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种课叫心理课(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心理课, 全名叫心理健康教育课。它又有心理,又提到了教育,因此它既做不到心理咨询中不涉及主观价值引导的纯粹开放,也做不到其他课程的那种明显的对错高低的评判和引导。尴尬的地位导致了更尴尬的结果——社会上的咨询师认为心理课小儿科,而学校传统的数学语文教师们又认为心理课就是胡乱的玩一玩,让孩子放松一下……
心理老师课时少,所以自然缺乏教师对于课堂掌控以及以教师身份跟学生互动的能力,因此心理课的课堂常常设计的很有内涵,却呈现的很简单……
心理课难以用传统课程标准衡量,虽然有钟志农、吴武典、林崇德等大咖对于心理课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后提出的要求,但是心理课毕竟是一个看“氛围”、看“体验”、看“生成”的课,不会像数学语文一样可以分数量化,甚至不会像音乐美术一样,学成啥样唱个歌画个画就出来……学生学没学会这个标准没法用到心理课,没有结果衡量的心理课,难以客观评价。
即使良莠不齐,即使标准不一。但我从七年前至今,始终相信夹缝中的心理课也有它的独有价值和潜力!
那些扔纸的人,真的不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么?他们不清楚这个举动的对错么?肯定不是。这就是认知层面的认同以及更深层面的认同的区别。情感和感觉层面的认同让我觉得随地扔纸特别的别扭……
之所以心理课能够达到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体验
心理课最在意的内容是体验,虽然有价值引导,但学生是否真的有所体验才是我们更加关注的问题。相对于体验,之后结果的反而是次要去考虑的内容。
这就与思想品德课、班会等德育课的内容有了区分:德育课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肯定是预设的道理的呈现,所以精彩的课程过程中更多是故事的感悟,结尾往往是“愿望树”“理想的翅膀”“齐唱一首歌”等等环节,课程的过程中也许有活动体验,但体验是为了结果服务。而心理课在意的是学生体验到什么没有?如果体验了,即使没有感悟到什么道理,只是感受、感觉的表达也是可以被接受的,甚至如果有目的意外的声音产生,也是可以被允许的……
心理课不会像其他课程那样有结果的评价,但这恰恰给了它更多了敢于专注于体验、专注于过程的空间!
心理课难以达到这种需求,首先从人数上难以限制,四十个人一个班的情况并不少见;其次是人员的特性,很难做到同质和非同质等人员的筛选;最后还有群体目标的统一问题,每节课主题都不相同,有情绪调节,有自我认识,有学习的反思,也许只有某个主题才是某个孩子真正想要的……综上所述, 结果自然也不会像专业的小团体那样收获明显。
但是,当下社会上,多少人不会因心理问题走进咨询室或者成长小组?即使想要加入,多少人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在两次筛选之后,剩下的人少之又少。
心理课涉及的内容太广,开玩笑的说,不是要分的都能算在心理课的内容范畴:积极品质的培养,感恩教育,生涯规划……一些严格意义上讲不一定算心理辅导内容的内容同样也会出现在心理课中。但心理老师们,依旧会用心理的方式,把这些主题诠释出来。 单看学生每节课,的确没那么明显的变化,但是从几年之后的角度看,他们会收获到更多更丰富的心理体验。 这种体验,会让他们对自己内心的察觉,对心理本身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学校都能深入的开展心理课,那当他们这个时代的人长大后,他们对于心理咨询的看法,对于自己内心的觉察,会达到一种“明显的变化”吧!
心理课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的内心多一些丰富的体验,我们的确难以改变当下,但从三年或者六年角度来看,心理课会完成一个大工程。
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门课基本都会有评价。学生都需要去找到对的方法,付出足够的努力,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评价。或许因为他们自己,或许因为某些客观因素,课堂表现不好的孩子,更难以获得同伴、老师的认可。即使老师清楚,那个孩子在课余的时候,积极参加班里的活动、积极帮助同学……只是,每天, 他毕竟更多生活在课堂之中,每节课的课业要求(不是老师的要求,是课本身要完成的任务)都会摆在那里,不离不弃 。试想一下,每天面对那座难以逾越“高山”,而且每天要盯着N个四十分钟,想必任谁也难以积极起来吧……作为老师,我虽然知道要鼓励和包容,但这节课要求你得知道“1+1=2”,可你始终不知道时,老师也会为难,这种为难也会是一种压力。
“心理课,是国家规定不允许有任何形式考试的科目。”我每次说完这句话,都会赢得全班的掌声。这个不幸的规定,导致心理课常年被数学语文老师征用。但庆幸的是, 心理课不用考试,没有评价,这给了很多孩子一个“喘口气”的机会 。心理课中,只希望你能够积极参加,好坏对错高低并没有那么重要,学生可以在没有必须要达到什么要求的背景下,尽情的当一个个体,一个需要成长的个体……仅此而已。如此看来,心理课只是带学生玩玩也是有其意义的,当然,每个心理教师的追求不止于此~
心理课同样是学校的一门课程,但又不同于学校的很多课程。因此孩子们可以在心理课里,有机会再一次重新认识学校、认识老师、认识课堂……虽然可能只是每周一节,但可以给他们的改变留下一个契机:原来上学不完全是那样啊!。
传送门 心理课二
心理老师课时少,所以自然缺乏教师对于课堂掌控以及以教师身份跟学生互动的能力,因此心理课的课堂常常设计的很有内涵,却呈现的很简单……
心理课难以用传统课程标准衡量,虽然有钟志农、吴武典、林崇德等大咖对于心理课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后提出的要求,但是心理课毕竟是一个看“氛围”、看“体验”、看“生成”的课,不会像数学语文一样可以分数量化,甚至不会像音乐美术一样,学成啥样唱个歌画个画就出来……学生学没学会这个标准没法用到心理课,没有结果衡量的心理课,难以客观评价。
即使良莠不齐,即使标准不一。但我从七年前至今,始终相信夹缝中的心理课也有它的独有价值和潜力!
