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之
1.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及其举例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2、指示代词:这;此。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君子厌恶那些不肯直说自己想要怎样而偏要给它另找借口的人。3、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呢?4、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客人称赞我美,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5、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译文: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
6、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译文: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就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7、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译文: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
2. 文言文虚词,‘之’有哪些意思
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能以足音辨人,宁许以负秦曲:①宋何罪之有,补语标志:“何君子之道衰.活用为第一人称。”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①人皆吊之。——《狼》
⑥既来之.结构助词。——《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陋室铭》
③纵一苇之所如。——《项脊轩志》
③公将鼓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结构助词,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作宾语或兼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必以情:古人之观于天地:①孤之有孔明。——《师说》
④菊之爱。——《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2]
动词
到常见含义
备注,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贾谊《过秦论》
2?——《公输》
②何陋之有,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赤壁赋》
4:①填然鼓之。
例。——《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草木:“圣人也。——《孟子·粱惠王上》
②久之.第三人称代词,置之坐上。——《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指示代词,之数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结构助词,其他两个“也”字,不作主语、鸟兽!——《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韩非子·解老》.结构助词?——《逍遥游》
3:①均之二策。
例。——《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
例,为天下也:①近塞上之人,往往有得。——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虽不能察,北收要害之郡。——《曹刿论战》[3]
④顷之。
例,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宾语前置的标志,犹鱼之有水也.结构助词,可译为“得”,都作“之”字义。
例,辍耕之垄上,槌床便大怒。——《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则安之、“它”(它们)。——《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①凌万顷之茫然,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 ——《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劝学》
5、山川?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庄子》
代词
1:①尝与人佣耕。
例。——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故克之。
例,这
例。”前句也字作“之”义.音节助词,我,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爱莲说》
3,其贤不及孔子?——《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越之众与中国抗衡,无实义,相当于“的”,译为“他”(他们),死者十九。——《游褒禅山记》
6
3.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1.之 zhī
①动词,去、到、往 吾欲之南海 《为学》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杀之 《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 《狼》
莫不奇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魏武闻之
左右采之(代荇菜)
急往观之
③ 结构助词,的 君之病在肌肤
嗟来之食 《乐羊子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堤畔之草 《西湖二》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人之立志 《为学》
以子之不遇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⑤音节助词, 粘附在时间副词后面,表示时间的持续状态,凑足一个音节,无实义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顷之,又有曳杖者从山中来者 《峡江寺飞泉亭记》
⑥……的样子 岈然洼然 《始得西山宴游记》
⑦助词,可译为“以” 局促一室之内
⑧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宋何罪之有
4. 文言文十八种虚词用法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5. 文言虚词\之\字有什么意思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②輮使之然也(《劝学》)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之:我)(《捕蛇者说》)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②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三)动词,可译为“往”“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6.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7. 文言文中虚词“之”“而”“其”“以”等字的区分 (越多越好)
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最新《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是二十个虚词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2、表因果关系:因而
①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而为之记。
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3、表示转换关系:可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4、表并列关系,并列的成分必须词性和结构相同。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5、表递进关系:而且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大王。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冯婉贞》:
诸位如果有(拯救我村)之意,看我的马头(听我命令)就可以了。
②以大王之威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立奉璧来。《廉蔺列传》
7、表状语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 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呼呵着给你吃,走路的人不能接受。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智子疑邻》:晚上果然他们家丢了许多财物。
二、语气副词:就
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②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死就死了,可是境界危险恶劣,层层交错出现,不是世人所能忍受的。
三、副词:尚且、都
①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问说》:
而以是为非的人,虽然有与他修身养心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可以得到有益的善事,求他使自己屈尊一下都不可能。
②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孟子·万章下》:千辆兵车的国君,寻求与他结友都不可能啊。
四、副词:乃
①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礼记》: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一个妇人在墓旁哭得很伤心。夫子扶着车前横木听着哭声,让子路去问那个妇人,说:“您这样哭,很像有很多忧愁似的?”(妇人)乃说:“是。”
五、指代副词:怎么
①况操自来送死,而可迎之邪?《赤壁之战》: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怎么可以投降他呢?
六、副词、形容词词尾,无义
①铤而走险。《左传》:无路可走采取冒险行动。
七、连词,相当于“以”连接上、下、往、来等字。
①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问说》:三代(夏、商、周)以下,有学习,无求问。
②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自孔子以来,到现在一百多年了。
八、祈使语气词:同“耳”,吧、呵
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