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全诗紧扣哪一个字展开
开篇明义,《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全诗紧扣“望”展。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小话诗词为您解答。
在今天流传下来的杜甫的诗篇中,这是年代最早的一首,全诗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青年时期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到登上泰山之后的景象。
青年时期的杜甫,满怀豪情的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当诗人游历的脚步来到齐鲁大地的时候,他慕名来到了泰山脚下。仰望泰山之巅,雄奇的景象让诗人不禁心胸开荡,诗人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蜚声诗坛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坐落在山东省东部。春秋时期的泰山跨越齐、鲁两国,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位于泰山之南,泰山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
泰山也是中国五大名山之一。这五大名山习惯上也称作“五岳”,这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人们更是认为:“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
泰山,远古时始称泰山、太山,泰山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在《鲁颂·閟宫》这首诗中,就极具神韵地描写了泰山的景象:“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泰山多裸露的巨石,石质坚硬,崖壁林立,形象粗犷,“岩岩”二字不仅写出了泰山层峦叠峰、凌空高耸、巍峨壮观的气势,也形象地表现出了泰山拔地而起的气势。
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在甲骨文与金文中都可以见到的“大”字,读音也读作“太”,《骈雅训纂》一书中说:古人太字多不加点。
按古文字的传统读法,大字有大、太、代三个读音。在春秋战国时的汉字同音字的引申和同义字的演变过程中,太与泰、代与岱、岱与岳三组同音字的字义也互相变通了,这样相继出现了岱山、岱宗、岱岳等称呼泰山的专门名称。
所以在杜甫这首诗的开篇句“岱宗夫如何”中,诗人把泰山说成岱宗就很好理解了。开篇句描写的正是泰山进入诗人视野时,诗人的第一视觉体验。
屹立的泰山雄奇壮观,这样的景象与他游历江南时见到的山峦形状大不相同,诗人的内心的惊喜是溢于言表的,他一时间竟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眼前所见。
作为虚字使用的“夫”字,虽然没有具体的实在意义,但却是很别致很有创意的运用。如果说这一句的神韵在哪里的话,很明显就是这个“夫”字,它十分传神地将诗人初次见到泰山的内心惊羡表达了出来,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齐鲁青未了”,是诗人远观泰山之后的感想。它不是单纯地抽象地说泰山的高度,而是匠心独运地写出自己的体验,这是以泰山横跨的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诗人的言下之意是说,在春秋时代的齐、鲁两国相接的地方,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屹立在那里的泰山,虽然时代变换了,但是泰山横亘绵延与雄伟壮丽的景象自古至今未曾改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紧承上一句的视觉体验,这是诗人在近距离欣赏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之后,对视觉体验的直观描写,也是对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诗人带有情感的“钟”字,把大自然的美景一下子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以至于诗人认为泰山得到了大自然格外的青睐,它把一切神奇和秀美都赋予了泰山。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物手法尽情地宣泄在泰山上,它用神奇的双手将泰山雕琢、镌刻、打磨之后,才将泰山呈现在世人眼前,让人们尽情的赞叹泰山,赞美泰山。
所以女诗人谢道韫以“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来形容泰山的钟秀神奇;东晋文学家陆机会以“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来赞美泰山的雄奇高大;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也以“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赞叹泰山的巍峨神秀。
但他们对泰山的描摹与杜甫的“造化钟神秀”相比的话,显得是那样的相形见绌,那样的苍白无力。杜甫笔下的泰山充满了生机与意境。
这简直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绘画大师在一番勾勒、点染、渲染之后,钟灵毓秀、雄奇壮丽的泰山尽善尽美地呈现在画卷上一样,带给人的是视觉与精神上的双重享受。
诗意画作上不仅展现了泰山正面的雄奇壮美,也从时空中展现了泰山刚柔并济的美。光线与山峦的重逢,会呈现出向阳的一面和背光的一面,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山前迎光的一面为阳,山后背光的一面为阴。
当夕阳的余晖洒向山峦的时候,由于山高,阻隔了洒向山峦的另一面的阳光,所以,这时山峦会呈现出刚柔兼济的独特景观。此时迎光的一面犹如朝霞映射在山峦一样,是明艳动人的,背光的一面犹如时光错位,已是披上了一层迷人的夜色。
杜甫是一位热爱自然、体验自然、感知自然的人,他将自己的情感和才华浇注在对自然的赞美上,我们的诗人看到了这壮丽的景象,所以他说此时的泰山景象是“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匠心独运,用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以其高大身形和力量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一个“割”字不仅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动态的雄浑与健美的力量,也在无形中烘托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
当诗人看到暮色笼罩的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时,不禁心旌摇荡,他似乎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一时间进入了忘我的梦境。
此时山林中的倦鸟归巢,鸟儿飞翔时的鸣叫声才打破了诗人的梦,把诗人从忘我的境界中唤醒。诗人此时才感觉到由于长时间目不转睛地远望泰山,他的眼眶都有些疼痛感了。
最后两句堪称绝唱。泰山的钟灵毓秀,泰山的雄奇壮美,泰山的刚柔兼济,泰山的一草一木无不吸引着诗人。诗人已经不满足于只是从远处欣赏泰山,他想登上泰山之巅,他想站在最高处,俯瞰壮美的的景象。
“会当”二字是唐代的口语,指的是做一件事情时的肯定态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中的“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两句中,就用了这个具有口语化的词语。
诗人畅想当他登临泰山之巅,俯瞰四周时,一定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景象。众多的从仰视的角度看上去还算高大的山在此时都显得是那么的低矮,众山小和泰山的高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追求美好,追求卓越,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通过解读《望岳》,我们会发现诗人杜甫并没有登山泰山,他只是通过远望的方式将看到的想到的泰山写进诗中,由此不难看出,全诗是紧紧围绕“望”字展开的。
好了,我的回答结束,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