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溯源的诗句
1.关于“源头”的诗句有哪些
1.《观书有感》年代: 宋 作者: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说诗》年代: 清 作者: 宋湘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3.《已亥杂诗 48》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
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4.《李参政生日》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泻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弹指祝前星。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5.《偶题》年代: 宋 作者: 朱熹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2.有关溯源的成语
有关溯源的成语 :
追本溯源、
溯流从源、
反本溯源、
推本溯源、
正本溯源、
溯本求源、
沿流溯源、
探源溯流
【推本溯源】探索根源,寻找原因。
【探本溯源】比喻探求、追溯事物的根本、源头。同“探本穷源”。
【正本溯源】从根本上整顿和寻找原因。
【追本溯源】本:根本;溯:探求。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
【反本溯源】反:同“返”,归,还;溯:寻源。比喻追寻事情的根源。
【追根溯源】:指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同“追本溯源”。
3.关于源头的诗句
1.《观书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说诗》
年代: 清 作者: 宋湘
三百诗人岂有诗,都成绝唱沁心脾。
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
3.《已亥杂诗 48》
年代: 清 作者: 龚自珍
万事源头必正名,非同综核汉公卿。
时流不沮狂生议,侧立东华儜佩声。
4.《李参政生日》
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
泻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弹指祝前星。
凭谁提起源头话,治国齐家要六经。
5.《偶题》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随处弄潺湲。
4.七言古诗的溯源
七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扰戚为主。
它起源于民谣。先秦时期除《诗经局伍》、《楚辞》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的《成相篇》就是摹仿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桐李或》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
《燕歌行》
东汉七言、杂言民谣为数更多,如东汉末年的《小麦谣》、《城上乌》(司马彪《续汉书·五行志》)、《桓灵时童谣》“举秀才”(葛洪《抱朴子·审举》)都是很生动、通俗流畅的七言和杂言民间作品。相传汉武帝曾会聚群臣作柏梁台七言联句,但据后人考证,实系伪托,并不可靠。
魏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以后汤惠林、鲍照都有七言作品。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的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
从梁至隋代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5.长短句的诗中溯源
杜甫诗云:“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计东注云:“长句谓七言歌行。”但是杜牧有诗题云:“东兵长句十韵。”这是一首七言二十句的排律。又有题为“长句四韵”的,乃是一首七言八句的律诗。还有题作“长句”的,也是一首七律。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七言歌行,他自己在序中称之为“长句歌”。可知“长句”就是七言诗句,无论用在歌行体或律体诗中,都一样。不过杜牧有两个诗题:一个是“柳长句”,另一个是“柳绝句”,他所说“长句”是一首七律。这样,他把“长句”和“绝句”对举,似乎“长句”仅指七言律待了。
6.诗词溯源对名句“海上明月共潮生”印象很深,但一直查不出其出处有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②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③ 月照花林皆似霰。
④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⑤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回,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⑥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者】 660-720?,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充州兵曹。
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合称“吴中四士”。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包融等俱以吴越之士,文词秀发,名扬京都。
其诗多已散佚,《全唐诗》仅存二首。一为《代答闺梦还》,写闺情,诗风近齐梁,无甚特色:一为《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闿运《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
【注释】 ①《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创始于陈后主,现存歌,最早的有隋炀帝所作二首,乃五言二韵小诗。 ②滟激:波光闪灼貌。
③芳甸:杂花飘香的原野。 ④霰(音线):雪珠。
⑤汀(音听):河滩。 ⑥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
潇湘:二水名,均在今湖南。 【品评】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
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
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 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
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
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
“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了、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飘泊无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处明月楼”。
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下数句,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怕见月光。 但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色。
“此时相望不相闻”,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因而又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追随月光照见夫君,当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然而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
接下去,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诸梦寐。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
眼睁睁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溶月复西斜”,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以“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情思摇曳,动人心魄。 自“白云一片”至此,写游子、思妇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从而获得了低徊宛转、缠绵俳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换韵,平、上、去相间,抑扬顿挫,与内容的变化相适应,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这篇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锺惺《唐诗归》石:“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陆时雍《唐诗 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更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