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元朝末年在政府黑暗统治下,渐渐走向衰败,各地农民起义纷纷爆发,最后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自此成为草根逆袭的代表人物。
明朝建立以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大统一,北方还有隐患。然而,一个依靠战争建立起来的王朝,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给老百姓踹气的机会。
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用军事手段解决邻国问题,而是利用外交手段游说他们与明朝建立友好邻邦,朱元璋的提议得到了邻国国王的大力支持,他们都很乐意向朱元璋俯首称臣。
朱元璋提出建立友好邻邦不久,邻国纷纷赶来朝见,唯独日本唱独角戏,朱元璋为了让日本臣事明朝,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他先后几次派使者去游说日本,却都以失败而告终,日本人还把明使杀了,朱元璋不堪忍受此等屈辱,欲发兵日本,却遭到刘伯温的强烈反对,那么刘伯温为何反对用军事手段解决日本问题呢?
(一)元朝的开国皇帝也想征服日本,却以失败而告终
从地图上看,日本跟中国唇齿相依、临海相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岛国让古代几位帝王伤透了脑筋,比如朱元璋、忽必烈、康熙,他们都想让日本臣事自己的国家,愿望却始终没能实现。
日本早在周代统治时期,就是周朝的朝贡国。到了唐代,唐军与日军大战于白江口,就是在今天韩国锦江入海口,日军惨败,唐军自此消灭了日本的野心,日本人此后几百年都不敢向大陆发兵,而且对唐朝很崇拜,还派出使者学习唐朝文化。
到了元朝,忽必烈推翻宋人的统治,建立元朝,忽必烈在灭宋之战中,可谓是屡战屡胜,自信满满的忽必烈开始把目标投向日本。
至元十一年,忽必烈派出军队一万五千人,战船900艘远征日本,初战获得了小胜,当元军继续进攻时,海面上突然挂起了台风,将元军大部分战舰破坏。后来加上元军连日作战,已是精疲力尽,无奈之下元军班师回朝。
忽必烈不死心,过了一年,他派出使者出使日本,元使一到日本后就惨遭杀害。元使被杀的消息过了五年才传到元朝,忽必烈一怒之下决定讨伐日本,不久开始征兵造舰,建立征东行省。
1281年,忽必烈为战争精心准备了一年,他派人兵分两路伐日,这一次他又失败了,虽然元军骑马射箭凶猛无敌,但是水战技术落后,自然难以取胜。
(二)日本人是怎么触怒了朱元璋?让老朱下定决心灭日?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很多邻国都不知道,于是他派出使者带着国书去通知附近的邻国,告诉他们中国已经改朝换代,现在是他统领天下,并希望邻国前来朝贡,接到通知的邻国纷纷赶来朝见,只有日本不理睬。
日本人不但不朝见,还落井下石,趁大明建国之初,根基不稳派人骚扰沿海地区。朱元璋曾经的手下败将竟然与日倭(日本海盗)狼狈为奸,在沿海地区越发猖狂,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伤害。
朱元璋为了维护沿海地区安宁,派兵增将镇守沿海一带。随后,老朱再次派出使者向日本示好,表示愿与之建立友好邻邦,日本人仍然不理睬。
公元1369年,朱元璋派出七位使臣出使日本,斥责日本倭寇骚扰沿海地区一事,要求日本尽快解决,倭寇要是不解决,明、日两国将要开战。
朱元璋对日本的形式并不了解,此时是日本国内分裂时期,史称日本南北朝,他派出的使者没有将国书交给日本天皇,而是送到了怀良亲王手中,怀良亲王只不过是日本地方的首领,不能代表日本天皇。
怀良亲王看到明朝国书以后,非常生气,误以为朱元璋要发兵攻打日本,一怒之下杀掉明使中的五位,将剩下的使者放走,让他们回去报信。朱元璋知道情况以后大怒,自己国家怎么能受此屈辱,于是朱元璋下定决心用军事手段解决日本,却遭到刘伯温的反对。
(三)刘伯温为什么誓死保护日本?
