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是为了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古籍命书中有句话:“官为荣身之本,财为养命之源”。
古往今来,芸芸众生,许多人都把升官发财,视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把官禄高低、财富多寡,看作人生成功的重要标志。
人有目标,总是好事,有了目标,奋斗就有了方向,拼搏就有了勇气。
人生苦短,需要始终洋溢着一股奋斗热情,人才会具有自我激励的拼搏动力。
一个人若是没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去孜孜追求,没有经历过卧薪尝胆、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便是对生命的巨大浪费,对美好青春的极大辜负。
升官、发财,归根结底,是人追逐梦想,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一种方式,是人改善生活质量,改变自身乃至家族命运的一种途径。
古代的科举考试,当代的应试教育,都在倡导“学而优则仕”,“仕”就是仕途,就是做官。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
读书后考取功名,无疑成为普通人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的首要出路。
无怪乎一句诗写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意思是,就是学子们耗尽年华,求取功名,而太宗皇帝则可以轻松彀得天下英雄,为其效力。
读书的功利化,迷失了很多人读书的动力和目标。
顾炎武说:“凡今之所以为学者,为利而已,科举是也。”
乾隆皇帝说:“科名声利之习,深入人心,积习难返,士之所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尝有志于圣贤之道。”
1916年底,49岁的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眼见当时北大昏聩、腐败、追名逐利、不学无术的混乱学风、校风,写下《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
文中说,当时的学生习惯,对学问没什么兴趣,只要年限满后,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对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不见得欢迎。对政府部门派来兼课的官员,则攀龙附凤,欢迎得很,只是希望毕业后可以有个靠山,将来得到提携。
蔡元培对此现象痛心疾首,到校第一次演讲时就说:“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要求教授“当有学问研究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并着手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读书、求学、入仕的目的是什么?《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说:“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学而优则仕”应当具备的初心。
当读书人的初心发生扭曲,感觉付出和回报不等价的时候,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就会悄然抬头,论文造假、校园欺凌、教师失德、学生失品等混乱现象就会此起彼伏,校园就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温床”,这类人步入官场,就会成为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的奸佞之徒。
在功名利禄诱惑引导下,这些顶着“高知”光环混迹官场的人,除了求官、升官之外,什么都漠不关心,听不到人民的呼声,听不懂人民的诉求,听不得人民的意见,独断专行、颐指气使,遗弃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924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军校大门贴了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体现了革命者参加革命的初心和使命,以及为国家民族谋福的崇高理想志向。
古人云,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
无论求官,还是求财,都要有颗善良、正直、伟大、淳朴的初心,这样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踏足官场、商场后,依然保持质朴、平实的心态,在各种诱惑面前,不褪色、不变质、不堕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民族、服务 社会 、服务人民。
当官的初心,是为民众发声,官位越高,权力越大,为民发声的渠道越多;发财的初心,是为民众服务,财富越多,信誉越好,回报、造福 社会 的手段越多。
人生天地间,行行都有道,所谓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官有官道,商有商道。
升官、发财的愿望,是一个人朴实的诉求,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但前提是,在追逐升官发财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坚定地做一个“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有底线”的人。
个人的奋斗历程,绝不能以损害正义、天道、公理为手段,否则,初心不正,违背初心,官做得再大,钱赚得再多,不仅不能荣身、养命,严重者,还会失道寡助,众叛亲离。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古往今来,芸芸众生,许多人都把升官发财,视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把官禄高低、财富多寡,看作人生成功的重要标志。
人有目标,总是好事,有了目标,奋斗就有了方向,拼搏就有了勇气。
人生苦短,需要始终洋溢着一股奋斗热情,人才会具有自我激励的拼搏动力。
一个人若是没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去孜孜追求,没有经历过卧薪尝胆、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便是对生命的巨大浪费,对美好青春的极大辜负。
升官、发财,归根结底,是人追逐梦想,实现人生理想、抱负的一种方式,是人改善生活质量,改变自身乃至家族命运的一种途径。
古代的科举考试,当代的应试教育,都在倡导“学而优则仕”,“仕”就是仕途,就是做官。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看到新科进士们从端门鱼贯而出时,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
读书后考取功名,无疑成为普通人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的首要出路。
无怪乎一句诗写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意思是,就是学子们耗尽年华,求取功名,而太宗皇帝则可以轻松彀得天下英雄,为其效力。
读书的功利化,迷失了很多人读书的动力和目标。
顾炎武说:“凡今之所以为学者,为利而已,科举是也。”
乾隆皇帝说:“科名声利之习,深入人心,积习难返,士之所为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尝有志于圣贤之道。”
1916年底,49岁的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眼见当时北大昏聩、腐败、追名逐利、不学无术的混乱学风、校风,写下《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
文中说,当时的学生习惯,对学问没什么兴趣,只要年限满后,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对专门研究学术的教员,不见得欢迎。对政府部门派来兼课的官员,则攀龙附凤,欢迎得很,只是希望毕业后可以有个靠山,将来得到提携。
蔡元培对此现象痛心疾首,到校第一次演讲时就说:“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要求教授“当有学问研究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并着手对北大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
读书、求学、入仕的目的是什么?《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朱熹说:“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学而优则仕”应当具备的初心。
当读书人的初心发生扭曲,感觉付出和回报不等价的时候,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就会悄然抬头,论文造假、校园欺凌、教师失德、学生失品等混乱现象就会此起彼伏,校园就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温床”,这类人步入官场,就会成为欺压百姓、作威作福的奸佞之徒。
在功名利禄诱惑引导下,这些顶着“高知”光环混迹官场的人,除了求官、升官之外,什么都漠不关心,听不到人民的呼声,听不懂人民的诉求,听不得人民的意见,独断专行、颐指气使,遗弃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924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军校大门贴了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体现了革命者参加革命的初心和使命,以及为国家民族谋福的崇高理想志向。
古人云,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
无论求官,还是求财,都要有颗善良、正直、伟大、淳朴的初心,这样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踏足官场、商场后,依然保持质朴、平实的心态,在各种诱惑面前,不褪色、不变质、不堕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民族、服务 社会 、服务人民。
当官的初心,是为民众发声,官位越高,权力越大,为民发声的渠道越多;发财的初心,是为民众服务,财富越多,信誉越好,回报、造福 社会 的手段越多。
人生天地间,行行都有道,所谓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官有官道,商有商道。
升官、发财的愿望,是一个人朴实的诉求,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但前提是,在追逐升官发财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坚定地做一个“有信仰、有担当、有情怀、有底线”的人。
个人的奋斗历程,绝不能以损害正义、天道、公理为手段,否则,初心不正,违背初心,官做得再大,钱赚得再多,不仅不能荣身、养命,严重者,还会失道寡助,众叛亲离。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