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循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的融入世界市场,赚取了不少的外汇收入,但是相对而言内需的发展是不足的,我国不仅是“全球工厂”,也正在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双循环是符合我国经济情况的。内循环的重点在于扩大消费,从具体的内容来看,衣、食、住、行、娱,而在这几大方向中衣食住已经基本完成内循环,传统的一些钢筋水泥等还处于过剩的状态,一些高端高质的产品则存在需求不足的局面。
【拓展资料】
“双循环”是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剧变的条件下提出来的,是对国内国际大循环新的不平衡格局的主动调整、主动谋划的大战略。当前全球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如何让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一、保障经济安全谋划增长新空间
首先,双循环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利用我们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战略回旋空间大,超大市场规模的特点,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推动实现内部自我循环,包括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城乡循环与要素循环等。其次,要形成国际大循环新格局,摆脱过度依赖传统国际大循环模式,形成更多的面向南方国家,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大循环模式。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市场加大对全球的开放,继续和世界分享中国市场机遇;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继续为世界提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形成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二、内需供给两端发力内循环
中国需要积极扩大内需,扩大有效投资,恢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供需内循环,但要转变投资领域与投资方式,避免造成新一轮的过剩。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即便像北京上海这种国内最发达的城市,也还是有很大的升级空间,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从需求侧要扩大有效需求,那么从供给侧需要做什么来促进构建内循环为主体的格局?最重要的是要稳定优化产业链。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体系,这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牢牢把握第四次产业革命机遇
在双循环中,创新中心是重要的节点,直接关系着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提升。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是新基建、新投资、新就业、新消费的经济发展机遇。第四次产业革命也会重新塑造产业链与价值链。各种类型的平台型企业通过数字赋能的方式,延伸到研发、制造、配送与销售各个环节,已经成为产业链生态的组织者、价值链的重塑者,颠覆了传统微笑曲线的价值链分工方式。
四、构建内外联通的战略大走廊
“一带一路”将成为世界新的贸易轴心和产业协作、共同发展国际大平台,也成为我们推进国际大循环的最重要战略平台。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等,继续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布局国内国际两个生产、两个市场。逐步摆脱过度依赖中国作为生产制造中心,欧美作为金融研发中心、消费中心的传统国际循环模式,转向更均衡、更多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模式。同时,要构建“一带一路”内外联通的战略大走廊,加大沿边地区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推动中国形成东西双向、海陆并进多层次多渠道的开放新格局,推动内外循环相互促进。
对于经济而言有三个最重要的端口,生产力、市场、货币。
所谓双循环,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生产力与市场的调整,实现内循环与外循环同步运行。内循环就是自产自销,生产力、市场、货币都是我们自己的。外循环则是自产外销,或者外产自销,结算货币可能是我们的,也可能是他国的。
过去十几年,我们的经济模式都是走外循环,主要是京畿翼、长三角、珠三角做制造业生产,向国际市场提供商品,以赚取美元外汇,也就是经济全球化,内陆市场并不发达。高强度的生产,低强度的消费,过去我们说自己国家是世界工厂,真的名副其实。
这个外循环模式有两个致命缺陷:
一是外部市场主要以欧美为主,对我们国家的企业而言,这些市场只能算弹性市场,并不是铁盘市场,我们没有任何决定权。他们可以随时采取贸易保护手段,限制进口我们的商品,比如加征关税、制裁企业等等。如果企业生产的商品没有了市场,企业也会随之倒闭。
二是国际通用货币不是人民币。我们辛苦搞生产赚回来的是美元外汇,美元的国际性币值却是美国人说了算,而在单一外循环的模式下,国家银行为了防止通缩,只能根据外汇收入来向市场增发货币,比如我们赚回1美元的外汇,国家银行就向市场投送8块人民币,然后用1美元外汇去进口原料和商品,与国内增发的8块人民币对冲。现在美元大幅度贬值,1美元只有原先购买力的75%,能买入对冲的商品大量减少,我们原先向自己的国内市场增发了8块的人民币,于是乎我们国内的经济就会呈现高指数通胀,这叫输入型通胀。只要我们国家的经济模式越趋向完全的外循环模式,我们赚的美元越多,美元每次贬值对我们造成的通胀影响就会越大,我们国内社会的矛盾就会越剧烈。
在全球经济危机已经近乎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在内陆打造出一个消费市场,这个市场对我们国家所有内陆与沿海企业而言,都是一个可以稳定竞争的铁盘市场,这就是内循环。
在建立内循环的过程中,应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经济带的部分企业会逐渐向内陆转移。因为老百姓有钱才能消费,有工作才能有钱。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沿海地区的朋友听了这话也不用感觉不舒服,觉得自己失去了经济的优势地位。因为在老经济带工作的大量人口本来就是背井离乡的老百姓,随着部分产业转移,一部分老百姓会转回自己的家乡,而老经济带部分城市人口的压力也会随之下降,并不会影响本地人口的就业与生活质量,又因为开发出了新的消费市场,原先依靠国际市场存活的老经济带企业群也能最大幅度缩减来自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
事实上,这才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常态。像这种很多人都拥挤到一块地区的发展模式,其实是很畸形的,它只是为了服务于经济全球化的外循环经济模式而已,而国际市场是弹性的,不是我们国家的铁盘市场,所以这也注定了单一的外循环经济模式只能是暂时的。
建立双循环的作用是很大的:
一是能够摆脱由美元贬值等因素引发的输入型通胀。当内循环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我们就可以将银行发币的规则调整为依据我们自身的经济情况,来确定增发货币的数量,从而实现主体经济与美元脱钩。那么,就算美元贬值,它对我们的影响也只是以美元为货币结算单位的那部分经济体量,在内循环作为主体经济的压舱石作用下,我们可以从容应对,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靠着高额的房地产来吸纳超发的货币,以维持其他商品物价稳定。
二是消除外部市场所带来的威胁。当内循环成为国家经济的主体时,由于生产力、市场、货币均在我们的控制之下,那么国际市场再怎么封锁,再怎么要脱钩,再怎么制裁,能直接影响的也就是外循环那部分经济体量。就算参与外循环的那部分企业受到了影响,但有国内市场作为压舱石进行缓冲,企业也不至于出现倒闭潮。
现在中、美之间的情况就是美国的消费市场需要中国生产的商品,中国的生产商品也需要美国的消费市场,而美国印美元太多了,货币信用扫地,面对美元外汇缩水的局面,中国不愿意再做冤大头,所以现在双方都看对方不顺眼,中国商品想要寻找新的消费市场,美国消费市场想要寻找新的商品生产国,在未来双方的竞争之中,谁先摆脱对对方的依赖,谁就会占据优势地位。起初美国寻找了印度,中国寻找了欧盟,结果双方都发现各自找到的对象是多么的不靠谱。于是美国搞起了制造业回归,中国提出了双循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