征讨日本一事遭到刘伯温的强烈反对,他认为大明建国不久,需要休养生息,穷兵黩武是大忌。刘伯温反对的理由看似简单,笔者认为有三层含义。
第一、忽必烈曾经为了让日本臣服,不惜任何代价先后两次伐日,每次都惨败而归。远征他国谈何容易,更何况还是跨海征讨,千里奔袭不但粮草难以供给,士兵也容易疲劳,更不用说跨海征伐,元朝几次惨败后,国力开始下滑。
如果是陆地作战,元军自然不会以完败而告终,有了元朝的前车之鉴,刘伯温自然知道跨海作战的难度,想要拿下日本可能性很小,如果惨败会给根基不稳的国家带来无穷的伤害。
第二、朱元璋灭元以后,元顺帝带着自己的残兵败将往北逃亡,建立北元政权,自此元朝结束了对中原的统治,但是元朝的残留势力依然存在,这股势力虎视眈眈,一直想东山再起,对明朝造成巨大的威胁。所以刘伯温反对的理由之二,他认为明朝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消灭元朝残留势力,而不是盯着日本不放。
第三、朱元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才夺取的天下,可以说是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经历了长期战争,国家需要休养,老百姓渴望和平。当一个政权建立以后,首先要做的是对百姓的安抚,毕竟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样快速恢复农业生产,修内政。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内政不休,就对外用兵,不会成功,想要称霸就要先修内政,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内无优惠,外无强敌的国家。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取消了对日本的军事行动,放弃征讨日本,并将日本列入“不征之国”。如果朱元璋执意讨伐日本,说不定会步元朝的后尘,选择量力而行、发展经济才是王道,穷兵黩武会把国家推向万丈深渊,让百姓苦不堪言。
明初的“倭患”进入了剧烈期,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里,倭寇侵扰次数多达四十五次,且范围波及辽东至广东的东部各省,威胁十分严重。
公元1369年,朱元璋曾派遣使者前往日本,想让日本称臣,但当时的日本正在南北朝内乱的时期,使者见到了南朝的怀良亲王,谁知怀良亲王却将使者扣押了,朱元璋得知此事后打算立即出兵灭掉日本,刘伯温却劝阻了他。
两年后,朱元璋再次给日本写信要他们称臣,并表示要攻打他们,没想到怀良亲王拒绝称臣不说,还扬言明朝要打他们就应战,这下朱元璋更生气了,但刘伯温再一次阻拦了他,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一、元朝数次攻打日本,均无功而返
元朝两次攻打日本。第一次是在公元1274年,日本方面称这次战役为文永之役,因为发生在日本文永十一年,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率领蒙汉高名丽共计三万两千人,驾驶大小战舰九百多艘攻打日本。十月九日,元军登上对马岛,岛上日军被全歼,日本幕府召集各诸侯国约十万大军迎战,元军开始进行得还是蛮顺利的,但后来考虑到后援不够,所以很多元军将领主张撤退,所以忻都就下令撤退。
但是当天晚上,遇到了台风,很多战舰都触岩崖而毁坏,这次台风给元军造成了一万三千多人的损失,最后回去的只有一万三千人。
第二次是在公元1281年,日本方面称这次为弘安之役,因为这次是发生在日本弘安五年,这次元军的规模更大,总兵数达到二十万,其中蒙高丽各五万左右,汉军十万,战舰四千四百艘。因为上次元军的进攻,日本方面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比如准备了很多经过改过的弓箭,另外在日本沿岸建了石墙,这样元军就找不到了合适的登陆点。
元军的战舰就在海上一直漂泊一个多月,几次强行登陆都失败了,一直到了八月一日,又再次刮起了台风,台风持续了四天,元军的很多战舰都沉了,很多元军被围困在海滩上,最后很多元军战死,只有部分人存活了下来,还有几千人回到了元朝。
忽必烈本来打算在公元1283年想再次攻打日本,但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比如船就建造不起来了,所以第三次征日计划就取消了。
二、天下初定,再次兴兵打仗,劳民伤财
经过元末的战乱,好不容易朱元璋才把天下一统,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这个时候再次举全国之力去攻打东海以外的日本,且不论战争输赢,都将是一件劳民伤财的行动,再者说,当时的日本正值战乱,也对明朝造成不了威胁,并且,日本本土也不是很富裕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必不可少的资源。所以,从多个方面来讲,没有打的必要。
三、海军一直是明朝的弱项
明朝初期的海军,一直是军队的短板,从朱元璋起事,一直没有很正规的海军,并且海军的战斗经验也较为缺乏,最大的一次水上战役应该就是与陈友谅决战潘阳湖那一次,所以对于明朝的军队来讲,海战是一个弱项,如果要是陆地上的战争,估计朱元璋就等不到第二次修国书,早早就灭了日本了。
我们可以看到在《太祖宝训》中,朱元璋就将日本列为“永不征讨“,从而告诫子孙后代,不要为了逞一时之气,而做一些得不偿失的额行为。
但是朱元璋却没想到,在若干年以后,这个被他无视的岛国,却成为明朝末期以及我们中华民族的大患,若他能看到这个结果,想来当年一定会踏平日本这个岛国吧。
小不忍则乱大谋,一切只为今天!按理说元朝实力灭日本分分钟,可是屡受大风摧毁船队!都说王莽穿越也没有扰乱历史!假如朱元璋灭了日本,扶持了傀儡政府,说不定倒是帮他们早日统一而已,回头暗藏实力,还是会反!就像历史的越南,费好大劲搞定,最后也还是没能吃下,无非树立一个表面听话的统治者!回头一膨胀还是会反!刘伯温如果能看到未来,自然不会多生枝节,做徒劳的事!
