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
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
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
分析宏观经济均衡使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
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情。
扩展资料:
凯恩斯(JMKeynes,1936)在其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并论证了著名的储蓄投资模型,即:
如果 所得=产品价值=消费+投资;储蓄=所得—消费
那么 储蓄=投资即S=I
上述模型表示,一旦储蓄与投资相等,即把储蓄全部用于投资,那么一国的经济就可以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达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在经济意义上,该模型是凯恩斯进行理论推演和提出需求管理政策建议的枢纽,是其社会投资理论的核心。
参考资料:
2024-10-1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