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瓮城在古城池中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有着怎样的功能?
《礼记》里将都城的大门称之为“国境”,而攻破国境则被视为亡国灾劫,为了能守护国境,古代人还在大门以外修建了瓮城。
瓮城,也叫月城、曲池,它是中国古代在封地中依赖于大门、与古城墙连为论的附属建筑,偏打开门、形若瓮状。瓮城大多为半圆型,少部分呈正方形或长方形。
瓮城的诞生十分早,对于到底来源于什么时候,都还没准确的结论。但是就现阶段的考古发现看来,迄今能确定最早瓮城原型,是至今约4000年的陕西神木石峁遗迹,大概能够上溯到马山末期到商朝初期。《诗·郑风·出其东门》有载:“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这儿的“闉”便是瓮城的一种初期型制。
瓮城最重要的作用便是屏卫大门,充分发挥双保功效。瓮城设计方案的初心,便是在封地安全防护工程建筑以外,再加增一道防护系统。如此一来,敌军攻城略地时间和难度系数也大大增加,驻防部队也就有了足够的时长,来结集部队调兵遣将并加强防卫。敌军在攻进瓮城大门时,因其内部结构空间狭小和大门型制限制,可以有效的降低敌军的战士和器材总数,使之战斗能力短时间遭受消弱,而这时在瓮城里已经结集排序好一点的驻防部队,还能够给敌军一迎头痛击。
再者就是攻防灵便。瓮城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选择驻防部队固守封地的被动技能防御力发展战略。在单一封地的防御力形状下,驻防部队通常只有坚持不懈固守,而有了瓮城的保护后,驻防部队还可以在在瓮城中调兵遣将,积极冲击性进到瓮城的敌军。可战可退回,十分灵便。
第三便是四面夹攻。瓮城建筑物的四周全部都是砖墙,墙壁布局有弓弩手。待敌军攻进瓮城后,城墙里的弓弩手,便能利用趾高气扬和八方包围着位置优点对敌军用箭,相互配合瓮城中军队,解决敌军,打造“瓮中捉鳖”的局势。瓮城建筑的防御系统是中国军事历史里的又一壮举,严重影响在我国几千年的国防防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