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统文化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是什么?精华和糟粕有哪些?为什么会产生糟粕?相信阅读完本文后,你会对“传统文化”有真正的了解,会纠正原来的错误观念。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否如有些人诟病的那么不堪?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些疑问,那么应该怎么去定义“传统文化”?
什么是传统文化?
也许有人会认为“传统文化”还不简单吗?不就是穿着汉服,然后儒释道,京剧,茶酒文化这些,就代表了传统文化吗?这些就是传统文化。普通百姓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儒家的礼仪,等级宗亲制度,以及各类宗教文化,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些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如果你是这样看待“传统文化”的,那么这些说实话,可有可无。这些远不能代表真正的“传统文化”,只是在这种文化下产生的一些易理以及应用,也就是说:文化的根基不在这些。
那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哪?
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于:易学。这是一种长期通过归纳天体运动的规律,观天文,察地理,总结出的一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和研究地球上万物要遵循规律的学问。
很多人一提起“易学”,立马条件反射到《易经》,认为所谓易学就是《易经》这些学问,再加上算卦等延伸,实际上这是对易学的曲解。易学包含四个主要元素,它们是“象、数、理、占”,四元素是一个紧密的结合体,缺少任何一个,都难以对易学的全貌认识透彻。对易学认识不透彻,就会出现错误的方式和行为,而中国一直是以易学为主体学问,形成了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一旦其中的认识不到位,就会使得指导人类生存生产的“易理”认知出现偏颇,那么就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和后果。
易学是门什么学问?
在易学这门学术体系中,“象、数、理、占”分别有各自的内容和定义。
“易象”:最大的为天象,而主要为太阳系内的天体运动规律,因为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处于太阳系内,所以“人”无时无刻不随着地球进行着相同的运动形式。尽管人类可以利用工具飞到太空,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目前几乎无法离开地球这样的环境。“悬象莫大过日月”,由日地月的运动形式,产生了时间,制定了历法体系,历法本就是天体运动规律的总结。在天象的规律之下,还有“物象”的制定,所谓“物象”,比如地理万物,四季物候等等,所以传统文化中的符号,比如干支,任何一个干支既可以代表天体的运动节点,也可以代表地球万物和规律。
“易数”:易数是由天象规律总结出来的数字,易数同样包含两种事物,一是规律数,一是自然数。规律数重在符合天体运动的规律节点,这类有三才、四季、五行、八卦、九宫、十干、十二支、河图、洛书内数字等等。它们的制定前提是天体的运动具备循环往复的规律,在此前提之下,才能产生众多可用的规律数。而自然数,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自然数是数学的基础,而数学又是大多数学科的基础,中国古代自然很早就有算术学,包括算筹,由自然数产生数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是后来由于“易理”的偏重,导致了物质上的忽视。易数包含自然数和规律数,它本身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缺一不可,规律数没有自然数的帮助,制作的模型就会不切实际;而自然数没有规律数的辅助,那就会产生数学悖论,永远无解。
“易理”:文明以止。易象和易数最后都要汇聚成“易理”,因为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人。易理需要建立在正确的“象数”认知基础之上而制定,才会真正的全面合理。古代的发展,从汉后逐渐的偏易理而忽略象数,导致了重精神而轻物质,重浮夸而却务实,重文轻武,所以物质科技的萌芽在西方产生和发展。这就是易学理解偏颇之后的结果。从《易经》时,儒家将其易理含义进行了扩展和丰富后,易学的“象、数”便逐渐被忽略,社会的意识形态便发生变化。而权贵们将儒家学术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出现各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来束缚人的思维,再加上外部宗教的入侵和发展,进一步腐蚀了人的思维。“易”本讲究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结果大易蒙尘,易学的核心和主体逐渐被取代。
“易占”:易占的是“象、数、理”的综合运用,它的产生,需要首先利用天象和易数建立模型,然后使用物象和易理来丰富符号,最后由人心发机,对万物的规律和趋势进行判断。所以可以这么说,易占本是易学的敲门砖和落地的一个实践应用。它的本质本是用于更好的掌握“象、数、理”的,只是由于人本身有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以及投机取巧和好逸恶劳之心,使得易占的作用被逐渐神化和夸大,逐渐地变成一种欺骗行为。
以上便是“易学”的四元素和主体内容。易学本是要求物质与精神合一的,易数包含自然数和规律数,反应到“人”,不仅要有精神追求,亦要求严谨而务实,后世的重文轻武绝对不是它所主张的。而是由于易学认知偏颇之后的产物。
为什么传统文化会给人迂腐,落后,不科学的感觉?
上文已经说过了,传统文化的根在易学,而易学本身是不排斥物质科学的,因为科学也是一种探索自然,探索宇宙的方式。科学所需要的务实求真,严谨自律精神,正是易学所需要的,当代人非黑即白,正是因为没有搞懂什么是易学。
那为什么传统文化会给人落后迂腐的印象呢?
