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的历史是什么?
如下:
吐蕃自称为“bod”(བོད།)。“bod”作为地域和部族的名称,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现,最初可能是对苯教的法师的称呼,后来成为对苯教的称呼,再后来成为某些部落联盟的名称,以后又成为这些部落居住的地域的名称。
藏文史籍中说,在吐蕃王朝之前,曾有十二种部落集团统治过,其中有两次是用“bod khams”来称呼其统治的地域。吐蕃王朝兴起后,用“bod”作为自称,在与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 chen po”(大蕃)来对应唐朝的自称"大唐"。
由于吐蕃王朝统一了青藏高原,高原的各个部落集团形成为一个民族,后来,吐蕃王朝的自称“bod”遂演变成为藏族的自称。
在唐朝汉文史料中,将“bod”翻译成“吐蕃”二字。“吐蕃”这一译名的来历至今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解释,或认为源于藏语,或认为源于吐谷浑语,或认为源于突厥语,或认为源于粟特语,或认为源于汉语对南凉秃发氏的称呼,仍然难以得出结论。
而对于汉字“吐蕃”的读法,也有tǔ bō和tǔ fān两说(汉语词典一般遵从tǔ bō的读法)。
吐蕃社会简介: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