成疾,然后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赵光义听说弟弟终于死了,有点得意忘形的在朝堂上说:赵廷美从小就脾气不好,我每每劝导他、骂他,可他总听不进去,现在居然搞成这个样子哟!并且赵光义还说:以前宫中开凿西池,池中建造水心殿。赵廷美打算在桥没修好时,偷偷下手干掉我,只是没得手。后来他假装生病,想趁我到府上看望他时,加害于我,只是被人告发,也才没得手。你们说赵廷美是这样一个货色,他是不是死的活该?
赵光义这连续两段惊悚的话,顿时把朝堂上的百官都听傻了,这都是宫里秘事,百官们哪知道啊。啥叫越描越黑?赵廷美死后,赵光义的种种行为,就是越描越黑。他什么都不说,大家或许还什么都不知道。他现在讲了,大家反倒在心里有点犯嘀咕了——秦王赵廷美真的是因为谋逆才被废黜的吗?
后来因为流言越来越多,赵光义的大儿子赵元佐被吓疯了。赵光义因为愤恨他为赵廷美说好话,也是一撸到底,废黜为庶民。二儿子,也就是赵光义钦定的太子赵元僖在大哥被撸后不敢说话,最后也是暴疾而死。老大被废,老二死了,赵光义不得已只能立老三,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为太子。京城里的老百姓听说新太子册立,欢欣鼓舞,结果赵光义又不高兴了。他对寇准说:“人心都向着太子,我放在什么位子?”——赵光义当时已经到了看谁都不顺眼的程度。
所幸是寇准反应快,下拜说:“这才是社稷的福气,陛下您人选对了!”赵光义才醒悟,理智战胜情感,没搞死宋真宗。你们说,猜忌心这么强的皇帝,其他人和他在一起时,弦肯定绷得非常紧,感觉自己有今天没明天,赵光义的人品能好到哪去?终赵光义一朝,大臣们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自己半点主见,生怕被杀。文官还好点,武官就惨了。提到了武官,再来说赵光义时代的变态抑武政策。
③:猜忌心强,用宦官监军。赵匡胤时代,虽然搞杯酒释兵权,但他的本意是以新人代旧人,武官群体的整体地位还是比较强势的。但赵光义登基,他的得位比赵匡胤还不正,所以他对武官的压制,更是到了变态的程度。赵光义两次北伐辽国都大败而归,就是这种压制的明显体现。宋初名将曹彬、米信、潘美这些人在赵匡胤活着时,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可到了赵光义时代,都不行了。归到底,就是赵光义发明了坑爹的监军制度。
任你名将再能打,你的指挥思路与赵光义不一样,监军的太监不同意,打赢了都是死罪。赵光义继位后,大将们本来就担心会受新皇帝猜疑,而现在太监又来监军,这就导致每次开战后,处处撑肘,放不开手脚,这仗当然打不赢,幽云十六州当然收不回了。
所以说,赵光义其实就是个私心过重,性格阴鸷,有强烈的自尊心,猜忌心极强,而军事才能又非常一般的人。他的性格与宋太祖的豁达大度、善于用兵,完全相反。才不配志,志向有多大,祸就有多大,说的就是宋太宗赵光义这种人的。除了以上说的那些缺点外,赵光义更要命的一点是,他还有极强的表现欲、成功欲,他极力追求自己当世和后世的名声,希望自己能够名垂青史,最好能够超过赵匡胤。他的这样一种性格、志向和能力,注定了他要走一条不平凡的路,一条让所有人的生活大受影响的路。历史上有一个人与赵光义颇为类似,就是隋炀帝杨广。
他们都是性格阴鸷,有强烈自尊心,猜忌心很强,军事才能一般,但却志向远大,想要建立震古烁今的伟大功绩的人。杨广把隋文帝的老本赔光了,赵光义也是不遑多让。他两次北征都失败了,将宋太祖留下来的精兵几乎输了个底朝天,整个富庶的河北几乎都成了前线。西北的党项人在他在位时也闹成了气候,耗资无数,仍然无法解决。即便是内政方面,他也干的不好。肆意设置专卖机构,压榨民众,激起川蜀王小波、李顺大起义。王朝开国就能闹出大起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可以说,赵光义是把杨广所走过的路,都走过了一遍。
所幸的是,赵光义相比杨广,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迷途知返,才没导致更大程度的崩盘。(宋真宗为稳定北宋也有一定贡献)因此,我觉得赵光义不算明君,他只是一个志向很大,但本事不行,晚年悔悟,守住了晚节的收成之君。或许你觉得这种评价有点苛刻了,历史上很多明君的私德跟赵光义是一样的。但是我觉得,赵光义太“菜”,而“菜”这一点就是他的原罪。如果他有唐太宗的“武功”,他才称得上是一个明君。
赵光义算明君吗?在历史上,赵光义是一个争议很大的皇帝,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他皇位的继承过程,有人说是他暗杀了赵匡胤,然后伪造了诏书,才登上了皇位。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史料记载,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病重,赵匡胤在一旁伺候,然后杜太后不行了,就把赵普召入宫中记录遗言,交代未来的皇位继承问题,当时杜太后劝说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给他弟弟赵光义,这就是金匮之盟。
后来,赵匡胤突然得了大病,召赵光义入宫,却屏退了其他人,所以两人最后谈了什么也没人知道,席间有人看见宫内烛影摇动,仿佛赵光义离座退避,又过片刻,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然后赵匡胤当晚就驾崩了,后来赵光义就继位了。
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有人说赵匡胤是听了杜太后的命令,传位给赵光义,也有人说赵光义谋害了赵匡胤,然后篡夺了皇位。真相究竟如何,这也成了历史上一大悬案。
当然了,皇位如何得来的,其实并不影响是否是明君,最典型的比如李世民,杀了亲兄弟逼父亲退位,照样算得上是一代明君,那赵光义算不算明君呢?
这其实就要看明君到底要如何界定了,如果从建功立业的层面来说,赵光义很明显是算不上明君的。
但后来赵光义继续北伐辽国,却遭到了惨败,为了逃命不惜坐上驴车连夜狂奔,仓皇逃窜,还留下了“高梁河车神”这么一个段子,可以说,在对外的战功方面,赵光义实在乏善可陈。
那么对内呢?赵光义这方面到确实还是有一些可圈可点的政策,《宋史》说他:“帝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又说他:“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至于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齐耆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请登禅者,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