朱元璋成事是因有刘基神算,固而对其深信不疑。朱元璋还让刘基算过大明之国运呢!刘常自比与诸葛亮齐名,是一个等量级的人物。自己有时还觉得比诸葛亮更胜一畴呢!因为他帮朱元璋一统了江山,好不容易享受几年荣华!不想因为日本,让元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再在自己手里失去江山,简直就太不划算了!所以明哲保身了!误导了朱元璋的决策力,也丧失了对日本鬼子最好地用武时机!给四百年后地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朱元璋去打日本是不现实的,一个是距离太远,又是海路,劳师远征,前途未卜,得不偿失,二个当时日本就是一个穷国,就算征服日本,也是无利可图,还要派军驻守。想想当年蒙古军队在灭掉周围很多国家实力达到顶峰之后,派军队三次远征日本都无功而返,想想那难度有多大,那时候海军只是木船又没有强有力的火力,要跨海作战确实不容易!朱元璋那时候虽然统一了中国,但是并没有灭掉北元残余,游牧民族始终才是对大明最大的威胁,朱元璋去攻打日本是不现实的。
自古以来都是讲究远交近攻,朱元璋有那闲功夫去攻打日本,不如全力解决北方蒙古人的问题,也不至于他死后他的儿子,孙子以及后代子孙都在为蒙古人担忧,尤其明英宗时期要不是有个于谦差点被蒙古人灭了。所以朱元璋和日本人不过是吵吵架,刘伯温不过是那个劝架的人,朱元璋要是真想打,十个刘伯温也拦不住。吵架是很容易得,真正打架是需要做现实考虑的。
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所以不管吵架吵得怎么凶,不到万不得已,打架是不可能的。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段视频,有两只狗隔着门的时候对着彼此凶狠的叫,好像要大干一番似的,忽然门打开了以后,两只狗都蒙了,然后各走各的了,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这就是现实。狗都知道如此,何况人?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对于周边的这些邻居小国,并没有打算讨伐,还派出了使臣,一方面是告诉这些国家,元朝已经没有了,大明接了班。另一方面也是炫耀一下,重新建立藩属体系。
有些国家也不服气,朝鲜就是这样,可是稍微一吓唬也就过去了。可偏偏日本不给这个面子,还杀了明朝使者。
即使两军交战也不斩来使,可两国并不是敌对,日本竟然这么做,这让朱元璋非常气愤,刚要发作却被刘伯温的一席话拦下来,那么刘伯温为什么要阻拦呢?
