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分析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分三个角度回答:①教育教学角度;②研究角度;③新闻角度。希望对你有用。
**①教育教学角度:
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 5 亿多吨。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②研究角度: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繁荣富强,都与资源环境条件息息相关。资源的安全是国家的安全,资源的危机是民族的危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是各国分别占有和世界共有的。世界海洋中有2.5亿平方千米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其中有丰富的共有海洋资源。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战略资源的日益短缺,沿海各国不断加大向海洋索取资源的力度和强度,重视对海洋“蓝色国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联合国秘书长报告的资料,目前世界国民经济总量为23万亿美元,其中海洋经济约1万亿美元,占4%以上。全球陆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价值12万亿美元,海洋提供的生态价值21万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国家,国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东南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岸线漫长,港湾众多,海域辽阔。广袤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报告在总体战略部署中专门提出了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实施海洋开发”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海洋开发列入其中,即意味着开发海洋已经列入党的议事日程,列入了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海洋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是启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最好时机。
为使我国最终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必须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战略。海洋资源既有各国的国土资源、又有世界共有资源,海洋资源战略研究涉及的区域应包括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我国主权和管辖海域(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也包括2.5亿平方千米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我们应该以资源为主体、以资源与经济的关系为中心,对与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相关的人口、环境、科技、管理问题,进行整体思考,做出准确的发展定位和战略选择,使海洋成为战略性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金属资源基地,成为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物流通道和生存发展空间。
一、我国的海洋资源态势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开发海洋已经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发现、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是:
1、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
我国大陆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海洋渔场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13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港湾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资源。我国的内水和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因划界工作尚未完成,确切面积还难于确定,估计为200万平方千米左右。这些管辖海域是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础。我国还可以方便的进入世界大洋,开发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海洋资源。
2、拥有具战略价值的优势海洋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大陆岸线长18000多千米,加上岛屿岸线14000千米,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水域面积200~30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这些都是世界性优势资源。
我国沿海深水岸线400多千米,宜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处,其中深水港址62处。我国海域2万多种海洋生物,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滩涂面积217.1万公顷,3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有20亿亩,充分利用其生物生产力,相当于10亿亩农田。滨海景点1500多处,适合发展海洋旅游娱乐的海滩、水域众多。这些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 5 亿多吨。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3、开发海洋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
我国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和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4133.5亿元,20多年间翻了6番多,是上个世纪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翻的3倍多,海洋开发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事海洋开发的劳动力400多万人,兼业人员超过1000万;造船完工量达224.51万综合吨;海洋运输船舶10378艘,3076.21万净载重吨;机动生产渔船279729艘,其中远洋渔船1719艘;海洋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海洋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4、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
(1)海洋资源平均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管辖海域面积、海陆面积比值、海岸线系数,这三个指标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海洋资源总量、发展海洋经济和进入海洋的方便程度等方面。它们是衡量海洋资源优势的重要指标。我国人均占有海域面积位居世界第122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域面积与陆地国土面积的比值为0.31:1,排在第108位;我国虽拥有长18000多千米的大陆岸线和14000多千米岛屿岸线,但海岸线与陆地面积之比的系数仅为0.0018,排在第94位。
(2)重要海洋资源优势不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内外学者研究,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在没有开发大洋中层鱼类资源的情况下,每年约为2~3亿吨,中国在近海和外海的可捕量,每年约350万吨,海洋渔业可捕量仅占世界海洋渔业总可捕量的1.16~1.75%;中国海区的生物生产力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近海鱼类生产力平均为3.18t/km2·年,而南太平洋沿海为18.2t/km2·年,西非近海为8.3t/km2·年;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共约20万种,中国海20278种;世界海洋中年产量在10~100万吨之间的品种有60~62种,中国近海历史上年产量超过1万吨的有40种左右,没有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大宗品种。
