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而字一词多义
1. 初中文言文中而的一词多义
1劝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63-却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64-如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65-若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66-善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5先主曰"善" (好,对)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66-少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67-涉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68-胜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2刑人如恐不胜(尽)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69-识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70-使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71-是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72-适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5适为虞人逐(刚才)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73-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5拜送书于庭(国书)74-孰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75-属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76-数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77-率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78-说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79-私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80-素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81-汤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82-涕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83-徒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84-亡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85-王1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
2. 高中文言文“而”的一词多义
而 [ér]〈名〉(象形。
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而,颊毛也。
——《说文》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表示并列关系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表示承接关系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表示转折关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表示假设关系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吾恂恂而起。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代〉你;你的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聊斋志异·促织》又如:而翁(你的父亲)这样,此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如:而夫(此人;这人)〈助〉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
——《淮南子·人间》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
3. 而字一词多义 表感叹 含例句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4. 初中文言文所有关于“而”一词多义
ér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④<;连>
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
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
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⑤<;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5.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文言句式\一词多义\最好很全很全】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表时间的名词,放在动词“参省”前,作状语,当每日讲.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下:方位名词分别用在动词“食”、“饮”前,作状语,当向上,(指在地面上),向下,(指在地下)讲.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词作名词 水:作游水讲.能愿动词应与动词搭配,水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1、其曲中规 (形作名 曲度、弧度) 2、等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形作名 高处) 3、积善成德 (形作名 善行)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生非异也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2.省略句 輮(之)以为轮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3.介宾短语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今异义】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词参,验、检查.今义为“加入”. 声非加疾也:疾,强、洪亮.今义为“快;疾病”. 假舆马者:假,凭借、借助.今义为“与‘真’相对”. 蟹八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义为“跪下、下跪”. 用心一也:用心,思想意识活动.今义为“用功、肯动脑筋”. 金就砺则利:金,金属制品.今义为黄金. “博学”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广博地学习,今天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 “寄托”在本句中是“藏身”意,今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 “以为”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把……当作”,今义通常是“认为”. 【通假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輮”通“煣”,使……弯曲. “有”通“又”. “知”通“智”zhì,智慧. “生”通“性”,资质,禀赋. 多义词 【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表示引进动作或行为的对象 【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连词,表假设或表递进 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一】 骐骥一跃:数词,一 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利】 非利足也:形容词,敏捷,快 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锐利。
6. 文言文及字的一词多义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
姓。及姓。[1]
【方言】
◎在 四川省南路话中作动词,同“去、至"的意思,比如说“你及那儿不”意思就是“你去那儿不、你到那儿不” 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