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绘画的区别?
1,注重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重神韵。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西方传统绘画:西洋画重形似。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2,分类不同
中国传统绘画:中国画分为工笔,写意。另一种分法是山水,花鸟,人物等。
西方传统绘画:西画分为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
扩展资料:
西方绘画
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在致力于追求纯艺术的现代派画家看来,传统绘画搀杂太多的“非艺术的杂质”。
实际上,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传统绘画在艺术上的这种不纯粹性,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和描述性等方面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西方绘画
关键词:表现对象 造神运动 造像运动 以线塑形 以块塑形
正文:
对世界美术的对比研究是很有意思也是很吸引人的一件事情,人类是分别在世界若干不同的地区先后跨进文明的门槛,而又在不同的状态下向前发展,美术文化紧密联系着人类社会其他因素产生消亡,再产生再消亡,生生不息,构成美术文明的缤纷现象。这些现象逐渐产生、聚合,互动、互制,推动着美术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正是这些不断和多彩的现象证明了美术文明发展的进程,绝不是简单直线的。人类美术的历史又与其他文化史一样或说更明显地表现为多有曲折,甚至倒退。有不少美术文明,最后竟归于中断和淹没。相当多的了不起的美术创举,在时间的长流中消失了,不少是后世难以企及的,高不可攀的高峰。各种特定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美术,时过境迁各自无法替代。但美术发展、美术产生是有共同规律的。近代的美术其实有着古老的源头,传统中的美术有着当代的意义,历史上许多杰作具有永恒魅力。
人类在远古时代的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极大的共同性倾向,使用的材料也有很多类型,这是因为原始人类的社会活动、生存方式以及求取生存的手段大体雷同的原因。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人类的显示活动基础上的。原始的绘画不管是在洞窟中的,还是岩壁上的,尽都是表现了与狩猎有关的内容,除了赖以生存的动物和人类对自己的描绘外别无其他。显着古朴、稚拙、粗犷的风格。进入阶级社会之始,世界上由于地域、政治体制、宗教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便出现了不同的艺术审美思辨,也就出现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众多的民族艺术发展中,主要有两条差异明显,对人类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线路:一、是产生在专制奴隶制社会中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型艺术。这种艺术创作极大地受宗教与权利的控制。为体现神秘的想入非非的某种精神而出现。掩盖了人对自身以及对生活的了解及感受,把造型语言纳入到神明的对应中,以标示神的至高无上,中国商周的青铜文化,古埃及的神庙及金字塔便是有力的见证,于是艺术形式的表现性得到了肯定,意趣追寻成了造型语言的目标,其后又由于封建社会文化发展中很大程度地适应了这种艺术观,这种艺术便得到了发展和更进一步的完善。二、是以古希腊为源,在欧洲得到发展的艺术审美观念,它产生于古希腊的民主奴隶制。艺术之初便为表现群体意识肯定人类自身的价值而出现,艺术创造属于从属于人文主义,以人的理想美为要求塑造神明或人类自己,于是造型艺术便努力地从客观对象中寻找美、揭示美,以社会生活的理想为出发点,艺术家为了达到如此目的,便认真研究物体体现的最基本表现形式,他们认为物质的普遍属性中存在着最高的审美理想,艺术家作为一种传播思想的符号就要结实客观事物中的最理想的成分。客观事物中人是最完美的,于是人体美得到了最高的肯定与赞扬。于是古希腊人发现了物体中的秩序、比例、对称、节奏等“数”的关系,“模仿说”成了主要发展的原则,这种原则经过欧洲文艺复兴的进一步肯定,并得到了发展。