在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沉积盆地中,中国近海不占优势。世界上海洋油气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西海岸等几个地区,这些地区的油气总储量占世界海上探明储量的80%。在未探明的油气区中,主要集中在北极地区,南极、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周围海域,中国近海的找油前景不如上述地区。据预测,中国近海的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3~12%。
(3)开发不足和过度开发并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既有开发不足和巨大潜力,又有过度利用和资源衰退问题。统计数据表明,近海油气探明储量仅占资源量的1%,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滨海旅游资源利用率不足1/3,且开发深度不够。可养殖滩涂利用率不足60%。宜盐土地和滩涂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内浅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直接利用规模较小。滨海砂矿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沿海地区一些深水港址未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利用不足,海滨砂矿利用率不高,海水和海洋能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更低。大洋矿产尚未开发。但在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大多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部分水域一些种类几乎绝迹。
(4)与海洋资源相关的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开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海洋自然和生态破坏情况在各海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的海洋污染排放和海洋的纳污能力、自净能力已经超出平衡临界值。1999年,沿海地区工业废水直接入海量为81416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13%;每年通过不同途径进入近海海域的各类污染物质约1500万吨。因此,沿岸海域环境质量普遍下降,突发性污损事件频发。养殖水域水质退化,近海渔业资源衰退,部分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近海劣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超过20万平方千米;不合理的围海、砍伐、挖礁、挖砂,致使80%的珊瑚礁遭到破坏,80%的红树林被砍伐,70%的沙质海岸受到侵蚀。同时部分海岸、海滩侵蚀后退,海水渗透倒灌,环境灾害不断,甚至危及人民生活和生产。
(5)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争端尖锐复杂。海洋权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权益争端的实质就是海洋资源争夺,是经济利益的争夺。目前我国面临的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争端尖锐复杂。在黄海区,存在着我国与朝鲜和韩国的渔业利益争端,中国的传统捕鱼权受到威胁;东海是中、日、韩三国渔民共同作业的渔场,渔业矛盾很多,要依靠渔业协定来协调渔业利益关系。除此之外,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也存在着争议,主要有日韩84000多平方千米共同开发区内的油气资源争议、东海中部油气资源争议、钓北坳陷油气资源富集区争议等,如果钓鱼岛归日本,我国将损失海域面积6~7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16~18万吨。南海的渔业利益和油气资源利益争端更加尖锐。南海的断续国界线内海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区,其中一部分区域处在周边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内,从而出现渔业利益冲突。南海南部我国断续国界线以内的油气资源争议区约27万平方千米,涉及资源量约78亿吨(主要在万安、曾母、文莱—沙巴盆地)。周边国家在我国断续国界线附近每年开采的石油达5000多吨。
在认真理解海洋资源基本态势的基础上,对海洋资源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选择。
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
海洋资源既有赋存于国家管辖海域的国土资源,又有分布于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共有海洋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海洋资源、资源配置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资源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海洋共有资源开发保护成为全球共同性任务的新形势下,要形成新的海洋资源战略。树立大海洋思想,珍惜我国的海洋国土资源,放眼关注世界海洋资源;确立大力开发、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战略,以及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积极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等战略选择,实现使海洋成为战略性资源基地、海洋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
管辖海域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象陆地国土一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我国的海洋资源既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又有急需加强保护的双重任务,应该实行合理开发战略,使国家管辖海域成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地。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国家管辖海域的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砂矿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富钴结壳资源、热液硫化物矿产等,有巨大的潜力。要加大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提高国家的资源保证程度。力争在海上发现新的大型油气田,使海洋油气产量在全国油气总产量中的比重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列入国家计划,重点进行南海北部陆坡区相关海洋环境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商业性勘查做好资源、环境和技术准备。要加强有争议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并积极贯彻“搁置争议、共同原则”,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力争海洋权益主张重叠区域的资源份额。
重视保护已经严重衰退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捕捞业要采取捕捞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政策,减少捕捞量,争取逐步恢复主要经济鱼类、重要渔场的渔业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浅海的可养殖海域,减少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保护养殖海域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优化养殖模式,采取大型海湾和近海的海洋农牧化、重要经济种类的人工增殖放流、近海渔场综合整治等措施,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珍惜爱护每一处可用于海洋旅游娱乐业发展的海滩、海水浴场、海水运动场、珊瑚礁区、沿海红树林等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要重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退化,保证海洋的永续利用。
