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曾三次耀武扬威巡行黑龙江,后来怎样了呢?

 我来答
情感知心说
2020-12-30 · TA获得超过45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92
展开全部

大家都知道,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掠夺我国土地最多,对我国伤害最大,在众列强中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与沙皇俄国长期的处心积虑、蓄谋觊觎是分不开的。

历史时局的凶险

当时的沙俄刚刚在1853年至1856年,与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之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因而急于把觊觎贪婪的目光又转向了东方,企图用侵略中国来弥补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巨大损失。同时英法的获胜也得以抽出较多的兵力转向中国。而此时的美国也不想失去在中国的利益,积极勾结英法向中国扩张。1857年印度发生的民族大起义最终失败,印度彻底成为英国殖民地。法国看到英国在东方的成功,也开始急需谋求在印度支那建立殖民地。

而整整持续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了沙俄充当调停者、好人的机会,实则暗行帮凶之事,盘算自己利益,最终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获得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结果,把在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所有损失,在中国这全部弥补过来!

其实,沙俄对中国早已处心积虑,觊觎已久。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也没有忘记对中国施压,耀武扬威,并在黑龙江进行了旨在恫吓威胁的三次巡行。

第一次巡行黑龙江

是在咸丰四年(1854年)的五六间,也正值克里米亚战争期间,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以抄近路紧急增援堪察加方面以防英法海军进攻为由亲率浩大的舰队从石勒喀河进入黑龙江,一直东驶出海。为了掩饰这种对中国领土的公然侵犯,穆拉维约夫特别通过驻在北京的俄国教士团向清朝政府说明“本大臣之往东海口岸也,虽由中国黑龙江地面行走,然一切兵事应用之项,俱系自备。并无丝毫扰害中国,且绝无出人不意,因而贪利之心。两国和好已久,此意必能相谅。但愿中国同心相信,勿以兵过见疑。此次由中国境内行兵,甚得邻好之益。如将来中国有甚难之事,虽令本俄国帮助亦无不可。”

清朝政府虽然孱弱不敢阻拦,但也没有被穆拉维约夫一番好话忽悠了。知道沙俄此番行动不怀好意,并认为内地江面外国船只不能任意往来。此后断不能再从黑龙江行驶。可见此时俄国和清朝都明确黑龙江是中国内江,因为按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远在外兴安岭一带。”

第二次巡行黑龙江

是在咸丰五年(1855年)的四五间,也是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穆拉维约夫又以同样的借口在黑龙江进行了第二次航行,实际是武装示威,并于八月间在松花江口与中国官员进行了所谓“划界”问题的会议。所谓“划界”问题原来是在咸丰三年(1853年)俄国提出来的。俄方咨文的主要是要求在格尔毕齐河边界建立界牌。清朝政府认为,从恰克图以东直至外兴安岭,两国边界总的是清楚的,所以经过慎重考虑,这个要求可以同意。但是当时清朝政府派出划界人员通知俄方后,俄方却又故意留难拖延一段时间,直到第二次航行黑龙江,部队到达松花江口时,才让谈判开始,显然是别有用心。

果然,在谈判一开始,俄方毫不掩饰,极端无理地宣布,应该以黑龙江为“两国最无可争辩的天然疆界”,也就是要把黑龙江左岸全部地区以及整个沿海地区都划给俄国所有。中国代表当然拒绝这种无理的要求,并宣读了当年俄方咨文,因为现在的要求与咨文的要求大相径庭,弄得穆拉维约夫无言以对,至此,谈判不了了之。此时清朝当局明知沙俄居心叵测,不会罢休,但是因为忙于镇压太平天国,所以始终没有没有认真做军事防御准备。

第三次巡行黑龙江

是在咸丰六年(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已经基本结束,俄国人又公然在黑龙江进行了第三次武装示威巡行。此次巡行,不但俄国人的兵船来往纷纭,而且到处上岸搭棚建房,存粮屯兵。这时的英国已经开始在广州动起手来,沙俄见出场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派普提雅廷为专使,并声称“贵国内地不靖,外寇侵扰广州”,所以派专使到北京“办理两国交涉一切事件”。此时的沙俄以中国最好的朋友身份出现,称他们的目的只是“祈将两国边界之事及早完结,以后情愿与贵国彼此相安,共防将来不测之事,两国永远相安,互相辅助。本国深明大义,非同贪利之国可比也。但愿贵国勿怀疑心,致误大事。”清朝当局果断拒绝了普提雅廷到北京。

