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月亮的诗句
苏轼写月亮的诗句如下:
千百年来,人们祭月拜月、吟月诵月,中秋词、颂月诗不计其数,能流传后世的却寥若晨星。苏轼是继李白之后,热爱吟咏月亮的天才诗人。《苏轼全诗》收录苏轼诗作2700多首,其中咏月诗多达300多首。
苏轼笔下的月亮千姿百态,意象纷呈:明月、皎月、新月、山月、清月、寒月、缺月、暗月、江月、海月、森月、霜月、斜月、素月......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心境。苏轼的月亮,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构成。
在苏轼的诗歌作品中,月意象寄托着游子们的乡愁,传达着恋人们的相思,表现江山之秀美,抒发思古之幽情,激发和启迪着我们考量人生、返朴归真。苏轼诗歌月意象对后世作家的诗词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月意象寄托着游子们的乡愁
聚散离合是生活中亲人、朋友间的常事,不管是分隔在天涯一方,还是海角一隅,都可以对着一轮明月,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离别之苦。
在月明星稀之夜,诗人苏轼望着空中如银似水的月亮,不觉就想起远在异乡的亲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不少描写离合悲欢的诗句。
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今属浙江)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知瀛洲(治今河北河间)途经杭州的老友钱勰(穆父)。当时苏轼也将要离开杭州。作了一首《临江仙·送钱穆父》词赠行。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元祐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元祐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可谓“天涯踏尽红尘”。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词人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似秋天的竹竿。所以这首月夜送别友人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
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词人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一句,描绘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渲染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抑郁无欢的心情。但“樽前不用翠眉颦”一句,由哀愁转为旷达、豪迈,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
这一句,其用意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歧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这二者似乎有矛盾,实则可以统一强抑悲怀、勉为达观这一点上,这符合苏轼宦途多故之后锻炼出来的思想性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二句,是说何必为暂时离别伤情,其实人生如寄,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家中的亲人牵挂着游子,远方的游子牵挂着亲人,他们时常会对着明月发问,我的亲人平安吗,我的朋友康健吗,我祝愿他们永远都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