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熟的去爱一个人,怎么才能学会成熟的去爱一个人
关于这个问题,我推荐你读一读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说来奇怪,在学生时代,我们会花十多年的时间来学习科学文化。进入职场后,要花几十年的时间来锻炼工作技能。可你是否意识到,爱这门艺术同样需要用大量时间去掌握呢?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一句话道尽了没有掌握科学育儿方法的父母,会给子女帯来怎样强烈 的影响。放到亲密关系中也是如此,如果不知道怎样去爱与被爱,我们可能会经 常在感情中「踩雷」,慢慢毁掉原本美满的爱。
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我有很多来访者就是如此。他们渴望安全感,希望恋人不 在身边时给自己发来照片和定位,不断追问对方是否爱自己。要是恋人无法満足 期待,就各种作和闹,然后开始了 TA是不是还爱我的考验。根据弗洛姆的观 点,这是典型的「接纳倾向型」。把爱直接理解为被爱,总想要依赖另一半,从 他身上索取些什么。如果不明白得到爱的前提,是有去爱一个人的能力,爱人之 间的亲密关系必然会摩擦不断。
所以,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是:提醒大家在追逐权力、地位还有金钱的同时,不 要忘了把时间花在爱的艺术上,修炼自己去爱人的能力。接下来,我想从三个问 题入手,带你领略《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心理学大师弗洛姆的思想精髓。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爱是积极的活动,还是被动的情感?
很多人把爱看成是被动的情感,对于亲密关系的期待,就是找到那个合适的人。 仿佛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或者天女,从此就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果你带 有这种思想,可能蹉跄了很久,也等不来一个心动的对象。正如我的来访者倾诉 的那样:「相亲了十多次,碰到的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很难想象跟他们过 一辈子。」
如果把希望都寄托在对方身上,幻想在遇见的那一刻,他就是契合度百分百的灵 魂伴侣,那我们必然会有期待落空的挫败感。因为不经过磨合,另一半很难了解 并做到你心中ABCD项标准。就像我经常打一个比方:如果你想找一个普通的零 配件,多逛几家五金店就可以。如果需要的是特殊型号,可能跑遍所有商店都不 一定能买到。只有主动去适应,跟恋人协商自己想要的状态,才有机会订制出满意的关系模式。
如果把爱理解成被爱,我们往往会专注于提高自身魅力,吸引优秀的人来喜欢自 己。我身边一些女孩子非常热衷于打扮:买「斩男色」口红,下单凸显身材和气 质的衣服,吃土也要抢购大牌护肤品。她们的心声是:「如果我变成好看的小仙 女,应该会有一个欣赏并且喜欢我的他吧。」于是幻想变美了之后,整个世界也会对自己更友善温柔。
对于男生来说也是一样。他们不再费尽心思地追求女孩子,而是把精力更多花在 赚钱和打拼事业上。朋友A君认为:「只要我有房有车有地位,想找一个漂亮女 朋友还不是分分钟的事。」觉得要收获爱的前提,是自己在同龄人中足够优秀。
这样的观念,虽然能激励我们变得更好,但也忽略了去享受亲密关系的快乐是跟喜欢的人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彼此陪伴,一起创造美好的相处时光。得到真爱 的途径,或许并不是努力提高颜值和物质条件,而是愿意跳出自我的小世界,主动去爱一个人,发自内心地关切TA的喜怒哀乐。