还是归结于过去朝代对易学的认知偏颇的原因。自从《周易》被天下学士增添,作注之后,人们慢慢开始认识到易理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可是后来矫枉过正,过于沉迷于没有标准的“易理”当中,而忽略了天象、易数。再加上易理被权贵所利用,外来宗教的入侵,导致了文明进程开始走下坡路。
易理是非常重要的,象数最终要归于易理,易理能够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能够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可以这么说,其重要性决定着文明的生死存亡。而易理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天象和易数的认知基础上,否则就会偏。为什么我们现代人看古人写的书,比如《黄帝内经》,褒贬不一。就是因为其中很多的概念,是来源于天象易数,是基于太阳系内天体运动规律,利用易数来建模,将人身类比于这种规律。这种规律可探索,可实证,可追溯源头。汉以及汉之前的古籍,大部分是这样书写的。到了后来,越多的文人开始不理解了,于是利用“易理”进行漫天无边际的附会,逐渐地使这些学术沦为了自圆其说和空谈。
在“象、数、理”中,易理完全不具备标准,易理由人心而来,根据不同人不同境界,便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所以完全没有标准可言,沦陷在易理里,“理并不会越辩越明”,只有同等水平的人才会产生共鸣,否则就是鸡同鸭讲。而自古以来,文人最喜欢争执的就是“易理”,因为简单,而且可以凭借巧舌雌黄争取名利,所以可见这类的活动历史上是最多的,当代也很多。还有宗教的辩论,性质是一样的。
而天象虽然没有太多的答案,比如我们针对一个易学内的概念,假如是河图与洛书,天象会不止一种,但是可探索,可验证,而且不会太多,所以从一定角度来看,天象是具备标准的。而如果你用“物象、易理”去解释,那么就会有太多的答案,你可以对应于地理,可以对应于温度,湿度……各种各样的答案。
易数也如天象一样,不同的研究主体,不同的天体之间的运动形式,便会产生不同的易数,利用易数来建模,是可操作,可复制,可实践的,并不是很“虚”的概念。所以易数如同天象一样,具备标准性。
“易理”的认知,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天象”与“易数”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凭空捏造,瞎附会。如果无法正确认知“象数”规律,所谈易理便会漫无边际,特别是在当代物质科技为主的社会,使得古人的学术仿佛都变成了一种自圆其说似的胡扯。任凭“传统文化爱好者”如何去据理力争,没有“象数”的认知,你仍旧无法真正解释清楚传统文化。
这是传统文化给现代人带来迂腐印象的本质原因,归其根源,还是无法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根基:易学。
易学的正确认知能给文明带来什么?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无不是偏左或偏右,人也一样,所谓“左右”,即“物质”与“精神”。西方社会最早也由宗教主导,是属于偏精神类,后来文艺复兴,科学兴起,使得物质与精神产生了一定的协调期,于是文明大跨步发展。无论是偏物质或者偏精神,都会对文明,对人类的生死存亡产生很大的影响,物质文明发展到当代,属于重物质和轻精神,亦会造成灾难。
所以中国提倡物质与精神同步发展,是无比正确的,只有两头并进,协调统一,才是正确的发展路线。儒家最初的“中庸”之道,也是这个意思,即“凡事行于中道”,可是后来被人理解成“平庸”、无为、和稀泥……
中国现在是提倡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传统文化势必会再次受到更多的重视。但是要真正分清什么才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才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定要从易学的角度出发,按照易学的“象、数、理”三层角度,才能真正的分清楚精华与糟粕。因为几千年来,易学的发展其实是方向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就在于“象、数”的不明。因此产生了很多的“糟粕”,这些“糟粕”呈现不同的形式,混杂着各类不同的学术,混杂着宗教某些错误认知,使其变得异常的复杂和繁多,就像一堆“乱线头”,很难理清楚,除非冲根源上去“正本清源”,才能彻底“拨乱反正”。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性中的深沉力量。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作为支撑。“象数”回归,正确的“易理”回归,才能使得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趋于合理。易学文化究天人之道,能使文明不断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使得个体的人生更加明确,正知正见,行为趋于中和,个体做好了,群体便能做好,社会便能更加美好,世界便能更加美好。
易学与物质科技
易学并不排斥物质科技,恰恰相反,易学需要精神与物质合一,需要具备科学精神。易学的范围是以地球为参考坐标,研究太阳系内的一切规律。是以人为本,研究天地人如何才能持续协调发展。