2、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世界许多沿海国家的海洋资源可以与外国合作开发。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海洋资源特点,从战略角度考虑,既要充分挖掘本国海洋资源的潜力,也要走出去,采取各种形式,多元化利用国外资源:(1)要进一步合作开发利用外国渔业资源。我国已跨入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的行列,远洋渔业的作业区域遍布西非、东非、南亚、中东、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美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海,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共同开发其管辖海域的渔业资源,尤其应加强与阿拉斯加、非洲沿岸和拉美地区国家合作,采取独资、合资形式开发这些国家近海资源。(2)我国与日本、韩国、越南的渔业协定生效后,有大批渔船要退出传统作业渔场,大量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严重形势。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延长现有渔业协定中的安排,也可考虑争取建立共同渔业开发区等措施,维护我国渔船在传统渔场的捕捞利益,减少渔业协定生效造成的损失,为渔民转产转业争取时间。(3)利用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争取与海上邻国、海洋油气资源条件较好的非洲和拉美国家合作,勘探开发其海洋油气资源,优化我国油气资源配置。
3、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
国际海底区域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是地球上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海生物基因等资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我国于1991年3月获准在联合国登记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获得了7.5万平方千米矿区。今后要在进一步加强多金属结核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关注其他深海矿产资源,尽快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料,提出探矿区,并选择较好矿区,适时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请。
应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公海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条约的制定,积极加入国际性和区域性渔业组织,为我国企业利用公海渔业资源创造良好的大环境。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开辟新的作业海域和新的捕捞品种,要把金枪鱼资源丰富的西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作为新的作业区。
4、发展高科技,促进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资源开发需要海洋科技支撑,应本着促进资源开发、提高经济贡献率的根本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工作相结合的战略部署。发展海洋资源勘查技术,不断发现新的可开发资源;发展低成本高效益海洋资源利用技术,开发利用密度低、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开发利用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医药产品、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等,提高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废弃物再利用;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局部海域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及局部生态变化过程的监测、预报、控制和管理技术,海域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和污染损害的防治技术等,为修复近海的生态环境作好技术储备;发展海洋监测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重视海洋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逐步实现对我国近海海域的全自动动态监测。
5、建立海洋生态经济模式
海洋已经出现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重要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海洋产业衰退,沿海地区发展受到影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由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活动、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共同决定的。海洋资源开发要走资源持续利用、产业持续发展、生态优质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增加新的可开发资源,但开发规模和速度不应超过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实施资源和环境综合管理,把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形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实施海洋资源开发战略的对策措施
1、加强管辖海域的战略性、区域性调查评价
(1)重点海区的基础调查与评价。采取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查清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发现一批新的可开发资源。重点是一海(渤海)、一湾(北部湾)、一峡(台湾海峡)、三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岸带国土资源环境最大承载力研究,环渤海及东南沿海的海洋地质—生态环境评价。
(2)管辖的海域的综合地质调查。实现我国领海和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有重点地开展典型海域1:25万综合地质调查;逐步建立具有中国海域特点、能为我国海洋规划、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有效服务,与全球变化研究和国际减灾基础研究接轨的海洋地质科学体系。
(3)我国海域矿产资源的潜力调查。大力开展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工作,提出新的油气远景区和新的含油气层位,对资源远景作出评价,对南沙海域、南海北部陆坡区和黄海等海域石油天然气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资源远景作出战略预测和评价。
(4)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勘查。开展深海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富钴结壳和天然气水合物为勘探重点,面向多种资源,圈定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的可采地段, 富钴结壳资源较好的矿区。同时,对热液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和其他潜在的非传统资源进行综合调查评价研究,为商业性勘探开采做好资源和技术准备。
(5)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取样。优选南海北部等陆坡区作为试验勘查区,分阶段开展调查工作,初步查清天然气水合物特征和赋存条件。安排一定航次调查取样和钻探,圈定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查明资源量和探明一定的地质储量。
