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其的用法
1. 古代汉语中“以”字的虚词用法
一、作介词."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可译为"用"、"拿"、"根据"等.例如: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活扳》) 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捕蛇者说)) 例①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例②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的遭遇),可译为"根据".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作"因为"、"由于"解释.例如: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例①"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毕棚蔽","以"译为"由于".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己","以"可译作"因为".3 .引进动作和燃、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例①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②"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二、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例如,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三、作副词,同"己".例如: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通"已",意即"已经"."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四、助词.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例如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出师表〉) 可译为:接受遗嘱以来.早早晚晚忧愁叹息 转自百度。
2.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手州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于】yú“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中的“于”字读音是“wū”。
(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5.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7.超过,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
8.给。陈涉少时,尝于人佣耕《陈涉世家》
9.按照,根据。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史记·淮阴侯列传》
3. 虚词“于”的用法
文言虚词“于”的用法规类1.对,对于.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谄渖硪玻虺苁ρ伞”燮溆谌艘玻嗽唬骸澳苡惺牵且嘧阋印!2.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3.与,跟,同.例:①幻者而同于真邪?真者而同于幻邪?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④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4.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5.从,自.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6.在.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7.比.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③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8.被.例:①君幸于赵王.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9.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10.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11.给.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12.复合结构的用法(1)“于是”: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⑶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⑷在这种情况下.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⑸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⑹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2)“于路”:沿路.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3)“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