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社恐怎么相亲,我觉得社恐不行,可是真的改不了?

男生社恐怎么相亲,我觉得社恐不行,可是真的改不了?... 男生社恐怎么相亲,我觉得社恐不行,可是真的改不了? 展开
 我来答
暴德惠7S
2021-10-18 · TA获得超过91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224
采纳率:63%
帮助的人:175万
展开全部

本性难移,没办法,可以改善,但不能改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21-10-18 · TA获得超过228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630
采纳率:53%
帮助的人:84.7万
展开全部
社恐再怎么恐,也是有亲密关系的。主要是初期难以靠近,需要漫长的时间,能等得起的人非常非常稀有。所以我这么多年,只有过两个男朋友,感情也不是特别好,因为社恐没法主动追求志同道合的人,结局会有点悲剧。但起码可以像个正常人和异性接触了。

千万不要对社恐一见钟情,社恐没办法接受太热情的人。感到孩怕~我小时候收到情书的时候,被表白的时候,感觉到的只有窘迫和说不出话,还有无尽地想要逃亡。而且在面对异性追求的时候,内心是没有感情波澜的……别问我爱不爱,请问我怕不怕。

如果有可能,去吸引到真正合拍的人,努力与对方相知。虽然比正常人难很多,但这也是唯一通向幸福的路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2525438
2021-10-18 · TA获得超过217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27
采纳率:57%
帮助的人:98.7万
展开全部
社交恐惧症,医学上称之为社交焦虑障碍。其实,大多数人声称的“社恐”并未达到疾病程度,而是由医学概念转化而来的网络热词,成为一种具有调侃性质的群体性标签。曾有调查显示,超四成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不论是因为过于敏感而导致的“社恐自闭”,还是为保持界限感而形成的“职场社恐”,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种理由“拒绝社交”。只不过,这种回避行为并不会减少精神压力,“社恐式孤独”也很难带来长久的安全感。帽子、墨镜、耳机、手机……如果用几个词勾勒“社恐”的形象,这些“装备”堪称“标配”。帽子与墨镜让面部表情不易被察觉,耳机是与外部划清界限的“听觉篱笆”。纵然人潮人海,我自一片清净。值得注意的是,“社恐”并非都是与生俱来,“社恐”也不意味着“与世隔绝”,有研究发现,年轻人更喜欢在网络社交,“线上热闹、线下独处”已成为一种现象。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信息科技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隔阂,“手机很近,你却很远”。有人坐在一起,却只在手机上交流互动;有人用文字交流畅通无阻,面对语音视频却十分恐慌;有人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变幻莫测,逃避着现实世界的日常琐碎……互联网让社会交往实现了“不以山海为远”,但指尖跳动添加的朋友很难在虚拟世界辨别真假,信息科技下的隔阂由此而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6岁起步
2021-10-18 · TA获得超过122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212
采纳率:74%
帮助的人:434万
展开全部
人只是因为不了解,才会恐惧。你的社恐,无非是不了解社会规则,当社交时,举止无措,慌不能言,导致失败,然后更加恐惧。其实,你和你的同学朋友交流交往是没问题的,那是因为熟悉,有共同语言。所以,如果要克服社恐,首先要学习,懂得社交礼仪,谈话技巧,应答对策,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从小范围人群入手,去实践。比如,参加户外旅行,和陌生人接触,有共同目标,共同话题。然后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比如义工服务,融入人群。逐渐你就可以流畅社交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一教6
2021-10-18 · 超过8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1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2万
展开全部
社交恐惧症,医学上称之为社交焦虑障碍。其实,大多数人声称的“社恐”并未达到疾病程度,而是由医学概念转化而来的网络热词,成为一种具有调侃性质的群体性标签。曾有调查显示,超四成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不论是因为过于敏感而导致的“社恐自闭”,还是为保持界限感而形成的“职场社恐”,一千个人可能会有一千种理由“拒绝社交”。只不过,这种回避行为并不会减少精神压力,“社恐式孤独”也很难带来长久的安全感。帽子、墨镜、耳机、手机……如果用几个词勾勒“社恐”的形象,这些“装备”堪称“标配”。帽子与墨镜让面部表情不易被察觉,耳机是与外部划清界限的“听觉篱笆”。纵然人潮人海,我自一片清净。值得注意的是,“社恐”并非都是与生俱来,“社恐”也不意味着“与世隔绝”,有研究发现,年轻人更喜欢在网络社交,“线上热闹、线下独处”已成为一种现象。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信息科技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隔阂,“手机很近,你却很远”。有人坐在一起,却只在手机上交流互动;有人用文字交流畅通无阻,面对语音视频却十分恐慌;有人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变幻莫测,逃避着现实世界的日常琐碎……互联网让社会交往实现了“不以山海为远”,但指尖跳动添加的朋友很难在虚拟世界辨别真假,信息科技下的隔阂由此而生。从这个角度看,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发布状态兴趣减弱……当前社交媒体平台上更为谨慎的分享行为,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对网络社交行为的审视与反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