2、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保护
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的各项海洋事务,为发展海洋科学、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完善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做出贡献。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国际合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为我国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和条件。
3、制定鼓励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优惠政策
为鼓励和引导“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应建立部委间协调机制,统一规划管理,简化审批。建立联系渠道,为“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提供联络和服务。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在重点海区和重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以减少风险,鼓励和引导利用国外海洋资源的积极性。对于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项目,在出口信贷计划中予以扶持,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放宽信贷条件。对在国外开发海洋资源所取得的份额产品,在进口配额、进口许可方面给予特殊安排,并实行优惠的关税政策。开展世界范围内的海洋资源可供性研究,建立“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服务和支持系统,为实施全球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4、制定和完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规划
海洋资源勘探开发需要有宏观规划指导,建立资源规划体系。要制定必要的专项资源规划,如渔业资源规划、海洋油气资源规划等,以及地方的区域性规划,形成国家、省、市(县)规划体系。要理顺不同种类海洋资源规划之间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
5、建立和健全海洋资源管理体系
海洋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以海域使用管理为基础,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体制建设,包括建设相对集中的海洋管理机构,建立一支装备精良的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立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第二要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行政措施的制定,包括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海洋政策,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规划等。第三要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执法力度,保证依法有序开发保护海洋资源。
6、开展和加强海洋生态建设
海洋资源开发要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淘汰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开发活动,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发展生态型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建立沿海生态城市、生态示范区,把海洋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海洋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建立海洋环境监测、观测系统与评价体系,加强总量控制、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减缓和遏制近岸重点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启动渤海湾、辽东湾、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大亚湾和珠江口海域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工程。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与海洋保护区管理,切实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建立一批海洋资源和生态保护示范工程。
结 语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是人类共同的继承遗产。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的依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人类详细调查勘探过的海域不超过海洋总面积的10%,许多已经发现的海洋资源还难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问题是长远战略问题,需要国家统筹规划。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要用战略眼光筹划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安排一些世纪性工程,摸清我国管辖海域的资源家底,制定出合理开发规划,走出国门积极利用世界海洋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和保证,为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③新闻角度:
海洋开发意义深远关乎中国未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日前在青岛说,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将成为全球发展的新热点和全球竞争的新舞台。努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战略之举,决不能掉以轻心。
鲁志强在此间举行的2001年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上说,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人类社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人口急剧增长,陆地资源日渐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人们在重新确定自己新的行为方式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了争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寻找新的资源替代源泉,于是再次把目光和期望转向海洋。
鲁志强认为,海洋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无论是对于全人类,还是对一个具体国家都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和国土的压力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开发“蓝色国土”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更为深远。
