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方言日常用语有哪些?
河南方言日常用语如下:
木牛——没有的意思
兑——dui,万能动词
偶——就是牛,奶牛的牛
得劲——舒服,爽的意思,全省通用
出驴——到处跑的意思
妈咣——事情没办成
鬼觉——臭美的意思、显摆
摸楚——动作缓慢,磨叽的意思
布拉——用手拍拍的意思,比如衣服脏了,布拉布拉老末,摸嘟儿,末低遛,
后影儿——最后的意思烧包儿——指人不踏实爱炫耀
火晒——活泼
白动——别动
憋住——忍住
排场——气派
河南话语言发展:
洛阳话:中华音切,莫过东都凸显了古代洛阳话做为“国语”在中华数千年灿烂历史文明长河中的卓著贡献。
作为古代的“标准普通话”,皇帝、官员、知识分子等上层社会人士均以会说“洛阳音”为荣,认为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建都最早,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异常显赫。从汉朝起,凡洛阳作为首都或陪都的朝代,洛阳城内太学的“读书音”,自然而然地成为士族阶层的标准音。
何为“读书音”?由于汉族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体现出强大的实力,逐渐形成一种颇为强势的文化,汉语也随着汉族影响力的扩大,逐渐从中原地区扩展到全国各地并影响周边国家。
由于汉字作为汉语的载体,是夏、商时期在中原地区形成和成熟的,所以其读音就反映了中原音。要学汉字就得学其读音,于是形成了“读书音”传统。周代把殷商贵族集中于成周,向他们学汉语,因此就传承了这个中原音传统。
南北朝时期,尽管洛阳处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但北魏孝文帝成为保护、推广“洛阳普通话”的功臣。
他毅然迁都洛阳,要求鲜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学汉语、穿汉服,不但进一步确认了“洛阳音”为标准音,而且直接影响了隋、唐的“正音”。
变音
河南方言特别是豫北方言有着丰富的变音现象。如获嘉方言的Z变韵、D变韵等变韵现象,在整个豫北以及附近毗邻地区(包括黄河沿线,以及山西、山东、河北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
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获嘉方言研究》(侧重描写)、《音节与意义暨音系与词汇化、语法化、主观化的关联:豫北方言变音的理论研究》(侧重理论)等。
变音有分音,也有合音。前者体现为一分为二,将一个单字音节的本音变化两个音节,如“孔"变化为”窟窿“这样的嵌L词或联绵词。后者,体现为合二为一,将两个或多个单字音节合为一个音节。
很多词汇如“弄啥”“顶上”“底下”“出来”在河南话中都是连读的(读成一个字,取首字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与古代标音“反切法“有似)。儿化韵也是合音的一种。
开封话与儿化韵
河南话中含有大量儿化韵尾词,以量而论,与郑州话和其他河南方言区相比,当以开封话最为突出。有人把郑州话比作“河南味的普通话”,把开封称作是“河南味儿的北京话”,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儿化音的大量使用。
且儿化音往往伴随着缩减词句的功能(这一点与北京儿化音同),如把“绳子”直接儿化读作“绳儿”(读音:shèngr),把“筷子”读作/kuǎr/。省去了“子”字。
开封话中的儿化音与北京话中的儿化音在语法应用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如:事儿,脸蛋儿、花儿、小孩儿,碗儿,米粒儿、门缝儿、蛋黄儿,老头儿,粉末儿,味儿,一对儿,边儿……诸如此类。
唯一需要特别提出的不同之处就是,开封话与北京话中的儿化音由于末字韵尾的原因,少量部分在发”儿“音时是不同的。
另外还需要提一下的就是杭州,杭州这座与开封相去千里之远的城市,却与开封是同源,因为南宋迁都而同时也把语言特点也带到了杭州。
今天你到杭州也许会发现,杭州城如今也保留着相当数量的儿化音,还有其用词方面也与开封些许类似,再加上两地的一些风土人情。虽然时过境迁,但依然不难看出这中原和江南两座古城原本是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