在西方的绘画中,人物占据了核心的位置。所谓核心位置有着双重的含义,一方面,是数量的巨大,另一方面,是人物在构图中所占据的核心位置。如众所周知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到现代主义诸大家(如毕加索、梵·高等人)的作品。这种以人物为核心的传统,就是西方艺术注重个人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化传统的突出表现。而西方绘画中准确、谐调而科学的比例关系和透视关系,则是实证主义与科学精神的传统在绘画上的体现。反观中国的传统绘画,也是恪守着中国的文化传统。在这些浩如烟海的画作中,必须承认人物完全处于从属的地位。在宋朝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在一幅高度在2米左右的山水画中,若有可怜的人物,几乎让人找不到,与《蒙娜·丽莎》的人物占据了画面的五分之四,恰好相映成趣。道理说来很简单:崇尚自然秩序的道家传统的确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就是那么一点点大,正像苏轼说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而明清小品画更是花鸟虫鱼,几乎没有人的位置;自然本位主义实在是中国绘画的一大传统。
中国绘画美学不以结构严禁的逻辑体系为基础,不专门研究自然的本质属性,认为事物可以认识,但并不需要用清楚的概念表示,为了追求永恒与升华。某种定义是不必要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足不求颜色似”,画面上用大面积的空白,大块的磨块,多视域的构图处理,成为东方人理解到有相互相成的艺术创造中的宇宙和谐实体。欧洲人认为世界万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级都具有不容的数量关系。雕塑绘画等艺术的美在于数的和谐与比例。一切造型艺术要依靠于对数据关系恰如其分地把握,于是对人体精妙的比例节奏的提炼与表现成了艺术家致力的方向。有异于的“度物象取其真”。中国是感知的真,西方是自然属性的真;中国是情感意味中的真,西方是客观条件的真。西方绘画美学认为艺术创作必须上升到理智,这样才能把握事物中的或然与必然规律,并把它表现在一个艺术形象中,使之成为客观的摹本,尽管中世纪基督教把艺术美的本来属性看作是上帝的光辉。中国绘画重神似,即把描绘物体当作艺术家本人思维情感的媒体来看待。通过艺术语言,借助艺术手段再造的境界纳入到一个艺术的意境范围。最后结果使表现的物象能充分表述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为目的。所以表现笔墨之中的物体、色彩等关系常常是极大程度地改变了客观自然,而带有很多的主观成分。
由此可见中西在美术方面的差别,然而即使风格迥异,两者仍然在寻求一种高层次的相互融合,吴冠中先生曾说:“我曾将中、西方杰出的绘画作品比作哑巴夫妻,虽语言有阻,却深深相爱。”纵观历史, 21世纪以后,东西方文化交流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而且成为必然。欧洲油画在中国扎根成长,东方艺术为西方美术发展提供了条件,互相吸收,互相作用。21世纪新的科技文明的发展,对人类文化与民族传统,人的生存方式都起着重大的作用。但美术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多元仍然是其基本存在形式,适应身会的不断创新仍然是其存在规律。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rikieiri/blog/item/87f76cc646ac4a1b9d163d38.html
1、传统观念不同
西方关于自然的传统观念与中国不同,认为人高于自然、强于自然,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控制自然。这种意识反映在艺术中,就形成西方绘画中对自然形态的严格把握,一旦认识到某种规律是对自然的科学反映,就严格遵循它。
2、绘画手段不同
中国绘画从一开始就是以线造型。距今2000多年前的《人物龙凤》和《人物驭龙》帛画,均以毛笔勾线画成。中国画的线是立体的线,讲究“中锋行笔”,浑圆厚实,力透纸背。中国画的线是有生命的线,不僵硬,不呆板,讲究一波三折,提按顿挫。
西方绘画则是以面塑型的,因为西方绘画是与建筑、雕塑相联系的立体结构,表现为“眼见身临的实境”,其基本观念是空间观念,是在空间中进行“构筑”,以物体在一定光源中呈现的“面”来塑造体积是基本的造型手段。
3、审美不同
中国画家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模拟和再现自然,而是反映心中的自然,是审美客体的内化。他们超越了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再现,讲究“以形写神”、“物外求似”、“意在笔先”。总之一句话,中国画强调写意。意,指意志、意识、情意、意趣、意境等,即画家的思想感情。
西方从古希腊起,摹仿论就支配着绘画创作,柏拉图曾强调艺术的基本特征就是摹仿,即对物质世界的摹仿。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在于真和美,而更重视真。透视、解剖、明暗等科学方法的应用有利于真实、准确地将再现自然万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