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冰山理论的理解是什么?
海明威“冰山原理”的理解是以冰山为喻,认为认识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
冰山原理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夜之死》提到。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的说法来源
寻找“冰山理论”的起因,离不开历史大背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现代主义潮流在文学、绘画等领域兴起,影响至今。
当时的艺术教母格特鲁德·斯泰因对文学和艺术的革新有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毕加索还是海明威,都是她家的常客,他们的画作和小说也因受到斯泰因的赏识而逐渐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在个人写作上,斯泰因有自己明确的主张。她和詹姆斯·乔伊斯一样,寻求打破传统叙述惯性的方式。得益于心理学知识背景,确切地说是研究“自动现象”的经历,斯泰因意识到,传统叙述中的语言都是被整理、被秩序化的语言,而这并非语言的全部。
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的感受或思考中,没有被整理过的语言才是常态。依照这种理念,斯泰因创作了《美国人的形成》,成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作品。乔伊斯同样也摒弃“理性秩序化”的语言,而用混乱的意识流表现人物内心。
身处现代主义大潮之中,海明威自然也会试图摆脱传统叙述的惯性,但他的选择不是展现未经理性整理的语言,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整理”的语言。这种整理方式,和立体主义画作有异曲同工之处。
立体主义画作通过碎片的拼贴,形成没有明确意义的载体,画作本身不再像以前一样是完整的讯息和“意义的承载者”,而只是讯息的暗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观看形成独特的感受。“冰山理论”同样如此。
露出的八分之一只是讯息的暗示,读者通过千差万别的个人想象,可以形成完全不同的阅读感受。
比如《白象似的群山》,那一对年轻男女到底是什么关系?是长时间的情人,还是刚见面不久?孩子是那个小伙子的,还是女孩和其他人的?这些在小说中都没有明确说明。你如何添加这些信息,故事的样貌会完全不同。
“冰山理论”除了受现代主义潮流的浸染外,还受到战争的影响。十九岁的海明威主动参加一战,切身体会到了死亡的恐惧。“战争使你丧失了原来那种觉得自己不会死、不会那么快死去的青春本能,战争让你不再相信有纯然安全、能够好好活着不受威胁的生命时刻。”
在战争中,最让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无所不在的死亡的威胁,它像巨大的阴影覆盖在你的生命之上,让你无法像普通人那样思考。海明威对战争的这种直接感受,促使他形成了冷静、无所谓的叙事口吻。既然死亡无法躲避,那就只能用无所谓的态度去面对。
在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下,“逼出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战争状态中的人的处境几乎无法用正常语言可以形容,因此海明威“写表面的平静,为的是暗示底下的惶惶不可终日。”只有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读懂《永别了,武器》中那些看似没有缘由、甚至无聊的对话。
为了解释《永别了,武器》中亨利和凯瑟琳之间的爱情,杨照回顾欧洲看待死亡的历史,为亨利和凯瑟琳爱情的极端热烈提供了思想根由。
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随着科学的发展,理性主义逐渐占据主流,宗教信仰慢慢退居到角落。这无疑是种进步,但因此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其中之一就是如何看待死亡。
在基督教传统中,有天堂和地狱这样的空间,供死去的人前往,但在理性思维里,天堂和地狱都不存在,那人们该如何看待死亡?如何面对死亡是“彻底的终结”这样的现实?与之前不同,死亡不再处于生命结束之后,而成为思考生命的前提。
这些思考让人们重新调整对待生命的态度,其中有两个关怀的焦点,其中一个就是,在这个仅能拥有的现世,你如何把握有限的时间,充分运用?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加上战争把死亡的面目时时刻刻展现在眼前的现实,凯瑟琳和亨利的爱情才如此不管不顾,甚至显得过于突然,乃至凯瑟琳对亨利说:“你要什么就是什么,我都答应你,我都同意你,我没有意见。”
这句话曾被女性主义者用来证明海明威的男性沙文主义,但杨照认为,在以死亡为背景的情景下,凯瑟琳在此表现的是面对死亡时的生命极致情感的表达,如果无视欧洲对死亡看法的转折,无视死亡现实的阴影,就无法理解凯瑟琳和亨利之间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