他举例说,海水淡化问题的的前景,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发展态势和经济决策。有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至16亿,水资源短缺可能成为比能源短缺更严重的危机。开发海水利用技术,包括海水淡化技术和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技术,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鲁志强说,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比较而言,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相对于世界水平,而且相对于本国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空间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还是落后的。有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而我国还只有 30%多。我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我国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新华社)
**①教育教学角度:
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 5 亿多吨。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②研究角度: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国家的繁荣富强,都与资源环境条件息息相关。资源的安全是国家的安全,资源的危机是民族的危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是各国分别占有和世界共有的。世界海洋中有2.5亿平方千米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其中有丰富的共有海洋资源。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战略资源的日益短缺,沿海各国不断加大向海洋索取资源的力度和强度,重视对海洋“蓝色国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已经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联合国秘书长报告的资料,目前世界国民经济总量为23万亿美元,其中海洋经济约1万亿美元,占4%以上。全球陆地为人类提供的生态价值12万亿美元,海洋提供的生态价值21万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国家,国土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东南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岸线漫长,港湾众多,海域辽阔。广袤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报告在总体战略部署中专门提出了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实施海洋开发”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海洋开发列入其中,即意味着开发海洋已经列入党的议事日程,列入了国家的发展战略。这是海洋事业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是启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最好时机。
为使我国最终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必须有一个贯彻始终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战略。海洋资源既有各国的国土资源、又有世界共有资源,海洋资源战略研究涉及的区域应包括近300万平方千米的我国主权和管辖海域(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也包括2.5亿平方千米国际海底区域和公海。我们应该以资源为主体、以资源与经济的关系为中心,对与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相关的人口、环境、科技、管理问题,进行整体思考,做出准确的发展定位和战略选择,使海洋成为战略性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金属资源基地,成为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物流通道和生存发展空间。
一、我国的海洋资源态势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开发海洋已经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发现、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是:
1、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
我国大陆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海洋渔场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13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港湾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资源。我国的内水和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因划界工作尚未完成,确切面积还难于确定,估计为200万平方千米左右。这些管辖海域是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础。我国还可以方便的进入世界大洋,开发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海洋资源。
2、拥有具战略价值的优势海洋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大陆岸线长18000多千米,加上岛屿岸线14000千米,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水域面积200~30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这些都是世界性优势资源。
我国沿海深水岸线400多千米,宜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处,其中深水港址62处。我国海域2万多种海洋生物,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滩涂面积217.1万公顷,3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有20亿亩,充分利用其生物生产力,相当于10亿亩农田。滨海景点1500多处,适合发展海洋旅游娱乐的海滩、水域众多。这些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 5 亿多吨。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3、开发海洋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
我国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和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4133.5亿元,20多年间翻了6番多,是上个世纪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翻的3倍多,海洋开发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事海洋开发的劳动力400多万人,兼业人员超过1000万;造船完工量达224.51万综合吨;海洋运输船舶10378艘,3076.21万净载重吨;机动生产渔船279729艘,其中远洋渔船1719艘;海洋科技水平越来越高,海洋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4、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
(1)海洋资源平均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管辖海域面积、海陆面积比值、海岸线系数,这三个指标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海洋资源总量、发展海洋经济和进入海洋的方便程度等方面。它们是衡量海洋资源优势的重要指标。我国人均占有海域面积位居世界第122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域面积与陆地国土面积的比值为0.31:1,排在第108位;我国虽拥有长18000多千米的大陆岸线和14000多千米岛屿岸线,但海岸线与陆地面积之比的系数仅为0.0018,排在第94位。