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在人与人的关系里,你只能用爱去交换爱,用信任去交换信任。」 想要获取真爱,我们首先要有去爱人的能力。如果自身条件很好,却没有跟别人建立联结的愿望,那优秀的你可能依然是单身状态。
还有的人觉得爱就是从恋人身上得到,把情感支持当成财富,给予对方则意味着 自己的失去。于是变成了亲密关系中的「守财奴」。他们期待着另一半主动关心 自己,却抗拒做首先努力的那一个,总担心付出没有回报甚至赔得血本无归。幻 想对象可能表现得非常有攻击性,因为害怕被伤害而选择不作为。
比如谈到为什么不去修复关系时,有些来访者说:「如果我跟他示好,然后他对 我冷嘲热讽怎么办?」「要是他还是很冷漠,我会觉得所有努力都白费了。」然 而实际情况中另一半的反应往往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甚至只要给恋人一个台阶 下,双方就能重归于好了。
我们之所以把「主动」预计得糟糕透顶,并非是因为真的有来自现实的威胁,更 多是由于做第一个破冰的人,会让我们有被索取感,体会到要安抚对象的情感负 担。为了回避这种压力,你可能将服软想象得困难重重,合理化自己不主动修复关系的表现。因此感情中的冷战和僵持,斤斤计较,都与把付出看成是损失的思 维密切相关。
而在弗洛姆看来,真正的爱不仅是被爱,更是去爱人的能力。是享受给予的过 程,能够从对另一半的付出中,体验到自身的潜力和价值。看到这种类型的爱, 很多人感到疑惑:「为什么他们能不在乎得失,只希望伴侣可以过得幸福呢?」 原因很简单:他们秉持的并不是等价交换原则,总盯着对象给的回报有多少。他 们更在意的,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去照顾另一半,从恋人的满足中感到极大的自我 成就感。
朋友小陈说过他的经历:「拿到奖金后帯老婆去她惦念了很久的云南旅游。看她 开心得跟个小孩儿似的,我自己也觉得这钱花得特值。」看得出来,能够实现伴 侣的心愿并且让她快乐,这件事本身就是小陈最大的幸福。他们的爱,很符合
《爱的艺术》中那句经典的话:「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真正的情感联结,并不是建立在功利的目的上,由于恋人有利用价值而跟TA结 合。更多是发自内心地,不求回报地对TA好,把对方的需要而非个人欲求摆在 第一位。你会惊讶地发现,不去索要爱的人往往得到更多的爱。因为我们真心的 投入,会创造出分享生命价值的氛围,极大地鼓舞另一半,给了他回馈这份心意 的动力和安全感。
所以,爱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而非被动的情感。
接下来谈第二个问题:爱的对象是小部分人,还是普遍的对世界的热爱?
从本质上来看,你仍然只懂得爱自己,没有发展出爱人的能力,尚未 从自我的孤岛中走出来,真正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通过对上百个情感案例进行总结,我发现沉浸在共生状态中的情侣,往往表现出 两个矛盾点:一是强烈的依赖感。把所有情感需要寄托在对方身上,希望每时每 刻都有恋人陪伴,表现得像个黏人精;二是患得患失的焦虑感。因为对象是仅有 的情感支柱,非常害怕失去,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很担心。如果恋人不搭理自己, 就像天塌下来一样绝望。如果把爱的对象仅限于伴侣,我们还是会经常被孤独感 困扰。
过分沉浸在扩大化的自我主义里的人,还可能变成爱情中的受虐狂或者施虐狂。 在处理性心理的问题时,我经常听到来访者说:「我愿意做他的奴隶,被控制被 鞭打都没关系。这样反而会让我兴奋起来,因为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在受虐 者的倾诉背后,我感觉到他们害怕被抛弃,有一种没有人爱自己的恐慌感。
