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常见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的到底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的语文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原因有两点。一是它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没有之一;二是要学会语文,就必须要学懂什么是话外之音,哪些是弦外之意?
其实,这是种文化,更是种精神!中国语文教育从小学就开始贯彻这种思想境界了。
比如,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普遍的提问:
到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问题不再是开放形式,逐渐开始锻炼考生逻辑关系。比如:
到了高中,就更趋向于社会群体。语文阅读理解中的题,更具有艺术性,更具有审美性,更有难度。比如:
其实,说到底,这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之类的问题,高校出题人的背后诉求,是想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艺术感追求,因为有了艺术感,你就自然懂得了言外之意,你也就会了察言观色。
什么是艺术感?我举个栗子:
你眼前有一颗松树,有三个人见到了这颗松树,第一个人是个木匠,他看松树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这颗树的木材有什么样的特性,能拿来做什么样的家具,能够卖多少钱。 像这种看松树的眼光,叫做实用的眼光。意思是,他看到的这颗松树有什么用。
第二个人,是个植物学家,他看这颗松树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这颗树,是什么品种,学名叫什么,有什么生物上的特性,要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 像这种看松树的眼光,就叫做科学的眼光,也称为求知的眼光,意思是他眼中看到的,是这颗树叫什么,是什么,为什么。
而唯有第三个人,他是个艺术家,他看这颗松树的时候呢,心理什么都没想,只有他,是在单纯的感受这颗松树的颜色,这颗树的线条,这颗树所给他的感觉。 像这种看松树的眼光,就叫做艺术的眼光,意思是他眼中所看到的,就只是这颗树本身的影响,不是关于这颗树的功能,也不是关于这颗树的知识,没有外来附加的东西,就只是单纯的感受着这颗树。
而这种眼光呢,很难得,因为在生活中,多数人看东西,不是用一种实用的眼光,就是用一种科学的眼光。
就好比,现在请你低头看看各自的手机,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我的手机,我的手机是华为,小米的,它是安卓系统,我的手机快没电了,网络信号有点不好,这是一台旧手机或者最新款。这台手机大概要两千多,或者是我二手买来的便宜货。”
当你看着手机的时候,你多半,眼睛里会看到实用的,或者科学的信息,但现在请你抛开这一切,单纯的再看一下你的手机。
来,感受一下它的形状,它的质感,它的色泽,它给你的那种感觉,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很少真正的在看着自己的手机,而,平时你看到的,都是你手机上平时附加上去的东西。
当你抛开它是什么,有什么用的时候,当你单纯的感受你手机的时候,这一刻的眼光,称之为艺术的眼光。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很少真正看到一颗苹果。我们看苹果,看到的都是新不新鲜,好不好吃,苹果是谁的,一个多少钱?
而与此同时,这世间的苹果,明明每一颗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但在我们眼中却视而不见。此时,用艺术语言贯穿,就会是这样:
人生匆匆,七八十年,这难得的大千世界,多少事物,我们看了,却没有真的看到;我们听了,却没有真的听到,我们活了,却没有真的活着。
而,既然这都是艺术的眼光,所以你别再去问:这是什么?这有什么用?这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木匠,或者植物学家才会想知道的,艺术,只会问,我们感觉了什么?
继续说说高中的这个阅读理解:
“你看,它现在早已经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读到这句话,你先不要去想它是什么意思,不要去问他代表了什么,不要去推理这条鱼被人吃了之后怎么居然又出现了,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木匠,和植物学家要问的。而现在呢,你把要问的这句话,重新再看一遍,单纯去感受一条鱼,落在草垛里,它所呈现的那种画面。
“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来,有没有觉得,心里升起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用说的,说不明白,因为呢,他不是个道理。 而是一种,心理的滋味。好,这就是艺术真正要表达的。
留言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能让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结果一下子就不同的事物。欢迎留言分享。
其实,这是种文化,更是种精神!中国语文教育从小学就开始贯彻这种思想境界了。
比如,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普遍的提问:
到了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问题不再是开放形式,逐渐开始锻炼考生逻辑关系。比如:
到了高中,就更趋向于社会群体。语文阅读理解中的题,更具有艺术性,更具有审美性,更有难度。比如:
其实,说到底,这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之类的问题,高校出题人的背后诉求,是想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艺术感追求,因为有了艺术感,你就自然懂得了言外之意,你也就会了察言观色。
什么是艺术感?我举个栗子:
你眼前有一颗松树,有三个人见到了这颗松树,第一个人是个木匠,他看松树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这颗树的木材有什么样的特性,能拿来做什么样的家具,能够卖多少钱。 像这种看松树的眼光,叫做实用的眼光。意思是,他看到的这颗松树有什么用。
第二个人,是个植物学家,他看这颗松树的时候,心里想的是:这颗树,是什么品种,学名叫什么,有什么生物上的特性,要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 像这种看松树的眼光,就叫做科学的眼光,也称为求知的眼光,意思是他眼中看到的,是这颗树叫什么,是什么,为什么。
而唯有第三个人,他是个艺术家,他看这颗松树的时候呢,心理什么都没想,只有他,是在单纯的感受这颗松树的颜色,这颗树的线条,这颗树所给他的感觉。 像这种看松树的眼光,就叫做艺术的眼光,意思是他眼中所看到的,就只是这颗树本身的影响,不是关于这颗树的功能,也不是关于这颗树的知识,没有外来附加的东西,就只是单纯的感受着这颗树。
而这种眼光呢,很难得,因为在生活中,多数人看东西,不是用一种实用的眼光,就是用一种科学的眼光。
就好比,现在请你低头看看各自的手机,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我的手机,我的手机是华为,小米的,它是安卓系统,我的手机快没电了,网络信号有点不好,这是一台旧手机或者最新款。这台手机大概要两千多,或者是我二手买来的便宜货。”
当你看着手机的时候,你多半,眼睛里会看到实用的,或者科学的信息,但现在请你抛开这一切,单纯的再看一下你的手机。
来,感受一下它的形状,它的质感,它的色泽,它给你的那种感觉,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很少真正的在看着自己的手机,而,平时你看到的,都是你手机上平时附加上去的东西。
当你抛开它是什么,有什么用的时候,当你单纯的感受你手机的时候,这一刻的眼光,称之为艺术的眼光。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很少真正看到一颗苹果。我们看苹果,看到的都是新不新鲜,好不好吃,苹果是谁的,一个多少钱?
而与此同时,这世间的苹果,明明每一颗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但在我们眼中却视而不见。此时,用艺术语言贯穿,就会是这样:
人生匆匆,七八十年,这难得的大千世界,多少事物,我们看了,却没有真的看到;我们听了,却没有真的听到,我们活了,却没有真的活着。
而,既然这都是艺术的眼光,所以你别再去问:这是什么?这有什么用?这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木匠,或者植物学家才会想知道的,艺术,只会问,我们感觉了什么?
继续说说高中的这个阅读理解:
“你看,它现在早已经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读到这句话,你先不要去想它是什么意思,不要去问他代表了什么,不要去推理这条鱼被人吃了之后怎么居然又出现了,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木匠,和植物学家要问的。而现在呢,你把要问的这句话,重新再看一遍,单纯去感受一条鱼,落在草垛里,它所呈现的那种画面。
“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来,有没有觉得,心里升起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用说的,说不明白,因为呢,他不是个道理。 而是一种,心理的滋味。好,这就是艺术真正要表达的。
留言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能让我们只要用心去感受,结果一下子就不同的事物。欢迎留言分享。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