举个例子,易数的使用,并不是我们所见的就是用于易占,并不是一定在算卦中才使用易数,易数可用于任何领域,规律数和自然数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大到社会学规律,经济规律,宇宙太空的研究,小到人体生物规律,动物植物生长规律,物体运动规律等等,一切都离不开规律数的运用和探索。然后深入到物质层面,离不开自然数的运用,离不开“察微知著”的计算,两种最终的结合,才能使学术变得完整。
物理学,化学,自然学科等,尽管在科学上已经赋予了全新的符号,不影响我们利用易学来进行验证,以及更加深入。各类的数学猜想,基础理论数学的发展,亦离不开易学。科学是一种探索方式,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这种思维当然是易学需要具备的。所有的非黑即白,肆意抹黑,要么是为了利益,要么是被错误的认知,或者社会错误的行为所害。大部分打着“传统文化”进行诓骗或者从事不法事务的行为,不仅是在毁灭文化,而且也正源于整个社会对“易学”的错误理解。正因为不理解,而又对其好奇,所以才会被人“趁虚而入”。
“天人合一”的正确认知
在过去,我们往往把“天人合一”当成是一种哲学,当成是古人的生存理念。实际上这些并非是“天人合一”的正确认知。而很多的传统学术是以“天人合一”作为立论基础的,比如传统中医,一旦“天合合一”本身成为了一种哲学,所谓哲学,就是自圆其说,解释不清楚的东西,那就与现代科学的初衷相违背。那么这样一来,连基础立论都无法成立,无法解释,这些学术能如何发展呢?更不用谈复兴。
“天人合一”并非哲学,而是利用天象进行规律统计,利用易数进行模型建立,所以在易学体系内,“天人合一”究其本质,属于一种建模的产物。是可验证,具备模型框架,能用易数论证的事物,而不是“老夫子”们口中的漫无边际的谈“大道理”。“象数”不明,这些“老夫子”充斥古今,遍布天下。
既然“天人合一”可实证,那么传统学术中的一切概念,便会有合理解释,亦可用科学手段进行验证。就不会再是过去一样“云里雾里”的扯阴阳五行,之乎者也。而要可实证,掌握“象数”手段是关键。
传统学术中任一符号概念的解释方式
传统文化中,不同学术中的基础符号和概念,该去如何解释它们呢?
必须从三个角度出发:易象、易数、易理
任何一个概念,比如“五行”,五行到底是什么?解释的方式应该先从太阳系内的天体运动出发,这是最大的“易象”,因为“悬象莫大过日月”,日地月的相对运动产生了我们的时间历法体系,日地月的相互运动产生了适宜人类居住的一切环境。
最大的为“天象”,天体的运动对其它的天体会产生影响,科学上归于宇宙的四种基本力,只是目前无法将其全部统一,其研究本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运动造成的影响,在儒道中,称之为“道”、“法则”。
对于某个符号来说,有时候天象的解释并非只有一种,而是看你所选取的天体对象而言。但是并不会很多,基本是在太阳系这个范围内。天象的解释讲究的是可模拟,可复刻,一大堆的概念解释不如一张天文软件截图来的实际。
而“天象”运动给出解释之后,其后便是各种“物象”的对应,“物象”则是地球上的万物,可以是物候,节气,动植物规律,地理,温度,湿度,伦理等等,无穷无尽。
给出了“象”上的解释,其后便是“易数”,易数可运用,可建模,各类的传统学术应用,基本都要先建立模型,正如四柱本身是一种模型,建立模型必须能给出数字节点,论证其合理性,必须与“天象”有对应关系,比如我们要解释八卦纳干支,也就是六爻中的模型步骤,那么如何给出易数上的节点,以及告知如何用这些数进行建模,这是关键,也是需要实证的步骤。
在“象数”的答案给出之后,因为象数具备一定的标准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易理”上的解释,实际上这样的解释,从古至今充斥着一大堆,任何一个搞文化研究的人,估计都能说出很多。所以我们见的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大道理”。这些“道理”都属于易理上的解释,那么这些“易理”上的解释是否合理,取决于其是否建立在正确“天象”、“易数”的认知基础之上。
综上,绝大多数的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概念,都需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假如一个符号和概念,没有任何的“象数”依据,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了。
传统文化有哪些表现形式?
我们所见的传统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包含了各类事物。这些正是在易学“象数理”下延伸的丰富的文化形式。只要从根源上把握到位了,那么未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新学术产生,这是“百家争鸣”,或者说“文化复兴”的基础。假如不从源头上搞清楚,那么可以这么说,单靠现在陈旧的文化形式,永远难复兴。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单就传统中医来看,虽然国家支撑中医事业的发展,但是如果一直搞不清楚传统中医学术内的各类概念的源头和意义,那么何谈复兴?靠挖掘更多的中草药,或者验证更多古方吗?那是无用功。因为中草药的功效亦会随着时代环境,以及人性而变化。“刻舟求剑”是不会奏效的。
古代是如何通过易学制定一系列社会体系的?
