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姓的姓氏起源 怎么取名好听
想知道你的姓氏的起源麽?别人问你牟姓是怎么来的你是不是会一时语塞?
牟(Móu)姓源出有十二: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给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记载:牟子国,祝融之后,后因氏焉。
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火正之职,亦称祝融。
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将祝融之后封在牟(今山东莱芜辛庄镇赵家泉村),为西周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子爵,因称牟子国。
春秋时期,齐国强盛,与西部的强邻鲁国不断发生摩擦,牟子国夹在大国之间深受其害,被迫不断向东北方向迁徙。
为了攻击鲁国并抗击与鲁国联盟的吴国,扫清山东半岛中部战场的障碍,齐灵公在周灵王十四~二十四年期间(公元前558~前548年),将已经向东北迁至营丘边缘地带(今山东淄博临淄)的牟子国再东迁至今山东省烟台市的牟平区、福山区一带,史籍《路史》中记载为牟逼近临淄,乃迁于东海。
然而,东迁也未能挽救最终灭国的命运。到春秋末期,龟缩在胶东半岛一角的牟子国仍然被强大的齐国吞灭,之后称牟子国被灭时的国都为牟平。
在亡国之后的牟子国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牟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牟氏正宗。
后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的战国时期齐国大夫牟辛,在史籍《后汉牟融传》中记载的东汉时期的重臣、经学家、北海安丘人牟长,都是牟子国的王族后裔。
牟氏族人大多尊祝融、陆终为得姓始祖。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岑牟,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仪仗队中鼓角士身着的甲胄。
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军乐队,身着岑牟后,甲胄鲜明,威风凛凛,好不神气,因此也就俗称其为岑牟。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记载: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
在岑牟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俗称为姓氏者,称岑牟氏,后省文简改分衍为岑氏、牟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晚期宾牟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宾牟氏,是上古时期一个氏族的复姓。在典籍《广韵》中记载:宾牟,复姓,三氏,<礼记>有宾牟贾。
宾牟贾,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与孔子是同一时代人。
由于宾牟贾非常精通乐礼,孔子曾与他一起探讨有关乐礼方面的问题。在典籍《礼记乐记》中,记载了宾牟贾到鲁国作客,带去了一个歌舞乐队,之后孔子与宾牟贾一起观赏这支歌舞乐队表演《大武之乐》时的一段对话:
宾牟贾在孔子身边陪坐,孔子和他谈到乐舞,说:<大武之乐>表演开始前,要长时间地击鼓做准备工作,这是什么原因呢?
宾牟贾答道:这是象征周武王伐纣时担心得不到众人的支持。
孔子接着问:<大武之乐>开始时声调漫长,连绵不绝,这是什么原因呢?
宾牟贾答道:这是象征周武王恐怕伐纣事情不能取得成功。
孔子问道:舞蹈一开始就手舞足蹈,这是什么原因呢?
宾牟贾答道:这是象征周武王及时采取伐纣的行动。
孔子问道:<大武之乐>中舞蹈者右膝跪地,左脚伸开的动作,这是什么原因呢?
宾牟贾答道:咦,那不是<武>舞蹈中应当跪的姿态吧。
孔子问道:<大武之乐>中好象夹杂着很多商音,这是什么原因呢?
宾牟贾答道:那恐怕也不是<大武之乐>中应有的声音吧?
孔子问道:那若不是<大武之乐>中应有的声音,又是什么声音呢?
宾牟贾答道:这大概是乐官们在传授过程中出了差错,如果不是乐官传授出现的差错,那就是周武王的意志已经迷乱了。
孔子说道:对啊,我从周王室大夫苌弘那儿听说的,也是和你说的一样。
宾牟贾站起身,离开坐席向孔子躬身请教说:关于<大武之乐>开始前要长时间地击鼓作准备的问题,我的看法您已同意了。那么请问:<大武之乐>的表演过程那么长是什么原因呢?
孔子答道:你坐下,我告诉你:乐,是象征事业取得成功的。舞蹈将要开始时,手拿盾牌的舞蹈者像山一样站立不动,这象征着周武王将有大的行动。舞者奋发威武,扬手顿足,这象征着太公高昂的意志。<大武之乐>舞尾声时舞者全部跪下,这象征着周公和召公将在天下实行文治。再说<大武之乐>舞开始,第一段舞者向北行进,象征周武王开始出兵向北讨伐;第二段象征灭掉了殷商;第三段象征周武王又向南出兵;第四段象征周武王征服了南方各国,使南方各国成为周朝的疆土;第五段舞者分为两队,象征周公、召公一左一右辅佐周王朝;第六段,舞者又回复到开始时的原位,象征着对天子的尊崇。舞者振动金铎,做出向四面出击动作,显示周王朝在中国范围强大的威力,舞者分为两队行进,表示讨伐的战事早获成功。舞者长时间地站立在自己的位置上,这是象征周武王在等待诸侯们的到来。
由于宾牟贾精通乐礼,因此孔子曾称呼宾牟贾为吾子。吾子,不是我的儿子、我的晚辈的意思,而是春秋时期士大夫们对对方十分尊敬的一种尊称,也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称。
在宾牟贾之前,史籍中未见有此复姓的记载。
显然,在宾牟贾的后裔子孙中,肯定沿袭先祖的姓氏,称宾牟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宾氏、牟氏,世代相传至今,但宾牟氏复姓反而消失了。
该支牟氏正确读音作mù(ㄇㄨ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