那些扔纸的人,真的不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么?他们不清楚这个举动的对错么?肯定不是。这就是认知层面的认同以及更深层面的认同的区别。情感和感觉层面的认同让我觉得随地扔纸特别的别扭……
之所以心理课能够达到这样的结果,原因在于——体验
心理课最在意的内容是体验,虽然有价值引导,但学生是否真的有所体验才是我们更加关注的问题。相对于体验,之后结果的反而是次要去考虑的内容。
这就与思想品德课、班会等德育课的内容有了区分:德育课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肯定是预设的道理的呈现,所以精彩的课程过程中更多是故事的感悟,结尾往往是“愿望树”“理想的翅膀”“齐唱一首歌”等等环节,课程的过程中也许有活动体验,但体验是为了结果服务。而心理课在意的是学生体验到什么没有?如果体验了,即使没有感悟到什么道理,只是感受、感觉的表达也是可以被接受的,甚至如果有目的意外的声音产生,也是可以被允许的……
心理课不会像其他课程那样有结果的评价,但这恰恰给了它更多了敢于专注于体验、专注于过程的空间!
心理课难以达到这种需求,首先从人数上难以限制,四十个人一个班的情况并不少见;其次是人员的特性,很难做到同质和非同质等人员的筛选;最后还有群体目标的统一问题,每节课主题都不相同,有情绪调节,有自我认识,有学习的反思,也许只有某个主题才是某个孩子真正想要的……综上所述, 结果自然也不会像专业的小团体那样收获明显。
但是,当下社会上,多少人不会因心理问题走进咨询室或者成长小组?即使想要加入,多少人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在两次筛选之后,剩下的人少之又少。
心理课涉及的内容太广,开玩笑的说,不是要分的都能算在心理课的内容范畴:积极品质的培养,感恩教育,生涯规划……一些严格意义上讲不一定算心理辅导内容的内容同样也会出现在心理课中。但心理老师们,依旧会用心理的方式,把这些主题诠释出来。 单看学生每节课,的确没那么明显的变化,但是从几年之后的角度看,他们会收获到更多更丰富的心理体验。 这种体验,会让他们对自己内心的察觉,对心理本身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想象一下,如果每个学校都能深入的开展心理课,那当他们这个时代的人长大后,他们对于心理咨询的看法,对于自己内心的觉察,会达到一种“明显的变化”吧!
心理课的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的内心多一些丰富的体验,我们的确难以改变当下,但从三年或者六年角度来看,心理课会完成一个大工程。
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门课基本都会有评价。学生都需要去找到对的方法,付出足够的努力,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评价。或许因为他们自己,或许因为某些客观因素,课堂表现不好的孩子,更难以获得同伴、老师的认可。即使老师清楚,那个孩子在课余的时候,积极参加班里的活动、积极帮助同学……只是,每天, 他毕竟更多生活在课堂之中,每节课的课业要求(不是老师的要求,是课本身要完成的任务)都会摆在那里,不离不弃 。试想一下,每天面对那座难以逾越“高山”,而且每天要盯着N个四十分钟,想必任谁也难以积极起来吧……作为老师,我虽然知道要鼓励和包容,但这节课要求你得知道“1+1=2”,可你始终不知道时,老师也会为难,这种为难也会是一种压力。
“心理课,是国家规定不允许有任何形式考试的科目。”我每次说完这句话,都会赢得全班的掌声。这个不幸的规定,导致心理课常年被数学语文老师征用。但庆幸的是, 心理课不用考试,没有评价,这给了很多孩子一个“喘口气”的机会 。心理课中,只希望你能够积极参加,好坏对错高低并没有那么重要,学生可以在没有必须要达到什么要求的背景下,尽情的当一个个体,一个需要成长的个体……仅此而已。如此看来,心理课只是带学生玩玩也是有其意义的,当然,每个心理教师的追求不止于此~
心理课同样是学校的一门课程,但又不同于学校的很多课程。因此孩子们可以在心理课里,有机会再一次重新认识学校、认识老师、认识课堂……虽然可能只是每周一节,但可以给他们的改变留下一个契机:原来上学不完全是那样啊!。
传送门 心理课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4-05-11 广告
在我们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的心理健康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要方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我们特别推出心理健康免费测试。这项测试简单快捷,无需复杂操作,就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初步的心理健康评估。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关注自己的心理健...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邦彦技术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