其实当时朱元璋并不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也不知道日本国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的日本国内正处在“南北朝”时期,有南北两个天皇。
自己的事还忙不过来,也顾不上大明的使者。
不过刘伯温可比朱元璋学问高,刘伯温是出了名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更是熟读史书。他虽然也是开国功臣,但是他的功劳不是攻城拔寨,与那些将军不同,他是朱元璋的谋臣,说白了就是军师。
民间有句谚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以说刘伯温远比朱元璋考虑的更多,他不仅仅考虑的当下,更多的考虑是大明的稳定。
刘伯温并不是为了日本考虑,他心中只有大明。
要知道元朝的忽必烈是多么牛的一个人物,曾数次讨伐日本,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元朝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地理位置。日本四周环海,要想进攻日本,那么更多的依靠则是海军了,蒙古人的优势根本发挥不出来。
不仅如此,还得看天意,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很有可能连日本人都见不到就消失在大海上了。
虽然朱元璋赶跑了蒙古人,但是大明和当初巅峰时期的蒙古相比,也好不到哪里去。既然元朝失败了,大明失败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
即使打赢了,大明能得到什么?把日本消灭,还是让日本臣服,在刘伯温看来,第一办不到,第二办到办不到都无所谓。
此外,明朝刚刚建立,正是休养生息的时候,对于北元,朱元璋仍然在继续讨伐,如果再讨伐日本的话,那么对于大明来说伤害是很大的。
即使打赢了日本,后院也可以起火了。
虽然当时的日本没有给面子,非常强硬,但冷静下来的朱元璋还是把刘伯温的话听了进去。他也知道大明不能再有战争了,为此他还告诫子孙后代,切不可意气用事。
元朝末年在政府黑暗统治下,渐渐走向衰败,各地农民起义纷纷爆发,最后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自此成为草根逆袭的代表人物。
明朝建立以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大统一,北方还有隐患。然而,一个依靠战争建立起来的王朝,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给老百姓踹气的机会。
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用军事手段解决邻国问题,而是利用外交手段游说他们与明朝建立友好邻邦,朱元璋的提议得到了邻国国王的大力支持,他们都很乐意向朱元璋俯首称臣。
朱元璋提出建立友好邻邦不久,邻国纷纷赶来朝见,唯独日本唱独角戏,朱元璋为了让日本臣事明朝,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他先后几次派使者去游说日本,却都以失败而告终,日本人还把明使杀了,朱元璋不堪忍受此等屈辱,欲发兵日本,却遭到刘伯温的强烈反对,那么刘伯温为何反对用军事手段解决日本问题呢?
元朝的开国皇帝也想征服日本,却以失败而告终
从地图上看,日本跟中国唇齿相依、临海相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岛国让古代几位帝王伤透了脑筋,比如朱元璋、忽必烈、康熙,他们都想让日本臣事自己的国家,愿望却始终没能实现。
日本早在周代统治时期,就是周朝的朝贡国。到了唐代,唐军与日军大战于白江口,就是在今天韩国锦江入海口,日军惨败,唐军自此消灭了日本的野心,日本人此后几百年都不敢向大陆发兵,而且对唐朝很崇拜,还派出使者学习唐朝文化。
到了元朝,忽必烈推翻宋人的统治,建立元朝,忽必烈在灭宋之战中,可谓是屡战屡胜,自信满满的忽必烈开始把目标投向日本。
刘伯温为什么誓死保护日本?
征讨日本一事遭到刘伯温的强烈反对,他认为大明建国不久,需要休养生息,穷兵黩武是大忌。刘伯温反对的理由看似简单,笔者认为有三层含义。
第一、忽必烈曾经为了让日本臣服,不惜任何代价先后两次伐日,每次都惨败而归。远征他国谈何容易,更何况还是跨海征讨,千里奔袭不但粮草难以供给,士兵也容易疲劳,更不用说跨海征伐,元朝几次惨败后,国力开始下滑。
如果是陆地作战,元军自然不会以完败而告终,有了元朝的前车之鉴,刘伯温自然知道跨海作战的难度,想要拿下日本可能性很小,如果惨败会给根基不稳的国家带来无穷的伤害。
朱元璋剧照
第二、朱元璋灭元以后,元顺帝带着自己的残兵败将往北逃亡,建立北元政权,自此元朝结束了对中原的统治,但是元朝的残留势力依然存在,这股势力虎视眈眈,一直想东山再起,对明朝造成巨大的威胁。所以刘伯温反对的理由之二,他认为明朝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消灭元朝残留势力,而不是盯着日本不放。
第三、朱元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才夺取的天下,可以说是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经历了长期战争,国家需要休养,老百姓渴望和平。当一个政权建立以后,首先要做的是对百姓的安抚,毕竟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样快速恢复农业生产,修内政。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内政不休,就对外用兵,不会成功,想要称霸就要先修内政,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内无优惠,外无强敌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