(2)重要海洋资源优势不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内外学者研究,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在没有开发大洋中层鱼类资源的情况下,每年约为2~3亿吨,中国在近海和外海的可捕量,每年约350万吨,海洋渔业可捕量仅占世界海洋渔业总可捕量的1.16~1.75%;中国海区的生物生产力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近海鱼类生产力平均为3.18t/km2·年,而南太平洋沿海为18.2t/km2·年,西非近海为8.3t/km2·年;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共约20万种,中国海20278种;世界海洋中年产量在10~100万吨之间的品种有60~62种,中国近海历史上年产量超过1万吨的有40种左右,没有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大宗品种。
在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沉积盆地中,中国近海不占优势。世界上海洋油气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西海岸等几个地区,这些地区的油气总储量占世界海上探明储量的80%。在未探明的油气区中,主要集中在北极地区,南极、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周围海域,中国近海的找油前景不如上述地区。据预测,中国近海的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3~12%。
(3)开发不足和过度开发并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既有开发不足和巨大潜力,又有过度利用和资源衰退问题。统计数据表明,近海油气探明储量仅占资源量的1%,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滨海旅游资源利用率不足1/3,且开发深度不够。可养殖滩涂利用率不足60%。宜盐土地和滩涂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内浅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直接利用规模较小。滨海砂矿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沿海地区一些深水港址未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利用不足,海滨砂矿利用率不高,海水和海洋能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更低。大洋矿产尚未开发。但在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大多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部分水域一些种类几乎绝迹。
(4)与海洋资源相关的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开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海洋自然和生态破坏情况在各海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的海洋污染排放和海洋的纳污能力、自净能力已经超出平衡临界值。1999年,沿海地区工业废水直接入海量为81416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13%;每年通过不同途径进入近海海域的各类污染物质约1500万吨。因此,沿岸海域环境质量普遍下降,突发性污损事件频发。养殖水域水质退化,近海渔业资源衰退,部分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近海劣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超过20万平方千米;不合理的围海、砍伐、挖礁、挖砂,致使80%的珊瑚礁遭到破坏,80%的红树林被砍伐,70%的沙质海岸受到侵蚀。同时部分海岸、海滩侵蚀后退,海水渗透倒灌,环境灾害不断,甚至危及人民生活和生产。
(5)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争端尖锐复杂。海洋权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权益争端的实质就是海洋资源争夺,是经济利益的争夺。目前我国面临的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争端尖锐复杂。在黄海区,存在着我国与朝鲜和韩国的渔业利益争端,中国的传统捕鱼权受到威胁;东海是中、日、韩三国渔民共同作业的渔场,渔业矛盾很多,要依靠渔业协定来协调渔业利益关系。除此之外,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也存在着争议,主要有日韩84000多平方千米共同开发区内的油气资源争议、东海中部油气资源争议、钓北坳陷油气资源富集区争议等,如果钓鱼岛归日本,我国将损失海域面积6~7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16~18万吨。南海的渔业利益和油气资源利益争端更加尖锐。南海的断续国界线内海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区,其中一部分区域处在周边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内,从而出现渔业利益冲突。南海南部我国断续国界线以内的油气资源争议区约27万平方千米,涉及资源量约78亿吨(主要在万安、曾母、文莱—沙巴盆地)。周边国家在我国断续国界线附近每年开采的石油达5000多吨。
在认真理解海洋资源基本态势的基础上,对海洋资源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选择。
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
海洋资源既有赋存于国家管辖海域的国土资源,又有分布于公海和国际海底的共有海洋资源。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海洋资源、资源配置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资源在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海洋共有资源开发保护成为全球共同性任务的新形势下,要形成新的海洋资源战略。树立大海洋思想,珍惜我国的海洋国土资源,放眼关注世界海洋资源;确立大力开发、积极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战略,以及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积极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建立海洋生态经济等战略选择,实现使海洋成为战略性资源基地、海洋资源永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国土资源
管辖海域的自然资源是重要的国土资源,象陆地国土一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基础。我国的海洋资源既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又有急需加强保护的双重任务,应该实行合理开发战略,使国家管辖海域成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基地。
海洋矿产资源包括国家管辖海域的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砂矿资源,国际海底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资源、富钴结壳资源、热液硫化物矿产等,有巨大的潜力。要加大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探明储量,提高国家的资源保证程度。力争在海上发现新的大型油气田,使海洋油气产量在全国油气总产量中的比重从目前的10%提高到25%以上,达到世界的平均水平。要把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列入国家计划,重点进行南海北部陆坡区相关海洋环境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为商业性勘查做好资源、环境和技术准备。要加强有争议海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并积极贯彻“搁置争议、共同原则”,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力争海洋权益主张重叠区域的资源份额。
重视保护已经严重衰退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捕捞业要采取捕捞量“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政策,减少捕捞量,争取逐步恢复主要经济鱼类、重要渔场的渔业资源。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浅海的可养殖海域,减少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保护养殖海域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优化养殖模式,采取大型海湾和近海的海洋农牧化、重要经济种类的人工增殖放流、近海渔场综合整治等措施,保证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珍惜爱护每一处可用于海洋旅游娱乐业发展的海滩、海水浴场、海水运动场、珊瑚礁区、沿海红树林等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旅游业。要重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防止海洋生态环境退化,保证海洋的永续利用。
