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的心》读书笔记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读懂孩子的心》,书如书名,和孩子相关,和育儿相关,是读书人樊登的读书笔记。书里分为三章:无条件的爱的力量、与孩子一起成长、亲子沟通的方法与训练,每个章节都对应相应的书。看完书,我心里的小孩也被治愈,温暖的力量。教育、育儿,侧重点都在育,除了言传身教,父母还需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性格的同时,充满智慧的孩子。
有人说,我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我也同样长这么大,没走弯路,所以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小孩。话是没错,中国人讲究传承, 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子孙越来越好,一代更比一代强。
昨天人民日报报道“面对面”栏目采访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荣一家,她是湖南省文科第四名,也是个留守儿童,她报考北大考古系引发网友热议,因为考古是个冷门专业,也是个“不赚钱”的行业。她选择这个专业事因为自己的兴趣,父母尊重她的选择。在记者问到她妈妈,得知女儿的成绩,你想到什么?妈妈说:“女儿有出息了,她的孩子不会再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可以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
父母努力工作是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陪伴孩子、读懂孩子的心是为了和孩子更好的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
1.评价
常言道:没有人不说人,没有人不被别人说。评价他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最好从正面评价他人,多看到他人的闪光点。评价他人有两种:一种是用一个人外在的东西来证明他在社会上的存在,第二种是从内在进行评价。
我们评判孩子,是说宝贝特别聪明,学习特别好,还是说宝贝性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
从内在评价一个人尤为重要。一个人只有充满安全感,才能自然地用第二种评价方式。
2.学会倾听
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倾听状态:第一,不要给予未经请求的建议,孩子没有问你应该怎么做,你就不要说“你应该怎么做”, 这种话不是倾听的语言;第二,不要轻易跟孩子谈论家长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孩子在讲他的事,你却在想讲你的事,这是倾听的大忌;第三,别忽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觉得他的痛苦并不重要。
3.和老师沟通
做老师的时候,遇见过各类家长,有的沟通顺畅,有的很难沟通。前两天,看见张玉石老师的文章,一语中的,家长不爽的不是你沟通的内容,而是你的态度。
那作为家长,老师找咱沟通孩子的问题,咱该怎么做呢?书中的方法可以试试:
·保持冷静、坚决和非控制的态度;
·积极、主动地了解更多的情况;
·参与其中,成为解决问题的伙伴,而不是认为“这事不归我管”;
·找专业人士进行沟通和请教;
·对自己想要什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告诉老师,他需要了解你的孩子的哪些方面;
·表扬老师;
·支持学校的工作而不恼火。
4.减少焦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让很多家长寝食难安,之前网上说月入5万已经不能负担孩子的各项开销,家长可以省,娃报班不能省。鸡娃家长们焦虑,连带着娃也焦虑,每天都奔波在各个辅导班中。减少孩子焦虑,要限制自己的忧虑和想象。以下四个思维方式可以帮到我们。
第一个思维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会发生”。有一个心理学实验让每一个人把自己最担心的一件事写在纸上,投进纸箱子。两周之后,大家打开箱子,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人担心的事都没有发生。焦虑来自担心。
第二个思维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是事实”。人是一种特别善于幻想的动物,大量的矛盾是幻想出来的。人的痛苦往往来自推理。“庸人自扰”就是说很多焕似是目己找来的。
第三个是思维方式决定感受。事件发生未必导致你的压力增大,在事件发生和压力增大之间,隔着你的思维方式-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比如说,成绩考得很差,是不是压力就一定很大?未必!看你怎样看待这件事了。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应。当价值观不稳固,或者不正确的时候,我们会把一个小小的痛苦变得特别大。而真正有稳定价值观的人,即便身处困境,他依然可以露出安详的微笑,对所有来帮他的人双手合十,表示感激。
第四个思维方式就是要对抗全有或全无。我们特别容易在生活中产生全有或全无的表现。比如,我表扬了一个团队的小姑娘,她有可能很高兴,觉得自己在这个公司特别有前途。但如果我说她的某个方案写得不好,她就立即觉得自己在这个公司没前途了,老板不喜欢自己,得换工作了。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一件事就特别高兴,也会因为一件事特别不高兴。同样的事,它未必完全是个好消息,也未必完全是坏消息。当我们看透全有或全无时,才会达到中庸,才知道生活中发生什么事就处理什么事,只要保持正面即可。
5.表扬的方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表扬孩子,“你真棒!”“真聪明!”这类评价式的表扬不绝于耳。表扬孩子应该肯定他的动机和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肯定结果。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对了、不知道哪儿做对了,就不会继续养成这个习惯。如果肯定的是过程和动机,他就会继续保持探索精神,下一件事会做得更好。
