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孩子顺利适应一年级,幼升小过渡期,家长应该怎么做?
好多家长都会担心孩子,在进入小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毕竟小学与幼儿园阶段有诸多不同,家长有必要给孩子做好思想建设,帮助孩子从心理方面、生活方面、行为习惯方面以及知识学习方面为小学生活做好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做好了,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小学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家长要以孩子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采取多元化手段,帮助孩子有条不紊、不动声色、顺其自然地实现两个阶段的转变和过渡。
一、心理方面
1.消除孩子对于上学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学校附近转转,有条件的话进入到校园里面,让孩子熟悉一下学校以及周边的环境,消除孩子对于新环境的陌生感。要给孩子讲清楚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让孩子对小学有个大体的了解,消除他对于上学的陌生感。另外,还要从精神上给孩子打气和鼓励,消除孩子对于上学的恐惧感,建立自信。
2.告诉孩子上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
家长要告诉孩子上学很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进入小学,说明你已经长大了,要通过上学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后去实现你的理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学习的过程可能比幼儿园阶段枯燥,但掌握知识后收获的是成长的快乐,证明了你的聪明才智,你会更有成就感。
通过心理上的引导,可以让孩子对于上学有更多的信心和期待,能够更从容、更自信地开始新的学习和生活。
二、生活方面
1.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幼儿园时,老师会较多地在生活照顾孩子,到了小学后,老师这方面的照顾相对减少,孩子容易失去心理依靠。因此,孩子应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独立大小便等等。自理能力强的孩子,独自处理问题和学习能力会更强,成绩也会更好。
2.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
孩子6、7岁,已经初步具有了自我保护意识,但家长还要继续加强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比如告诉孩子被别人欺负时要大声喊叫斥责,要重点保护好自己的头部、眼睛、生殖器官等部位。同时,不许欺负别的同学。
3.培养孩子人际交往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离开了熟悉的幼儿园同学,需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孩子在与老师和同学的相处中,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不胆怯、不害羞,要听老师的话,要与同学和睦相处,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争取得到认同。
三、行为习惯方面
从长远来看,从小学一年级起培养好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行为习惯,比提前掌握知识更重要。纵观高考状元、学霸们的成长经历,无不是从小建立了良好的自律能力和学习习惯。
1.培养孩子爱提问,爱探究的习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以好奇心为基础的。因此,要让孩子保持对世界的好奇,爱思考、爱钻研,凡事爱问个“为什么”。家长要鼓励并保护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千奇百怪的提问。
2.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律能力。
首先是准时。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要遵守制定好的时间,不能迟到。比如早上上学要准时到校不能迟到,父母规定的早晨起床时间和晚上睡觉时间要严格遵守。
其次是时间分配。要合理分配写作业和娱乐的时间,完成作业后才能玩;看电视、玩电脑要有时间限制;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合理分配上课外兴趣班与写作业的时间,要平衡孩子的精力。
3.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
凡事皆有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是否守规矩,完全在于家长的引导。每个不守规矩的熊孩子家里,必定有一个熊家长。家长要教导孩子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学校规则,遵守课堂秩序等,让孩子有较高的素养。
四、知识学习方面
上小学前,孩子应有必要的知识储备,最好能掌握基本的拼音,加减法,英文字母,以及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如果孩子脑海里是空白一片,上学前没有一点启蒙,那么孩子一开学肯定是“蒙”的状态,很难跟上学习的节奏。
假如没有上过学前班或幼小衔接班,那么家长可以让孩子在暑假里上一个短暂的幼小衔接课程,或者家长每天帮孩子学习一点,让孩子能在开学后就轻松跟上学习的节奏,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孩子以较高的起点起步,也能博得老师的关注,赢得同学们的钦佩。
五、写在最后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孩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也是从量变质变的过程,家长切不可着急暴躁,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另外,想要孩子自律、优秀,那么家长也要在方方面面做好孩子的表率,言传身教最重要、最有效。
进入一年级之后,家长要尽早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作业、独立检查。
2.敢于提问
要引导孩子提问应建立在认真倾听和思考的基上。合理安排是指对于学习活动的安排较为有序、环节较为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