在《汉书·律历志》的开篇:《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谓“律度量衡”,即我们上面所说的“象数”规则。《虞书》传为记载夏朝之前的朝代:虞朝,而“同律度量衡”,即“象数”建模,“天人合一”建模。该句为总起,在这种规则之下,制定整个社会的规章法度,谓“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在经历了战国的战乱,其后至元始中,王莽秉政,传其“欲耀名誉”,于是“征天下通知钟律者百余人,使羲和刘歆等典领条奏”,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主体为“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稽之于古今,效之于气物,和之于心耳,考之于经传”,制定算术标准、律吕声乐、校正历法,制定度量单位、长短单位、轻重深浅单位……由此形成一系列的社会规章法度,且合于天地自然。
在这些法度之下,产生了诸多的学术、文学、艺术、民俗、乐器等,这类文化大体有:礼、乐、射、御、书、数;儒、释、道、墨、法、农;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古诗、词语、乐曲、赋、音乐、戏剧、曲艺、国画、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饮食、小说、建筑、服饰、茶酒文化等等……
依据地域不同,文化的形式产生略微区别。比如同样是戏剧,会有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 、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这就是地域带来的文化的差异性。只要其建立在一定的文化框架下,就会呈现百家争鸣的特色。
而如果要追究文明产生的土壤,我们不能由果到因,颠倒顺序。传统文化的根源与核心,是建立在“天人合一”、“象数”协同的基础之上,才会演变出如此多璀璨的文学艺术形式。
易学仅仅是一种学术吗?
易学其实谈不上什么研究不研究,因为最后也不算是做学问。“易”就是生活,对“易”的认知可以提高人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对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观察,发现它们的规律,本质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发现和探索宇宙自然的规律,是生存的手段和方式。无论是基础数学,还是物理化学,宇宙天文学,其本质都是为了研究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研究规律,制定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工具。
即使从小到大,你不刻意去学习“传统文化”,但毫无疑问的是,你就是在这种土壤和背景下,潜移默化地吸收着“传统文化”。而提炼出“传统文化”的核心,取精华去糟粕,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受到物质科技的冲击,本质上只要协调这种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平衡,协同发展,就会变得更好。而整个社会单纯的偏向任何一面,都会造成灾难。
“易就是生活”,生活不需要研究。生活是需要每个人去过的,有过的好的,有过的不好的。只要你生活在太阳系内,那就属于“易”的领域。不会易占,不会命理也没关系,你可以从生活中去体会“易”的规律,易占只是“易学”的末端应用。毫无疑问的是,物质科技一直在发展,古代的物质贫瘠,人类的物质享受不多,易学能落地的应用也不多,但现代不同,现代细分了很多领域,每个领域都可以使“易学”的体系深入进去。即追求严谨,务实,求真的物质态度,也遵循事物所展现出的规律,现象,只有把握好这两点,易学就能在各个领域落地开花。
传统文化陈旧?五行不能造飞机大炮?
民国学者对传统文化颇有微词,比如梁启超说过:阴阳五行是二千年来的迷信大本营。
其实不难想象,文明的精髓于汉时,甚至更早之前变得少有人理解后,天象易数变得难领会,无根之源的易理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社会流于形式主义,易理被利用,加上外来文化的入侵和融合,使得其后的文化发展出现止步阶段。这种情况到了清末更加明显,物质科技已远落后于西方,于是落后就要挨打。文人们一面对文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一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无力改变。于是便会痛斥之前的文化,视其为无用之物。
而假如有一种文化,已经变得不接地气,重精神而轻物质,重理论轻实践,整个社会的文人大多变得只喜欢整天“讲道理”,而落地应用仅是用来算卦瞎扯的。那么这样的文化确实是无用的,这样的文化本身就违背了“易学”的宗旨,一阴一阳之谓道,如何能够将事物的两面割裂开来?
于是到了近现代由主席打破了两千年来腐朽思想的桎梏,将畸形后的文化重新拉回了正轨。到了现代,也主张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道路。对于过去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从根源上取精华去糟粕,吸收过去的教训,才是正确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行”只是一种规律产物,是由“象数”而制定来的天体运动节点,只是因为易学的类应原理,万物可以划分成“五行”的属性,它可以是一种底层的辨识方法。确实“五行”不能直接造出飞机大炮,但是你可以在不同的专业学术下,格物致知,去探索和研究事物的规律,既然事物是具备规律的,那么它也肯定遵循太阳系内的规律法则,它的学术符号和概念,你叫不叫它“五行”都没关系,你可以起科学上的术语符号,无论它叫什么都没关系,但事物的制造离不开规律。
易学讲究“生生不息”、厚德载物,先具备了这些好的品质,具备了格物致知这样务实,专注,进取的精神,然后再把这些品质用于发明创造,用于工作事业、生活,这才是正确的方式和态度。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否如有些人诟病的那么不堪?国家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些疑问,那么应该怎么去定义“传统文化”?
