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为什么会火起来?
现在,利用智能手表、手环量化自我的风潮已经扩散。你只要在朋友圈里搜一下“心率”或者“睡眠”,就会发现已经有很多朋友开始用智能设备监测、量化自己的健康状态。
“我现在使用智能手表主要就是用于运动管理和健康监测。”
在深圳南山科技园上班的年轻白领小婷表示,自己从上学开始便一直有戴手表的习惯。今年年初,刚毕业的她花了两千多元购买了一款智能手表,入手虽有犹豫,但其中的健康监测功能还是让她收获了意外的惊喜。
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10年前,大家上班都是朝九晚五,工作时间固定,生活和工作分得清清楚楚,在身体监测方面可能确实不用太在意,但现在,一个电话、一封邮件、一条微信信息,可能就是必须要马上处理的工作,生活和工作已经密不可分,在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加班是家常便饭,大家确实需要及时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
IDC在相关市场调研报告中便指出,新冠疫情的爆发,使更多消费者更加关心健康和免疫力问题。无论日常运动习惯的养成,还是对于自身身体指标的关注,都会释放更多潜在消费需求。从厂商角度出发,健康类可穿戴产品是下一阶段竞争的蓝海市场。
IDC在今年9月预测,2020~2024年,全球手表式可穿戴设备出货量的年增长将在14.3%,看来上述趋势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不跟手机做敌人
实际上智能手表也踩过坑。智能手表问世早期,一些硬件厂商把智能手表当成是“小号”智能手机,手机拥有的功能它们全部都有,打电话、发微信、定闹钟、听音乐、语音助手等,为了兼顾手表的特性,硬件厂商还推出了个性化表盘、表带等。
虽然功能做得很全,但智能手表初期并未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即它与手机的区别,要么成鸡肋的“玩具”,要么成手机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