一个人学习的过程就是他成长的过程,伴随着成长,不断地增长知识是一种更天然、更自然的教育方式。
幼稚的人会在梦想前担心、怀疑做不到怎么办。他们只会有想法、情绪,但不会行动;而成熟的人如果真的想做的话,就要从小事做起,来分析,制订计划,画路线图,一点一点地行动。
自勉
有人说,我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我的,我也同样长这么大,没走弯路,所以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小孩。话是没错,中国人讲究传承, 也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子孙越来越好,一代更比一代强。
昨天人民日报报道“面对面”栏目采访北大考古女孩钟芳荣一家,她是湖南省文科第四名,也是个留守儿童,她报考北大考古系引发网友热议,因为考古是个冷门专业,也是个“不赚钱”的行业。她选择这个专业事因为自己的兴趣,父母尊重她的选择。在记者问到她妈妈,得知女儿的成绩,你想到什么?妈妈说:“女儿有出息了,她的孩子不会再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可以一家人开开心心在一起。”
父母努力工作是为了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陪伴孩子、读懂孩子的心是为了和孩子更好的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
1.评价
常言道:没有人不说人,没有人不被别人说。评价他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最好从正面评价他人,多看到他人的闪光点。评价他人有两种:一种是用一个人外在的东西来证明他在社会上的存在,第二种是从内在进行评价。
我们评判孩子,是说宝贝特别聪明,学习特别好,还是说宝贝性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
从内在评价一个人尤为重要。一个人只有充满安全感,才能自然地用第二种评价方式。
2.学会倾听
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倾听状态:第一,不要给予未经请求的建议,孩子没有问你应该怎么做,你就不要说“你应该怎么做”, 这种话不是倾听的语言;第二,不要轻易跟孩子谈论家长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孩子在讲他的事,你却在想讲你的事,这是倾听的大忌;第三,别忽视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觉得他的痛苦并不重要。
3.和老师沟通
做老师的时候,遇见过各类家长,有的沟通顺畅,有的很难沟通。前两天,看见张玉石老师的文章,一语中的,家长不爽的不是你沟通的内容,而是你的态度。
那作为家长,老师找咱沟通孩子的问题,咱该怎么做呢?书中的方法可以试试:
·保持冷静、坚决和非控制的态度;
·积极、主动地了解更多的情况;
·参与其中,成为解决问题的伙伴,而不是认为“这事不归我管”;
·找专业人士进行沟通和请教;
·对自己想要什么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告诉老师,他需要了解你的孩子的哪些方面;
·表扬老师;
·支持学校的工作而不恼火。
4.减少焦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让很多家长寝食难安,之前网上说月入5万已经不能负担孩子的各项开销,家长可以省,娃报班不能省。鸡娃家长们焦虑,连带着娃也焦虑,每天都奔波在各个辅导班中。减少孩子焦虑,要限制自己的忧虑和想象。以下四个思维方式可以帮到我们。
第一个思维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会发生”。有一个心理学实验让每一个人把自己最担心的一件事写在纸上,投进纸箱子。两周之后,大家打开箱子,结果发现绝大多数人担心的事都没有发生。焦虑来自担心。
第二个思维方式叫作“你想的事未必是事实”。人是一种特别善于幻想的动物,大量的矛盾是幻想出来的。人的痛苦往往来自推理。“庸人自扰”就是说很多焕似是目己找来的。
第三个是思维方式决定感受。事件发生未必导致你的压力增大,在事件发生和压力增大之间,隔着你的思维方式-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比如说,成绩考得很差,是不是压力就一定很大?未必!看你怎样看待这件事了。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应。当价值观不稳固,或者不正确的时候,我们会把一个小小的痛苦变得特别大。而真正有稳定价值观的人,即便身处困境,他依然可以露出安详的微笑,对所有来帮他的人双手合十,表示感激。
第四个思维方式就是要对抗全有或全无。我们特别容易在生活中产生全有或全无的表现。比如,我表扬了一个团队的小姑娘,她有可能很高兴,觉得自己在这个公司特别有前途。但如果我说她的某个方案写得不好,她就立即觉得自己在这个公司没前途了,老板不喜欢自己,得换工作了。生活中很多人会因为一件事就特别高兴,也会因为一件事特别不高兴。同样的事,它未必完全是个好消息,也未必完全是坏消息。当我们看透全有或全无时,才会达到中庸,才知道生活中发生什么事就处理什么事,只要保持正面即可。
5.表扬的方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表扬孩子,“你真棒!”“真聪明!”这类评价式的表扬不绝于耳。表扬孩子应该肯定他的动机和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肯定结果。孩子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对了、不知道哪儿做对了,就不会继续养成这个习惯。如果肯定的是过程和动机,他就会继续保持探索精神,下一件事会做得更好。
一个人学习的过程就是他成长的过程,伴随着成长,不断地增长知识是一种更天然、更自然的教育方式。
幼稚的人会在梦想前担心、怀疑做不到怎么办。他们只会有想法、情绪,但不会行动;而成熟的人如果真的想做的话,就要从小事做起,来分析,制订计划,画路线图,一点一点地行动。
自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