什么是传统文化?
也许有人会认为“传统文化”还不简单吗?不就是穿着汉服,然后儒释道,京剧,茶酒文化这些,就代表了传统文化吗?这些就是传统文化。普通百姓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儒家的礼仪,等级宗亲制度,以及各类宗教文化,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些就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如果你是这样看待“传统文化”的,那么这些说实话,可有可无。这些远不能代表真正的“传统文化”,只是在这种文化下产生的一些易理以及应用,也就是说:文化的根基不在这些。
那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哪?
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于:易学。这是一种长期通过归纳天体运动的规律,观天文,察地理,总结出的一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和研究地球上万物要遵循规律的学问。
很多人一提起“易学”,立马条件反射到《易经》,认为所谓易学就是《易经》这些学问,再加上算卦等延伸,实际上这是对易学的曲解。易学包含四个主要元素,它们是“象、数、理、占”,四元素是一个紧密的结合体,缺少任何一个,都难以对易学的全貌认识透彻。对易学认识不透彻,就会出现错误的方式和行为,而中国一直是以易学为主体学问,形成了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一旦其中的认识不到位,就会使得指导人类生存生产的“易理”认知出现偏颇,那么就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和后果。
易学是门什么学问?
在易学这门学术体系中,“象、数、理、占”分别有各自的内容和定义。
“易象”:最大的为天象,而主要为太阳系内的天体运动规律,因为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处于太阳系内,所以“人”无时无刻不随着地球进行着相同的运动形式。尽管人类可以利用工具飞到太空,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目前几乎无法离开地球这样的环境。“悬象莫大过日月”,由日地月的运动形式,产生了时间,制定了历法体系,历法本就是天体运动规律的总结。在天象的规律之下,还有“物象”的制定,所谓“物象”,比如地理万物,四季物候等等,所以传统文化中的符号,比如干支,任何一个干支既可以代表天体的运动节点,也可以代表地球万物和规律。
“易数”:易数是由天象规律总结出来的数字,易数同样包含两种事物,一是规律数,一是自然数。规律数重在符合天体运动的规律节点,这类有三才、四季、五行、八卦、九宫、十干、十二支、河图、洛书内数字等等。它们的制定前提是天体的运动具备循环往复的规律,在此前提之下,才能产生众多可用的规律数。而自然数,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自然数是数学的基础,而数学又是大多数学科的基础,中国古代自然很早就有算术学,包括算筹,由自然数产生数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只是后来由于“易理”的偏重,导致了物质上的忽视。易数包含自然数和规律数,它本身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缺一不可,规律数没有自然数的帮助,制作的模型就会不切实际;而自然数没有规律数的辅助,那就会产生数学悖论,永远无解。
“易理”:文明以止。易象和易数最后都要汇聚成“易理”,因为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人。易理需要建立在正确的“象数”认知基础之上而制定,才会真正的全面合理。古代的发展,从汉后逐渐的偏易理而忽略象数,导致了重精神而轻物质,重浮夸而却务实,重文轻武,所以物质科技的萌芽在西方产生和发展。这就是易学理解偏颇之后的结果。从《易经》时,儒家将其易理含义进行了扩展和丰富后,易学的“象、数”便逐渐被忽略,社会的意识形态便发生变化。而权贵们将儒家学术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出现各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来束缚人的思维,再加上外部宗教的入侵和发展,进一步腐蚀了人的思维。“易”本讲究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结果大易蒙尘,易学的核心和主体逐渐被取代。
“易占”:易占的是“象、数、理”的综合运用,它的产生,需要首先利用天象和易数建立模型,然后使用物象和易理来丰富符号,最后由人心发机,对万物的规律和趋势进行判断。所以可以这么说,易占本是易学的敲门砖和落地的一个实践应用。它的本质本是用于更好的掌握“象、数、理”的,只是由于人本身有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以及投机取巧和好逸恶劳之心,使得易占的作用被逐渐神化和夸大,逐渐地变成一种欺骗行为。
以上便是“易学”的四元素和主体内容。易学本是要求物质与精神合一的,易数包含自然数和规律数,反应到“人”,不仅要有精神追求,亦要求严谨而务实,后世的重文轻武绝对不是它所主张的。而是由于易学认知偏颇之后的产物。
为什么传统文化会给人迂腐,落后,不科学的感觉?
上文已经说过了,传统文化的根在易学,而易学本身是不排斥物质科学的,因为科学也是一种探索自然,探索宇宙的方式。科学所需要的务实求真,严谨自律精神,正是易学所需要的,当代人非黑即白,正是因为没有搞懂什么是易学。
那为什么传统文化会给人落后迂腐的印象呢?