为了缓解难以忍受的孤独,他们情愿去充当对象的玩具,任他肆意地发泄欲望和 攻击性。因为变成另一个人的附属,虽然不再是完整的自己,但可以避免无依无 靠的漂泊,从此有了可以归属的港湾。这其实是低自尊的表现:没有信心凭借个 人的力量,在外部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还想分享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来访者小静经常被老公殴打。她虽然渴望丈 夫好好对待自己,但是每次起了冲突都会情绪失控,歇斯底里地冲老公大吼大 叫。最后彻底点燃矛盾,被对方揍得鼻青脸肿。
在弗洛姆看来,施虐狂的内在自我其实是虚弱的。因此才需要对恋人施加强烈的 攻击性。通过虐恋式的结合来摆脱无力感,还有难以忍受的孤独。在我的咨询经 历里,经常看到有些男人觉得自己没那么男人,因为自身的弱小感到焦虑,所以会在亲密关系里强化暴力、凶狠的一面。故意表现出强烈的雄性特征,以此来增 强对自身男性身份的认同。 于是会导致极大的反差:「在家一条龙,在外一条虫。」 他或许在恋人面前是肆虐的暴君,但在工作单位就变成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老好人。
施虐和受虐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皆源于无力凭借自身力量与外界 建立联结,转而跟某个人结成扩大化的自我。
在《爱的艺术》里,弗洛姆认为,真正的爱,是既能跟恋人很好地融合,也能保持自身的完满,不损伤我们去爱整个世界的能力。爱并非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主 义,而是普遍的,去爱其他人的倾向。如果我们懂得如何去建立情感联结,就意 味着除了特定的几个人,也能跟外部环境维持良好的关系。
一段健康的感情,要存在留白而不是被塞得满满当当。你不会将恋人当成唯一的 情感依靠,想要24小时和他黏在一起。除了二人世界外,我们也经营自己的生 活。在他缺席的时间里,我们可以通过事业跟外界相联结。一点点去执行工作计 划,推动并落地手头上的项目,在奋斗的过程中感受老板和同事的认可。或者有 一群好哥们儿好姐们儿,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小伙伴。平时能够经常聚一聚,吃顿 火锅,看场欢乐的电影,周末组织篮球或者自行车骑行活动。大家一起玩乐和吐 槽烦心事,获得来自友伴的支持。即便一个人独处,也能捡起兴趣爱好自得其 乐。
很多人并不以亲密关系本身为终点,而是把它看成一个跳板,利用恋人去达到自己想实现的目标。我们很容易观察到,这样的爱并不纯粹,掺杂着强烈的功利和 自我中心的色彩。如果感情的重心偏移到它带来的外在价值,那恋爱的双方就可 能产生激烈的冲突。在我处理的情感问题中,很多对恋人就因为这种心态而争吵。
比如有些女生并不是真的喜欢男朋友,只是因为需要陪伴,无微不至的关怀,还 有供自己依靠的肩膀。结果当另一半觉得逬展顺利,双方可以把关系向前推进时,女生的犹豫和抗拒会让他特别受伤,导致原本圆满的感情出现裂痕。不难发现,如果一开始就缺乏化学反应,抱着别的目的走入二人世界,那隐患也在不知 不觉中埋下了。因为缺乏激情这个要素,你可能平常没有动力去关心他,于是被 另一半抱怨态度冷淡,等到见家长和准备结婚等节点,双方的分歧甚至会导致关系的破裂。
这里我想分享在咨询中总结的经验:要从两方面去考量你的伴侣。
一方面是有化学反应和精神共鸣。他能真正带给你心动,以及灵魂伴侣的感觉。
另一方面是生活合伙人。双方条件匹配,生活习惯相似,他能给你的日常带来很多帮助。
真正的爱,应该是在具备前者的条件下,去磨合后者。如果刚开始就奔着对方的好处去,那就更像是一种索取或者交换了。
可能你会说,那相亲算怎么回事呢?把个人的家庭条件、工作情况,还有车子房子都亮出来。遇到条件合适的就快速走入婚姻,不合适的就赶紧分开再找。
以我的角度来看,如果相亲只是提供一个认识彼此的机会,然后慢慢发掘两个人 是否有共鸣,那它是一个很好的寻找爱的方式。但要是你将第一目标定为结婚生 子,但凡相亲对象符合条件,不管他是谁,两个人是否心灵契合都可以,那至少在现阶段,双方称不上有真正的爱情,只是受年龄和社会环境的压力影响,大家 凑合着过日子。
