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高三的学习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
2个回答
2022-12-18
展开全部
我会在高三结束的那个暑假告诉自己,不要那么着急,贪心,什么事情都想提前获知,什么事情都想一次性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想要找到所有领域的“葵花宝典”。
我们已经习惯了干什么事情都非常着急,刚上高中就要为高考积蓄力量,恨不得高一的时候就要看一看那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于是这种惯性传递到了大学,就会有许多人像每年定制计划一样,给自己立一个迎风飘扬的Flag,可是,一个还没读过大学的人如何去想象大学呢?无非就是,我要当学生干部,我要当社团骨干,我要GPA名列前茅,我要奖学金和保研,或者我要出国上藤校这些。
但是,这些都太模糊而又缥缈了,等你摊开大一的那一本高等数学,陷入到和微分积分的纠缠的时候,你往往就会把那些缥缈而模糊的东西全抛在脑后,只想着如何能熬过这一学期的期末考试。
于是在大一上学期拿到了第一个学期的成绩单后,觉得并不是十分满意,想要在年后再大干一番,谁知道第二个学期又在无情地重复着上一个学期的事情。
于是我们都会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开始陷入到一种浑浑噩噩,无脑重复一种自己已经陷入到半舒适区怪圈的状态,为什么会说是半舒适呢?因为,一方面我们觉得重复这种生活我们很适应,大部分事情都是可以预知的,另一方面我们也都对这种状态不满意,想要变得更好,却又难以拿出真正有效的办法来走出这种怪循环。于是很快就发现,自己要面临毕业问题了,就像矮大紧的歌里唱的一样,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在不经历一次独立,完整的实践之前,我们是无法知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局限性是在哪里的,也不知道真实的自己的是什么。
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自我感觉良好,就像那份著名的问卷调查一样,百分之九十的司机都觉得自己的车技水平在中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外貌在中等以上水平。
不去把自己扔在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竞技场上考验一圈,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的能力的边界在哪里,所以我们总是做出一个又一个看起来很美的计划,然后又一次又一次通过各种拖延症,焦虑症,疲于应对综合症等各种理由完美地错过所有计划的达成。
我们在定计划前,都觉得自己能完成这些东西,都觉得要逼自己一把,然后在做的时候又默默骂自己说,谁能做的了这么多,根本就不可能。就像我们在下午的时候会觉得,晚上怎么都要把这本书看完,就算熬夜又怎么样?哪里会有那么多觉要睡!还用那句“死后自会长眠”来激励自己,然后到了半夜三点多,无限困意袭来的时候,一想到第二天还要七点多起来,就万念俱灰,尤其是在早上闹铃响的时候,恨不得掐死前一天下午做出要熬夜决定的自己。
所以,比尔盖茨的那句话才显得非常有道理,那就是“我们总是高估了未来一到两年的变化,而低估了未来十年可能发生的变化”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贪心而又焦虑”的心态造成的,我们总觉得什么事情需要一个五年的周期才能见一点效果,太慢了,而在新年伊始想要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做很多事,做很多事就等于什么都要做,然后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没做成。
我相信许多人的大学生涯都是在这样一个纠结,矛盾,一团糟的循环往复中度过的,我们看起来好像做了许多事情,事后总结却又好像什么都没做。
我在我博士毕业,回顾自己过去十年的学习生涯的时候,发现,我好像什么都没做,幸亏还有一个还算凑合的本科和博士学位能给过去十年一个交待,而这种交待又显得是那么得平庸而又乏味,那一刻给我的最震惊的想法就是,这过去十年还有两个学位来给我背书,而当我毕业了,没有学位这种安稳度过一个阶段就能获得的东西的时候,我又能如何保证自己不在回顾过去几年的时候觉得自己荒度了时光呢?
所以,如果让我重新上一次大学,我想告诫自己,不要着急,贪心,要慢慢来,要对四年后的自己想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期许,然后再去想,对应到当下,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要贪心,你能在大学四年干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
我们已经习惯了干什么事情都非常着急,刚上高中就要为高考积蓄力量,恨不得高一的时候就要看一看那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于是这种惯性传递到了大学,就会有许多人像每年定制计划一样,给自己立一个迎风飘扬的Flag,可是,一个还没读过大学的人如何去想象大学呢?无非就是,我要当学生干部,我要当社团骨干,我要GPA名列前茅,我要奖学金和保研,或者我要出国上藤校这些。
但是,这些都太模糊而又缥缈了,等你摊开大一的那一本高等数学,陷入到和微分积分的纠缠的时候,你往往就会把那些缥缈而模糊的东西全抛在脑后,只想着如何能熬过这一学期的期末考试。
于是在大一上学期拿到了第一个学期的成绩单后,觉得并不是十分满意,想要在年后再大干一番,谁知道第二个学期又在无情地重复着上一个学期的事情。
于是我们都会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开始陷入到一种浑浑噩噩,无脑重复一种自己已经陷入到半舒适区怪圈的状态,为什么会说是半舒适呢?因为,一方面我们觉得重复这种生活我们很适应,大部分事情都是可以预知的,另一方面我们也都对这种状态不满意,想要变得更好,却又难以拿出真正有效的办法来走出这种怪循环。于是很快就发现,自己要面临毕业问题了,就像矮大紧的歌里唱的一样,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在不经历一次独立,完整的实践之前,我们是无法知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局限性是在哪里的,也不知道真实的自己的是什么。
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自我感觉良好,就像那份著名的问卷调查一样,百分之九十的司机都觉得自己的车技水平在中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觉得自己的外貌在中等以上水平。
不去把自己扔在一个真实而又残酷的竞技场上考验一圈,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的能力的边界在哪里,所以我们总是做出一个又一个看起来很美的计划,然后又一次又一次通过各种拖延症,焦虑症,疲于应对综合症等各种理由完美地错过所有计划的达成。
我们在定计划前,都觉得自己能完成这些东西,都觉得要逼自己一把,然后在做的时候又默默骂自己说,谁能做的了这么多,根本就不可能。就像我们在下午的时候会觉得,晚上怎么都要把这本书看完,就算熬夜又怎么样?哪里会有那么多觉要睡!还用那句“死后自会长眠”来激励自己,然后到了半夜三点多,无限困意袭来的时候,一想到第二天还要七点多起来,就万念俱灰,尤其是在早上闹铃响的时候,恨不得掐死前一天下午做出要熬夜决定的自己。
所以,比尔盖茨的那句话才显得非常有道理,那就是“我们总是高估了未来一到两年的变化,而低估了未来十年可能发生的变化”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贪心而又焦虑”的心态造成的,我们总觉得什么事情需要一个五年的周期才能见一点效果,太慢了,而在新年伊始想要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做很多事,做很多事就等于什么都要做,然后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没做成。
我相信许多人的大学生涯都是在这样一个纠结,矛盾,一团糟的循环往复中度过的,我们看起来好像做了许多事情,事后总结却又好像什么都没做。
我在我博士毕业,回顾自己过去十年的学习生涯的时候,发现,我好像什么都没做,幸亏还有一个还算凑合的本科和博士学位能给过去十年一个交待,而这种交待又显得是那么得平庸而又乏味,那一刻给我的最震惊的想法就是,这过去十年还有两个学位来给我背书,而当我毕业了,没有学位这种安稳度过一个阶段就能获得的东西的时候,我又能如何保证自己不在回顾过去几年的时候觉得自己荒度了时光呢?
所以,如果让我重新上一次大学,我想告诫自己,不要着急,贪心,要慢慢来,要对四年后的自己想要达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期许,然后再去想,对应到当下,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要贪心,你能在大学四年干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