于是,普提雅廷和穆拉维约夫玩起了配合,一个去香港进一步与英法美代表媾和合作行动,一个在黑龙江地区肆无忌惮进行了军事占领。并宣布,从1858年航期开始凡留在左岸的居民,均属俄国。

瑷珲条约的签订

普提雅廷去往香港之前,曾先到天津海口活动,这时他含糊地提到所谓的边界问题,清朝当局认为,边界问题在尼布楚条约中规定已经相当明确,只有乌特河流域在恰克图条约中规定两国共有,这里的具体国界可以共同勘定。因此要求普提雅廷到黑龙江方面去同指定的中国官员解决问题。而他却说要回国请示。此时清朝当局给俄国发了咨文指出当时情况,并说,普提雅廷明春会到黑龙江方面,“黑龙江大臣届时前往会晤,公同查勘乌特河界址。至海兰泡等处,均系中国地界,近来贵国人船往来不断,并自盖房屋居住,屡经中国好言晓喻。穆拉维约夫置之不理,实属有违成约,中国与贵国和好多年,不应令属下人任意占踞中国地方。”可见清朝政府的态度是相当明确的。黑龙江左岸包括海兰泡等地均属中国地方,这是符合尼布楚条约的。

实际上,普提雅廷根本没有回国,直接去了香港并随同英法美三国公使到了上海。他在上海给中国当局的咨文中除了支持英法美的要求之外,着重提到中俄边界问题,毫无掩饰地说:“不能以兴安岭为两国边界,当以黑龙江为界。”清朝当局对这一主张予以驳斥,并通知黑龙江将军奕山据理拒绝,仍按前议,把乌特河地方会同勘定。并要求他向俄方负责勘界的穆拉维约夫说清楚讲明白,不能让他肆意侵占。

这样,在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间,清朝的黑龙江将军奕山与沙俄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进行了瑷珲谈判。谈判第一天,穆拉维约夫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条约草案,当然最基本的内容是以黑龙江为两国间的国界。奕山当然是不同意。第二天,穆拉维约夫称病没有出面,让他的一个助手出面。很明显穆拉维约夫对谈判心中也没有底,所以没有出面,但是谈判到了第五天,奕山就完全屈服了。第六天就签署了这个丧权辱国的瑷珲条约。之后,奕山对大清皇帝又是一顿欺骗隐瞒忽悠。而据俄国记述,中国官员的屈服,一是中国虚弱无力,清朝风雨飘摇,二是怕我们联合英国。签约后,俄国人对奕山说:“俄中两国维持和好,实悉赖我国皇上宽宏大量,根据中国近年来的各种行径,我国完全有权采取其他行动。”可见,沙俄有多么凶恶和无耻的威胁、讹诈。

瑷珲条约签订半月后,俄国又以好人的身份同清朝政府订立了中俄天津条约。但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未结束,不久英法联军又侵入北京,俄国也跟着一起同清朝政府订立北京条约。不说俄国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捞得的好处,仅瑷珲条约就“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至此,俄国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赢家。


瑷珲条约的订立,清朝政府还有难以启齿的原因,按当时清朝政府给予奕山的权限,奕山根本无权与俄国签订这样的条约。可是,瑷珲条约签订之时,恰是英法联军已经攻占大沽口,近逼天津。慌乱惊魂的清朝政府虽然一直很重视东北这个自己的“龙兴之地”,但是这时只有选择吞下这杯苦药,不敢正式宣布不承认瑷珲条约,是因为还寄希望于俄国这个“好人”在天津与英法谈判中“从中说合”。

情感顾问Lily
2021-03-30 ·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情感顾问Lily
采纳数:6 获赞数:201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后来再去巡行黑龙江得时候,犹豫他十分轻敌,遭到了敌人的暗杀,最终狼狈不堪的逃离了黑龙江,受伤到现在还没有痊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