当然,如果你运气不错,「先结婚后恋爱」,在婚后慢慢擦出爱情的火花,那自然是幸运的事。但我目睹了太多身边的一些女性朋友,在家长的催促下草率结婚,然后过得不幸福又匆匆离婚。
好的关系应该以对象这个人为目的,而不是把其他需要凌驾于他本身之上。如果你看重的是对方的附帯价值,那除了自身需要被满足的那一刻,其他时间都会面 临极大的压抑和痛苦。非常多的情侣都顶不住煎熬,最后三天两头地吵架,以这种方式来宣泄内心的负能量。
好的爱情,应该把重点放在恋人身上,并非因为他附帯的其他价值而结合。想要 判断出目的是哪一种,你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我喜欢他这个人吗?」「抛开 对方的外在条件,我是否享受跟他的相处?」如果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亲密关 系本身能帯给我们快乐,那自己可以减少没那么喜欢,却要强迫自己表达爱的心 理冲突。像弗洛姆在书中说的那样,亲密关系会打破边界感,让双方产生融为一 体,水乳交融的体验。但如果你的目的,只是为了没那么寂寞,或者有个满足生 理需要的渠道,那双方很难一直保持情感联结。甚至因为没有真正的爱而躁动, 对恋人越来越看不顺眼和挑剔。
我目睹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刚开始两人感情非常好,即便有争吵也能很快解开矛盾。但是等到了某一个点,两个人的冲突变得越来越多,也不像从前那么包容, 甚至有点小摩擦都会爆炸。
虽然看似是七年之痒,还有性格的磨合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这个人失望了。在一次次的争吵中,你慢慢发现对方并不是期待的那样,甚至他根本没有真 正理解你。只是刚恋爱时由于荷尔蒙的影响,我们幻想恋人是心灵相通的完美伴 侣,等待多年的那个他。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迷恋感消失,很多矛盾都露出水 面。自己才发现双方存在巨大的差异,对关系的不满也就逐渐升级了。
所以这也是感情的复杂性:需要激情,需要身体上的吸引,但对化学反应的追求 不该是感情的全部。否则当激素的水平下降,玫瑰色的滤镜摘掉时,可能会对另一半产生各种失望。
把欲望看得比伴侣重要,这也是人们喜新厌旧的原因之一。而《爱的艺术》中 说:爱不仅是生理冲动,还是一种对恋人的鉴赏和承诺。除了跟对方擦出火花, 你还要欣赏这个人,跟他有匹配度,并且愿意调动理智来践行相伴一生的诺言。 这样,我们才能算爱得纯粹,把恋人本身当成亲密关系的目标。
现在我再来为你梳理一下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爱是积极的活动,还是被动的情感。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爱不是被动的接纳,只期待吸引到一个喜欢自己的人,或者把付出看成是失去,用一点就 会少一点。在他看来,爱更多是主动的给予,是在对恋人的付出中找到自我价值 感。
第二个问题是爱的对象是小部分人,还是普遍的对世界的热爱。
如果只能够对家 人和恋人好,这并不是真的具备爱人的能力,更像从一个人到一个小圈子,本质 上是扩大化的自我主义。而陷入共生性关系中的人,或许还会变成施虐狂或者受 虐狂,通过虐恋式的结合来摆脱孤独感。真正的情感联结,是既能跟对象融为一 体,又不会在感情中迷失自我,仍然具备和外界建立联系的能力。
最后一个问题是爱的目的是这个人本身,还是他附带的其他价值。
走入二人世界 时,我们不该帯着太强的功利心,把自己的需要凌驾于恋人之上。如果相爱的首 要目标是欲望、金钱、还有缓解寂寞,这段关系必然会摩擦不断。只有两个人具备化学反应的同时,彼此欣赏对方的性格,愿意坚守白头偕老的承诺,亲密关系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最后衷心地希望,每个人能够重视爱的艺术,多花些时间钻研这门功课。因为就像所有的技能一样,爱的能力也是需要去练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