还是归结于过去朝代对易学的认知偏颇的原因。自从《周易》被天下学士增添,作注之后,人们慢慢开始认识到易理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可是后来矫枉过正,过于沉迷于没有标准的“易理”当中,而忽略了天象、易数。再加上易理被权贵所利用,外来宗教的入侵,导致了文明进程开始走下坡路。
易理是非常重要的,象数最终要归于易理,易理能够对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能够指导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可以这么说,其重要性决定着文明的生死存亡。而易理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天象和易数的认知基础上,否则就会偏。为什么我们现代人看古人写的书,比如《黄帝内经》,褒贬不一。就是因为其中很多的概念,是来源于天象易数,是基于太阳系内天体运动规律,利用易数来建模,将人身类比于这种规律。这种规律可探索,可实证,可追溯源头。汉以及汉之前的古籍,大部分是这样书写的。到了后来,越多的文人开始不理解了,于是利用“易理”进行漫天无边际的附会,逐渐地使这些学术沦为了自圆其说和空谈。
在“象、数、理”中,易理完全不具备标准,易理由人心而来,根据不同人不同境界,便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所以完全没有标准可言,沦陷在易理里,“理并不会越辩越明”,只有同等水平的人才会产生共鸣,否则就是鸡同鸭讲。而自古以来,文人最喜欢争执的就是“易理”,因为简单,而且可以凭借巧舌雌黄争取名利,所以可见这类的活动历史上是最多的,当代也很多。还有宗教的辩论,性质是一样的。
而天象虽然没有太多的答案,比如我们针对一个易学内的概念,假如是河图与洛书,天象会不止一种,但是可探索,可验证,而且不会太多,所以从一定角度来看,天象是具备标准的。而如果你用“物象、易理”去解释,那么就会有太多的答案,你可以对应于地理,可以对应于温度,湿度……各种各样的答案。
易数也如天象一样,不同的研究主体,不同的天体之间的运动形式,便会产生不同的易数,利用易数来建模,是可操作,可复制,可实践的,并不是很“虚”的概念。所以易数如同天象一样,具备标准性。
“易理”的认知,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天象”与“易数”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凭空捏造,瞎附会。如果无法正确认知“象数”规律,所谈易理便会漫无边际,特别是在当代物质科技为主的社会,使得古人的学术仿佛都变成了一种自圆其说似的胡扯。任凭“传统文化爱好者”如何去据理力争,没有“象数”的认知,你仍旧无法真正解释清楚传统文化。
这是传统文化给现代人带来迂腐印象的本质原因,归其根源,还是无法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根基:易学。
易学的正确认知能给文明带来什么?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无不是偏左或偏右,人也一样,所谓“左右”,即“物质”与“精神”。西方社会最早也由宗教主导,是属于偏精神类,后来文艺复兴,科学兴起,使得物质与精神产生了一定的协调期,于是文明大跨步发展。无论是偏物质或者偏精神,都会对文明,对人类的生死存亡产生很大的影响,物质文明发展到当代,属于重物质和轻精神,亦会造成灾难。
所以中国提倡物质与精神同步发展,是无比正确的,只有两头并进,协调统一,才是正确的发展路线。儒家最初的“中庸”之道,也是这个意思,即“凡事行于中道”,可是后来被人理解成“平庸”、无为、和稀泥……
中国现在是提倡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传统文化势必会再次受到更多的重视。但是要真正分清什么才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什么才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定要从易学的角度出发,按照易学的“象、数、理”三层角度,才能真正的分清楚精华与糟粕。因为几千年来,易学的发展其实是方向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就在于“象、数”的不明。因此产生了很多的“糟粕”,这些“糟粕”呈现不同的形式,混杂着各类不同的学术,混杂着宗教某些错误认知,使其变得异常的复杂和繁多,就像一堆“乱线头”,很难理清楚,除非冲根源上去“正本清源”,才能彻底“拨乱反正”。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性中的深沉力量。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作为支撑。“象数”回归,正确的“易理”回归,才能使得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趋于合理。易学文化究天人之道,能使文明不断的良性循环和发展。使得个体的人生更加明确,正知正见,行为趋于中和,个体做好了,群体便能做好,社会便能更加美好,世界便能更加美好。
易学与物质科技
易学并不排斥物质科技,恰恰相反,易学需要精神与物质合一,需要具备科学精神。易学的范围是以地球为参考坐标,研究太阳系内的一切规律。是以人为本,研究天地人如何才能持续协调发展。
