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 举人 科举 进士 有什么区别
秀才举人科举进士的区别:
1、称呼不同
古代科举制度考试依次是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其中童生又分三个等级,县试、府试、院试,只有院试通过后才能称为秀才。秀才才能参加乡试,考中者为举人。
举人进京赶考进行会试,高中者为贡士,贡士参加殿试,金榜题名为进士。这里说明一下,贡士参加殿试的全部取为进士,只不是进行了重新排名。
2、学习时长不同
古代的科举制度,刚开始进行私塾教育,后来进入书院由先生教授,分为私人书院,官办书院。县试和府试每年都有,考中者为童生,生员。院试明清时期改为三年两次,考中者为秀才。大部分人停留在秀才阶段,经营漫长的乡试之路,直到白发苍苍。
3、考试方式不同
秀才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举人通过乡试,省级举行考试。进士通过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
4、毕业后待遇不同
古代考中秀才,就有一定地位,免除一家的徭役,给予补贴。举人就是后补的官,大多数都入朝为官,实现阶级跨越。考上进士以后,做官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如果在做官期间政绩斐然,得到上封赏识升迁也较快。
古代人才选拔
秀才,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初在选拔人才方面对贤者的一种美称。今天,人们仍常把一些才学之士冠以此号。
最先有秀才之名的,是战国时期的贾生。《史记·贾生传》说:“贾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汉高祖统一天下后,实行崇懦的文教政策,视贤者为国器,促进了封建社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人才的选拔扎下了根基.高祖曾拜叔孙通为太常,太常的职责之一是“每选试博士,奏请能否”,还规定有才不荐举者“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