2、多元化利用国外海洋资源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世界许多沿海国家的海洋资源可以与外国合作开发。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海洋资源特点,从战略角度考虑,既要充分挖掘本国海洋资源的潜力,也要走出去,采取各种形式,多元化利用国外资源:(1)要进一步合作开发利用外国渔业资源。我国已跨入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的行列,远洋渔业的作业区域遍布西非、东非、南亚、中东、南太平洋、北太平洋和南美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海,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共同开发其管辖海域的渔业资源,尤其应加强与阿拉斯加、非洲沿岸和拉美地区国家合作,采取独资、合资形式开发这些国家近海资源。(2)我国与日本、韩国、越南的渔业协定生效后,有大批渔船要退出传统作业渔场,大量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严重形势。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延长现有渔业协定中的安排,也可考虑争取建立共同渔业开发区等措施,维护我国渔船在传统渔场的捕捞利益,减少渔业协定生效造成的损失,为渔民转产转业争取时间。(3)利用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争取与海上邻国、海洋油气资源条件较好的非洲和拉美国家合作,勘探开发其海洋油气资源,优化我国油气资源配置。
3、参与分享世界共有海洋资源
国际海底区域约占地球表面积的49%,是地球上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最大的政治地理单元,蕴藏着丰富的多金属结核、钴结壳、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海生物基因等资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我国于1991年3月获准在联合国登记为国际海底先驱投资者,获得了7.5万平方千米矿区。今后要在进一步加强多金属结核勘探工作的基础上,关注其他深海矿产资源,尽快摸清富钴结壳矿区资料,提出探矿区,并选择较好矿区,适时向国际海底管理局提出申请。
应积极参与联合国关于公海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管理条约的制定,积极加入国际性和区域性渔业组织,为我国企业利用公海渔业资源创造良好的大环境。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开辟新的作业海域和新的捕捞品种,要把金枪鱼资源丰富的西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海域作为新的作业区。
4、发展高科技,促进海洋资源利用
海洋资源开发需要海洋科技支撑,应本着促进资源开发、提高经济贡献率的根本目的,实行高技术先导战略,形成高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性工作相结合的战略部署。发展海洋资源勘查技术,不断发现新的可开发资源;发展低成本高效益海洋资源利用技术,开发利用密度低、品位低、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资源深加工技术,开发利用海洋功能食品、海洋医药产品、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等,提高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废弃物再利用;发展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和影响、局部海域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及局部生态变化过程的监测、预报、控制和管理技术,海域生态环境的修复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和污染损害的防治技术等,为修复近海的生态环境作好技术储备;发展海洋监测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重视海洋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应用卫星遥感技术,逐步实现对我国近海海域的全自动动态监测。
5、建立海洋生态经济模式
海洋已经出现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重要海洋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退化,海洋产业衰退,沿海地区发展受到影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由海洋环境、海洋资源、海洋开发活动、沿海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共同决定的。海洋资源开发要走资源持续利用、产业持续发展、生态优质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增加新的可开发资源,但开发规模和速度不应超过海洋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实施资源和环境综合管理,把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形成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三、实施海洋资源开发战略的对策措施
1、加强管辖海域的战略性、区域性调查评价
(1)重点海区的基础调查与评价。采取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查清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发现一批新的可开发资源。重点是一海(渤海)、一湾(北部湾)、一峡(台湾海峡)、三洲(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海岸带国土资源环境最大承载力研究,环渤海及东南沿海的海洋地质—生态环境评价。
(2)管辖的海域的综合地质调查。实现我国领海和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有重点地开展典型海域1:25万综合地质调查;逐步建立具有中国海域特点、能为我国海洋规划、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有效服务,与全球变化研究和国际减灾基础研究接轨的海洋地质科学体系。
(3)我国海域矿产资源的潜力调查。大力开展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工作,提出新的油气远景区和新的含油气层位,对资源远景作出评价,对南沙海域、南海北部陆坡区和黄海等海域石油天然气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对资源远景作出战略预测和评价。
(4)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勘查。开展深海资源的调查研究,以富钴结壳和天然气水合物为勘探重点,面向多种资源,圈定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的可采地段, 富钴结壳资源较好的矿区。同时,对热液硫化物、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和其他潜在的非传统资源进行综合调查评价研究,为商业性勘探开采做好资源和技术准备。
(5)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调查取样。优选南海北部等陆坡区作为试验勘查区,分阶段开展调查工作,初步查清天然气水合物特征和赋存条件。安排一定航次调查取样和钻探,圈定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查明资源量和探明一定的地质储量。
2、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保护
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的各项海洋事务,为发展海洋科学、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完善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做出贡献。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国际合作,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为我国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和条件。