举个例子,易数的使用,并不是我们所见的就是用于易占,并不是一定在算卦中才使用易数,易数可用于任何领域,规律数和自然数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大到社会学规律,经济规律,宇宙太空的研究,小到人体生物规律,动物植物生长规律,物体运动规律等等,一切都离不开规律数的运用和探索。然后深入到物质层面,离不开自然数的运用,离不开“察微知著”的计算,两种最终的结合,才能使学术变得完整。
物理学,化学,自然学科等,尽管在科学上已经赋予了全新的符号,不影响我们利用易学来进行验证,以及更加深入。各类的数学猜想,基础理论数学的发展,亦离不开易学。科学是一种探索方式,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这种思维当然是易学需要具备的。所有的非黑即白,肆意抹黑,要么是为了利益,要么是被错误的认知,或者社会错误的行为所害。大部分打着“传统文化”进行诓骗或者从事不法事务的行为,不仅是在毁灭文化,而且也正源于整个社会对“易学”的错误理解。正因为不理解,而又对其好奇,所以才会被人“趁虚而入”。
“天人合一”的正确认知
在过去,我们往往把“天人合一”当成是一种哲学,当成是古人的生存理念。实际上这些并非是“天人合一”的正确认知。而很多的传统学术是以“天人合一”作为立论基础的,比如传统中医,一旦“天合合一”本身成为了一种哲学,所谓哲学,就是自圆其说,解释不清楚的东西,那就与现代科学的初衷相违背。那么这样一来,连基础立论都无法成立,无法解释,这些学术能如何发展呢?更不用谈复兴。
“天人合一”并非哲学,而是利用天象进行规律统计,利用易数进行模型建立,所以在易学体系内,“天人合一”究其本质,属于一种建模的产物。是可验证,具备模型框架,能用易数论证的事物,而不是“老夫子”们口中的漫无边际的谈“大道理”。“象数”不明,这些“老夫子”充斥古今,遍布天下。
既然“天人合一”可实证,那么传统学术中的一切概念,便会有合理解释,亦可用科学手段进行验证。就不会再是过去一样“云里雾里”的扯阴阳五行,之乎者也。而要可实证,掌握“象数”手段是关键。
传统学术中任一符号概念的解释方式
传统文化中,不同学术中的基础符号和概念,该去如何解释它们呢?
必须从三个角度出发:易象、易数、易理
任何一个概念,比如“五行”,五行到底是什么?解释的方式应该先从太阳系内的天体运动出发,这是最大的“易象”,因为“悬象莫大过日月”,日地月的相对运动产生了我们的时间历法体系,日地月的相互运动产生了适宜人类居住的一切环境。
最大的为“天象”,天体的运动对其它的天体会产生影响,科学上归于宇宙的四种基本力,只是目前无法将其全部统一,其研究本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运动造成的影响,在儒道中,称之为“道”、“法则”。
对于某个符号来说,有时候天象的解释并非只有一种,而是看你所选取的天体对象而言。但是并不会很多,基本是在太阳系这个范围内。天象的解释讲究的是可模拟,可复刻,一大堆的概念解释不如一张天文软件截图来的实际。
而“天象”运动给出解释之后,其后便是各种“物象”的对应,“物象”则是地球上的万物,可以是物候,节气,动植物规律,地理,温度,湿度,伦理等等,无穷无尽。
给出了“象”上的解释,其后便是“易数”,易数可运用,可建模,各类的传统学术应用,基本都要先建立模型,正如四柱本身是一种模型,建立模型必须能给出数字节点,论证其合理性,必须与“天象”有对应关系,比如我们要解释八卦纳干支,也就是六爻中的模型步骤,那么如何给出易数上的节点,以及告知如何用这些数进行建模,这是关键,也是需要实证的步骤。
在“象数”的答案给出之后,因为象数具备一定的标准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易理”上的解释,实际上这样的解释,从古至今充斥着一大堆,任何一个搞文化研究的人,估计都能说出很多。所以我们见的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大道理”。这些“道理”都属于易理上的解释,那么这些“易理”上的解释是否合理,取决于其是否建立在正确“天象”、“易数”的认知基础之上。
综上,绝大多数的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和概念,都需要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假如一个符号和概念,没有任何的“象数”依据,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了。
传统文化有哪些表现形式?
我们所见的传统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包含了各类事物。这些正是在易学“象数理”下延伸的丰富的文化形式。只要从根源上把握到位了,那么未来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新学术产生,这是“百家争鸣”,或者说“文化复兴”的基础。假如不从源头上搞清楚,那么可以这么说,单靠现在陈旧的文化形式,永远难复兴。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单就传统中医来看,虽然国家支撑中医事业的发展,但是如果一直搞不清楚传统中医学术内的各类概念的源头和意义,那么何谈复兴?靠挖掘更多的中草药,或者验证更多古方吗?那是无用功。因为中草药的功效亦会随着时代环境,以及人性而变化。“刻舟求剑”是不会奏效的。
古代是如何通过易学制定一系列社会体系的?
