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谥号、帝号、年号分别是什么意思?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2、谥号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
3、年号
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史书以帝王的年次纪年,记时则与帝号合称。帝王年号于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经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尤其是以“天”字开始之年号,达66个之多。
4、帝号
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称号的统称,包括谥号,庙号,尊号,年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2、谥号
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嬴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
3、年号
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史书以帝王的年次纪年,记时则与帝号合称。帝王年号于选词择字十分考究,须经重臣集议、反复筛选,要求字意吉瑞、词意隽永,多用“天、大、太、应、元、中、永”等字开头。尤其是以“天”字开始之年号,达66个之多。
4、帝号
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称号的统称,包括谥号,庙号,尊号,年号。
展开全部
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谏厉王弭谤》)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2.庙号
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柄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三类:
(1)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好内远礼曰炀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谏厉王弭谤》)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ǐn)
2.庙号
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柄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2-12-08
展开全部
首先说帝号,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指的是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二字称号。秦始皇以前,君主的最高称号是“王”;战国后期,“王”号泛滥,“王”也就不值钱了;秦王政灭六国后,认为称号为“王”不足以彰显自己的功业成就,要改为更加尊崇的称号,与群臣商议后,决定将称号改为“皇帝”。第二,指的是对皇帝称呼的俗称,比如侯宝林大师相声《讲帝号》中的“帝号”,实际上指的是清朝皇帝的年号。当然,由于明清两代皇帝一世一元的原则,每一位皇帝一般只取一个年号,民间约定俗成地用年号来代指对应的皇帝。
其次,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把他的牌位放进太庙——即皇家的祠堂,来供奉和祭祀,又不能称呼皇帝的名字,因此取一个称号来写在死去皇帝的牌位上,这就是庙号。庙号一般来说是“某祖”或“某宗”,一般来说“开创称祖,守成称宗”,比如建立政权的称“太祖”,而“太宗”和以后的“某宗”则要守住“太祖”开创的天下。早期庙号很少,因为不是所有的皇帝死后牌位都能进太庙,能得到庙号的皇帝生前必须有大的功业成就;唐朝以后,庙号开始泛滥,几乎每一代皇帝都有庙号,随着庙号泛滥,庙号也开始带有褒贬色彩。
再者,谥号,指的是君主或大臣死后,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来评价他一生的功过,称为谥号,因此谥号天然地带有褒贬色彩。《谥法》中,每个谥号用字都有对应的解释,可以简单地分为表扬型、批评型、同情型三种。早期谥号,比如皇帝,谥号一般只有一个字,可以用谥号来称呼皇帝,比如武皇帝、文皇帝;随着历史发展,谥号已经长得十几个字或者几十个字了,再用谥号称呼皇帝就很不方便了。
最后,年号,实际上是我国古代自汉武帝开始开创的一种纪年方式。汉武帝之前采用干支纪年或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六十年为一轮回,当时的人可能一辈子只遇见一次轮回,但对于史学家来说,记述悠久的历史,是不方便的。帝王纪年,以帝王即位后的次年为元年,称为某王元年或某帝元年,一直到帝王去世,新帝王即位后再改用新的纪元。到汉文帝时期,开始在他的在位后期重新开始纪年,称为后元年,这种方式称为“改元”;汉景帝时期则进一步,两次进行改元,中元年和后元年,可以认为是年号纪年的前身和探索。但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在位时间过长,两个或三个元年就不够用了,于是决定在每次改用新纪元时用两个字作为新纪元的名号,比如第一个年号“建元”,开始使用年号的第一年就叫“建元元年”。自此之后,一般来说只要新皇帝就位就会该用新的年号,而很多皇帝一生会使用多个年号,也叫做“改元”。年号与历法挂钩,而历法又与农时挂钩,古代农业为本,也就使年号有了政治意义,在一片区域内,只能使用一个皇帝的年号,等于承认皇帝的正统地位和领导地位。明朝以前皇帝大多有很多年号;明清两朝,每个皇帝一般一生只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因此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康熙皇帝,或康熙帝,甚至按民间约定俗成地直接称康熙,用年号直接指代皇帝。
其次,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把他的牌位放进太庙——即皇家的祠堂,来供奉和祭祀,又不能称呼皇帝的名字,因此取一个称号来写在死去皇帝的牌位上,这就是庙号。庙号一般来说是“某祖”或“某宗”,一般来说“开创称祖,守成称宗”,比如建立政权的称“太祖”,而“太宗”和以后的“某宗”则要守住“太祖”开创的天下。早期庙号很少,因为不是所有的皇帝死后牌位都能进太庙,能得到庙号的皇帝生前必须有大的功业成就;唐朝以后,庙号开始泛滥,几乎每一代皇帝都有庙号,随着庙号泛滥,庙号也开始带有褒贬色彩。
再者,谥号,指的是君主或大臣死后,用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来评价他一生的功过,称为谥号,因此谥号天然地带有褒贬色彩。《谥法》中,每个谥号用字都有对应的解释,可以简单地分为表扬型、批评型、同情型三种。早期谥号,比如皇帝,谥号一般只有一个字,可以用谥号来称呼皇帝,比如武皇帝、文皇帝;随着历史发展,谥号已经长得十几个字或者几十个字了,再用谥号称呼皇帝就很不方便了。
最后,年号,实际上是我国古代自汉武帝开始开创的一种纪年方式。汉武帝之前采用干支纪年或帝王纪年。干支纪年,六十年为一轮回,当时的人可能一辈子只遇见一次轮回,但对于史学家来说,记述悠久的历史,是不方便的。帝王纪年,以帝王即位后的次年为元年,称为某王元年或某帝元年,一直到帝王去世,新帝王即位后再改用新的纪元。到汉文帝时期,开始在他的在位后期重新开始纪年,称为后元年,这种方式称为“改元”;汉景帝时期则进一步,两次进行改元,中元年和后元年,可以认为是年号纪年的前身和探索。但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在位时间过长,两个或三个元年就不够用了,于是决定在每次改用新纪元时用两个字作为新纪元的名号,比如第一个年号“建元”,开始使用年号的第一年就叫“建元元年”。自此之后,一般来说只要新皇帝就位就会该用新的年号,而很多皇帝一生会使用多个年号,也叫做“改元”。年号与历法挂钩,而历法又与农时挂钩,古代农业为本,也就使年号有了政治意义,在一片区域内,只能使用一个皇帝的年号,等于承认皇帝的正统地位和领导地位。明朝以前皇帝大多有很多年号;明清两朝,每个皇帝一般一生只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因此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比如康熙皇帝,或康熙帝,甚至按民间约定俗成地直接称康熙,用年号直接指代皇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