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展开全部
一、导入设计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在儒家眼中《诗经》实际上是一部君子养成的重要教材,对于儒家而言,理想人格是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君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十二章》。
二、初读文本,感知内容
现在,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十二章,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标记出直接谈论君子的句子。
杨同学。 声音洪亮,诵读流畅,很棒! 同学们,将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异口同声,看来大家都是有备而来呀!
三、精读文本,深入挖掘
(全班分成三大组,分工合作,完成ppt上对应的题目,五分钟准备。)
(要求,每组齐读原文回答,然后指出重点文言,再翻译句子,最后作答)
1.今天,文质彬彬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在《论语》中什么是“文质彬彬”?“文”和“质”的搭配,如果失调了会怎么样?第一组同学
君子就是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节、修养。(内仁外礼)
过于朴素就会显得粗野,过于追求纹饰,就会显得虚浮。《论语·里仁》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与君子是一体的,离开了“仁”,君子就不成其为君子了。
2.一个内心仁慈的君子,他对自己要求是怎样的?有请第二组的同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围绕好学,说了三层含义:(安贫乐道、谨言慎行、思齐自省)这里的意思,与《论语里仁》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义是一致的。
3.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选文中,有没有与之相照应的内容,找出来,谈谈你的见解。请第三小组。
君子懂得道义,而小人则更多关注利益。(重义轻利)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则?
这两则告诉我们,儒家追求仁义大道,是与生命相关联的,这里看到关怀现实的儒家理想主义的一面,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利益,不是儒家知识分子内心主要考量的东西。
四、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1、基于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论语·子罕》篇说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句话是打比方,但是却没有上下文,所以具体所指究竟是什么?“仁”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自由讨论作答。
两种理解,第1种做与不做,取决于是否符合道义。
第2种是,垂成和初始都是自己的决定。(执着追求)这里强调了一个人自己的责任,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论语颜渊》篇中所说的“为仁由己”的道理了,儒家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自我负责而不是推卸责任的人,严于律己。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克制自己约束自己,行动合乎礼仪,就可以称之为仁者了。当然“仁”还有其他丰富的内涵,仁者也有其他外在的表现。(克己复礼)
2、这是君子对于自己的要求,如何对待他人呢,?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自己做的解释:“不要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勿施于人)
关于这个“恕”,这里存在两个问题值得研讨:
第一,是不是为了不被记恨,就可以无原则的宽容的?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老子》第63章“抱怨以德”,说的是用柔性的手法回应别人的怨恨,但是儒家讲究原则底线,对于怨恨自己的人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正直不屈。
第二,如果是自己所喜欢的,那么是不是完全可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去施加于他人身上?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意思是我不想人家强迫我做事,我也不想强迫别人。
五、课堂小结
君子重视礼乐,这是一种外显的形式,它可以是一个君子的行为举止,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体制;第二,君子心存仁义,这是一种内在的本质,它的内涵包括自我克制,礼乐修养,以及关爱他人等等。
选文《十二章》表面上没有严谨的逻辑关联,其实整部《论语》也是如此。所以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论语的读法。课文当中有个成语叫“一以贯之”,我们要找到整部论语贯穿始终的思想内核:仁义。要明白孔子教授弟子的目的,养成君子服务国家,由这个认识一部《论语》,就不容易读偏了。愿我们都能躬身实践,成为君子。
六、课后作业:
在儒家眼中《诗经》实际上是一部君子养成的重要教材,选文最后一则,告诉我们学习诗经的意义,具体是从哪些方面说的,结合所学,思考,在当下诗经对我们修身立德有何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写篇短文,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以“君子”为眼睛,《论语》为嘴巴,依次左臂、左腿、右腿、右臂各两条君子之徳,以“仁义”为心。整体是一个人形。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在儒家眼中《诗经》实际上是一部君子养成的重要教材,对于儒家而言,理想人格是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怎样的人才算是一个君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十二章》。
二、初读文本,感知内容
现在,请一位同学大声朗读十二章,其余同学认真听,并标记出直接谈论君子的句子。
杨同学。 声音洪亮,诵读流畅,很棒! 同学们,将你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异口同声,看来大家都是有备而来呀!
三、精读文本,深入挖掘
(全班分成三大组,分工合作,完成ppt上对应的题目,五分钟准备。)
(要求,每组齐读原文回答,然后指出重点文言,再翻译句子,最后作答)
1.今天,文质彬彬形容举止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在《论语》中什么是“文质彬彬”?“文”和“质”的搭配,如果失调了会怎么样?第一组同学
君子就是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节、修养。(内仁外礼)
过于朴素就会显得粗野,过于追求纹饰,就会显得虚浮。《论语·里仁》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仁”与君子是一体的,离开了“仁”,君子就不成其为君子了。
2.一个内心仁慈的君子,他对自己要求是怎样的?有请第二组的同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围绕好学,说了三层含义:(安贫乐道、谨言慎行、思齐自省)这里的意思,与《论语里仁》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意义是一致的。
3.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选文中,有没有与之相照应的内容,找出来,谈谈你的见解。请第三小组。
君子懂得道义,而小人则更多关注利益。(重义轻利)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两则?
这两则告诉我们,儒家追求仁义大道,是与生命相关联的,这里看到关怀现实的儒家理想主义的一面,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利益,不是儒家知识分子内心主要考量的东西。
四、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1、基于这样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论语·子罕》篇说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这句话是打比方,但是却没有上下文,所以具体所指究竟是什么?“仁”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自由讨论作答。
两种理解,第1种做与不做,取决于是否符合道义。
第2种是,垂成和初始都是自己的决定。(执着追求)这里强调了一个人自己的责任,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论语颜渊》篇中所说的“为仁由己”的道理了,儒家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自我负责而不是推卸责任的人,严于律己。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克制自己约束自己,行动合乎礼仪,就可以称之为仁者了。当然“仁”还有其他丰富的内涵,仁者也有其他外在的表现。(克己复礼)
2、这是君子对于自己的要求,如何对待他人呢,?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自己做的解释:“不要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勿施于人)
关于这个“恕”,这里存在两个问题值得研讨:
第一,是不是为了不被记恨,就可以无原则的宽容的?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老子》第63章“抱怨以德”,说的是用柔性的手法回应别人的怨恨,但是儒家讲究原则底线,对于怨恨自己的人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正直不屈。
第二,如果是自己所喜欢的,那么是不是完全可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去施加于他人身上?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意思是我不想人家强迫我做事,我也不想强迫别人。
五、课堂小结
君子重视礼乐,这是一种外显的形式,它可以是一个君子的行为举止,也可以是一个国家的体制;第二,君子心存仁义,这是一种内在的本质,它的内涵包括自我克制,礼乐修养,以及关爱他人等等。
选文《十二章》表面上没有严谨的逻辑关联,其实整部《论语》也是如此。所以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论语的读法。课文当中有个成语叫“一以贯之”,我们要找到整部论语贯穿始终的思想内核:仁义。要明白孔子教授弟子的目的,养成君子服务国家,由这个认识一部《论语》,就不容易读偏了。愿我们都能躬身实践,成为君子。
六、课后作业:
在儒家眼中《诗经》实际上是一部君子养成的重要教材,选文最后一则,告诉我们学习诗经的意义,具体是从哪些方面说的,结合所学,思考,在当下诗经对我们修身立德有何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写篇短文,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以“君子”为眼睛,《论语》为嘴巴,依次左臂、左腿、右腿、右臂各两条君子之徳,以“仁义”为心。整体是一个人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