在《汉书·律历志》的开篇:《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谓“律度量衡”,即我们上面所说的“象数”规则。《虞书》传为记载夏朝之前的朝代:虞朝,而“同律度量衡”,即“象数”建模,“天人合一”建模。该句为总起,在这种规则之下,制定整个社会的规章法度,谓“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举逸民,四方之政行”。在经历了战国的战乱,其后至元始中,王莽秉政,传其“欲耀名誉”,于是“征天下通知钟律者百余人,使羲和刘歆等典领条奏”,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主体为“备数,和声,审度,嘉量,权衡”,“稽之于古今,效之于气物,和之于心耳,考之于经传”,制定算术标准、律吕声乐、校正历法,制定度量单位、长短单位、轻重深浅单位……由此形成一系列的社会规章法度,且合于天地自然。
在这些法度之下,产生了诸多的学术、文学、艺术、民俗、乐器等,这类文化大体有:礼、乐、射、御、书、数;儒、释、道、墨、法、农;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古诗、词语、乐曲、赋、音乐、戏剧、曲艺、国画、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饮食、小说、建筑、服饰、茶酒文化等等……
依据地域不同,文化的形式产生略微区别。比如同样是戏剧,会有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 、徽剧、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梨园戏、歌仔戏、庐剧等,这就是地域带来的文化的差异性。只要其建立在一定的文化框架下,就会呈现百家争鸣的特色。
而如果要追究文明产生的土壤,我们不能由果到因,颠倒顺序。传统文化的根源与核心,是建立在“天人合一”、“象数”协同的基础之上,才会演变出如此多璀璨的文学艺术形式。
易学仅仅是一种学术吗?
易学其实谈不上什么研究不研究,因为最后也不算是做学问。“易”就是生活,对“易”的认知可以提高人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对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观察,发现它们的规律,本质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发现和探索宇宙自然的规律,是生存的手段和方式。无论是基础数学,还是物理化学,宇宙天文学,其本质都是为了研究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研究规律,制定有利于人类生存的工具。
即使从小到大,你不刻意去学习“传统文化”,但毫无疑问的是,你就是在这种土壤和背景下,潜移默化地吸收着“传统文化”。而提炼出“传统文化”的核心,取精华去糟粕,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受到物质科技的冲击,本质上只要协调这种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平衡,协同发展,就会变得更好。而整个社会单纯的偏向任何一面,都会造成灾难。
“易就是生活”,生活不需要研究。生活是需要每个人去过的,有过的好的,有过的不好的。只要你生活在太阳系内,那就属于“易”的领域。不会易占,不会命理也没关系,你可以从生活中去体会“易”的规律,易占只是“易学”的末端应用。毫无疑问的是,物质科技一直在发展,古代的物质贫瘠,人类的物质享受不多,易学能落地的应用也不多,但现代不同,现代细分了很多领域,每个领域都可以使“易学”的体系深入进去。即追求严谨,务实,求真的物质态度,也遵循事物所展现出的规律,现象,只有把握好这两点,易学就能在各个领域落地开花。
传统文化陈旧?五行不能造飞机大炮?
民国学者对传统文化颇有微词,比如梁启超说过:阴阳五行是二千年来的迷信大本营。
其实不难想象,文明的精髓于汉时,甚至更早之前变得少有人理解后,天象易数变得难领会,无根之源的易理开始一发不可收拾,社会流于形式主义,易理被利用,加上外来文化的入侵和融合,使得其后的文化发展出现止步阶段。这种情况到了清末更加明显,物质科技已远落后于西方,于是落后就要挨打。文人们一面对文化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一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无力改变。于是便会痛斥之前的文化,视其为无用之物。
而假如有一种文化,已经变得不接地气,重精神而轻物质,重理论轻实践,整个社会的文人大多变得只喜欢整天“讲道理”,而落地应用仅是用来算卦瞎扯的。那么这样的文化确实是无用的,这样的文化本身就违背了“易学”的宗旨,一阴一阳之谓道,如何能够将事物的两面割裂开来?
于是到了近现代由主席打破了两千年来腐朽思想的桎梏,将畸形后的文化重新拉回了正轨。到了现代,也主张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道路。对于过去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从根源上取精华去糟粕,吸收过去的教训,才是正确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行”只是一种规律产物,是由“象数”而制定来的天体运动节点,只是因为易学的类应原理,万物可以划分成“五行”的属性,它可以是一种底层的辨识方法。确实“五行”不能直接造出飞机大炮,但是你可以在不同的专业学术下,格物致知,去探索和研究事物的规律,既然事物是具备规律的,那么它也肯定遵循太阳系内的规律法则,它的学术符号和概念,你叫不叫它“五行”都没关系,你可以起科学上的术语符号,无论它叫什么都没关系,但事物的制造离不开规律。
易学讲究“生生不息”、厚德载物,先具备了这些好的品质,具备了格物致知这样务实,专注,进取的精神,然后再把这些品质用于发明创造,用于工作事业、生活,这才是正确的方式和态度。
展开全部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二、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三、中秋节 中秋节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起源于中国,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此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地的传统节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