3、制定鼓励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优惠政策
为鼓励和引导“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应建立部委间协调机制,统一规划管理,简化审批。建立联系渠道,为“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提供联络和服务。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在重点海区和重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工作,以减少风险,鼓励和引导利用国外海洋资源的积极性。对于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项目,在出口信贷计划中予以扶持,增加出口信贷额度,放宽信贷条件。对在国外开发海洋资源所取得的份额产品,在进口配额、进口许可方面给予特殊安排,并实行优惠的关税政策。开展世界范围内的海洋资源可供性研究,建立“走出去”开发利用世界海洋资源的服务和支持系统,为实施全球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4、制定和完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规划
海洋资源勘探开发需要有宏观规划指导,建立资源规划体系。要制定必要的专项资源规划,如渔业资源规划、海洋油气资源规划等,以及地方的区域性规划,形成国家、省、市(县)规划体系。要理顺不同种类海洋资源规划之间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
5、建立和健全海洋资源管理体系
海洋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以海域使用管理为基础,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体制建设,包括建设相对集中的海洋管理机构,建立一支装备精良的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建立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的体制。第二要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行政措施的制定,包括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海洋政策,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规划等。第三要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加大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执法力度,保证依法有序开发保护海洋资源。
6、开展和加强海洋生态建设
海洋资源开发要与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淘汰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开发活动,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发展生态型养殖业和滨海旅游业,建立沿海生态城市、生态示范区,把海洋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海洋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建立海洋环境监测、观测系统与评价体系,加强总量控制、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减缓和遏制近岸重点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启动渤海湾、辽东湾、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大亚湾和珠江口海域的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工程。加强海洋生态建设与海洋保护区管理,切实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建立一批海洋资源和生态保护示范工程。
结 语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资源宝库。海洋资源是人类共同的继承遗产。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越来越多的依赖海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海洋资源勘探开发还处于初始阶段,人类详细调查勘探过的海域不超过海洋总面积的10%,许多已经发现的海洋资源还难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问题是长远战略问题,需要国家统筹规划。21世纪是海洋世纪,我们要用战略眼光筹划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安排一些世纪性工程,摸清我国管辖海域的资源家底,制定出合理开发规划,走出国门积极利用世界海洋资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基础和保证,为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③新闻角度:
海洋开发意义深远关乎中国未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日前在青岛说,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将成为全球发展的新热点和全球竞争的新舞台。努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战略之举,决不能掉以轻心。
鲁志强在此间举行的2001年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上说,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人类社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人口急剧增长,陆地资源日渐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未来。人们在重新确定自己新的行为方式的同时,也不能不为了争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寻找新的资源替代源泉,于是再次把目光和期望转向海洋。
鲁志强认为,海洋的研究、开发和保护无论是对于全人类,还是对一个具体国家都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巨大的人口数量对资源和国土的压力之大,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相比的,开发“蓝色国土”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更为深远。
他举例说,海水淡化问题的的前景,将直接影响我国的发展态势和经济决策。有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至16亿,水资源短缺可能成为比能源短缺更严重的危机。开发海水利用技术,包括海水淡化技术和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技术,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鲁志强说,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十分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比较而言,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不仅相对于世界水平,而且相对于本国其他高新技术领域,例如空间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还是落后的。有专家统计,发达国家科学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而我国还只有 30%多。我国在许多海洋经济和研究领域,因缺乏先进装备、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已经受到了影响。因此,我国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并使之产业化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新华社)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