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死前做了个预言,竟句句应验,武则天大怒:给我挖了他的坟
在小说《隋唐演义》中,徐茂公是瓦岗寨以及唐朝最具智慧的军师,其谋略甚至足以与诸葛亮相匹敌。但在正史中,徐茂公的原型是徐世勣,字懋功。其后徐世勣被赐姓为李,为李世勣。其后,李世民登基,李世勣为避皇帝的名讳,改名为李勣。为了方便起见,本文的李勣均写作徐茂公,这样或许能防止混淆。
与小说的定位不同,徐茂公乃是一位能征惯战的悍将。他幼时从军,13岁就能杀人。在作战方面,徐茂公擅长智取,用兵谨慎,从不打无准备的仗,因此他曾自嘲道:“吾乃一狡贼”。而李世民也夸奖他是唐朝开国以来最会打仗的三人,并评价他“既不会大胜,也不会大败”。很显然,徐茂公打仗擅长精打细算,积小胜为大胜。
徐茂公一生戎马,功勋赫赫,曾歼灭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等蛮族,为大唐拓境万里,与李靖并称为“双李”,可谓是战神级的人物。
在一般人看来,为将者大多是“大老粗”,不太懂政治,因此时常遭到“鸟尽弓藏”的下场。然而徐茂公却不同,他深谙为官之道。在他看来,政坛和战场没什么两样,都需要谨小慎微。因此即使他功勋卓著,却仍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首先,徐茂公必须处理好与李世民的关系。徐茂公曾是瓦岗军的猛将,从属于李密,其后投降了唐朝。因此,李世民对徐茂公并不算完全信任,对他只是笼络、利用而已。李世民还未登基时,徐茂公与他若即若离,并不算秦王府的嫡系。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而徐茂公并未参与。对于李世民来说,徐茂公此举是一个大减分项。因此,李世民对待他,远不如像尉迟恭、侯君集那样亲近。否则以徐茂公的功劳,也不至于仅在凌烟阁排名倒数第二。
以徐茂公的聪明,自然明白李世民对他的防备。因此在贞观年间,徐茂公非常低调。不过到了战场上,徐茂公总能保质保量地取得战果,因此也得到了李世民的赞许。一次,徐茂公得病,李世民竟剪下自己的胡子充作他的药引。表面上来看,李世民对他的芥蒂已经消除了。
然而当李世民去世时,他与徐茂公浮于表面的君臣关系便显露无余。贞观二十三年四月, 太宗病危, 他对太子李治说: “ 李世勣才智有余, 然汝与之无恩, 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徘徊顾望, 当杀之耳。”
当年五月,李世民便无故将徐茂公贬为叠州刺史。若换做旁人,肯定会有怨言,以韩信为例,他被贬为淮阴侯后,整天郁郁寡欢,几乎要造反。而徐茂公却不同,他得到消息后,立即收拾好行装,就赶去叠州赴任了。很显然,“狡贼”徐茂公早把李世民的伎俩摸透了。如果他稍有迟疑,恐怕已然沦为刀下之鬼。
看到徐茂公如此识抬举,继位的唐高宗李治自然很高兴,他借坡下驴,召回了徐茂公,并委以重任。其后,徐茂公以70高龄讨伐高句丽,并一举而灭之,立下了旷世奇功。
相比李世民,李治对于徐茂公更加信任,完全是将他当做父辈来看。徐茂公去世时,李治不仅大声痛哭,而且还亲笔为他撰写墓志铭,让徐茂公极尽哀荣。李治为何会如此看重徐茂公呢?
原来在永徽六年( 6 5 5), 高宗欲以武则天取代王皇后,并以此事询问旧臣们的意见。对此,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极力反对,然而徐茂公却装病不发表意见。但到了第二天,徐茂公偷偷入宫,面见了唐高宗。见此,唐高宗心领神会,便询问他废立皇后之事。 对此,徐茂公胸有成竹地回答道:“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
事实上,高宗之所以要立武则天为后,不仅是因为她的狐媚之术,同时也是看重她过人的才干。当时,高宗与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矛盾重重,希望扶植后党以制衡。徐茂公作为老臣,却表态支持高宗。通过此举,唐高宗自然会将徐茂公看作自己的人,因此才会对他恩宠有加。其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倒台,而徐茂公不仅安然无恙,而且还升官发财。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徐茂公通过支持武则天而位极人臣,却也因武则天的上台而家破人亡。徐茂公有一孙,名叫李敬业。此人智谋过人,乃是万人之英。对于孙子的智慧,徐茂公既欣慰又感到恐惧。徐茂公一生从不弄险,而孙子却一再兵行险着。因此,徐茂公曾预言道:“破我家者必此儿。”
徐茂公去世前,他仍不放心家人,他对弟弟李弼说:“我看房玄龄、杜如晦、辛辛苦苦建成家业,希望把家业传给后辈子孙,结果都被蠢儿子败尽。我有这些犬子,要托付给你。如果子孙们有不轨之事,应立即打死。”虽然徐茂公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而且也做了预案。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徐茂公的预言最后还是成真了。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的势力逐渐庞大,甚至还废立君主。李敬业见此机会,以铲除武后、恢复庐陵王王位为名,铤而走险,发动叛乱。然而李敬业错误估计了形势,最终兵败身死。受徐敬业的牵连,徐茂公的坟也遭武则天平毁。武则天老去后,李唐复辟,徐茂公最终得到 *** ,坟墓才重新被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