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魉的正确读音
魑魅魍魉(拼音:chī mèi wǎng liǎ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
魑魅魍魉指传说中山川间害人的鬼怪,也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联合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书面语。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人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体。”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魑魅魍魉”
春秋时期,自周平王东迁以来,周天子名义上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实际上已逐渐失去控制各个诸侯国的能力。在这个时候,南方的楚国逐渐强大了起来,特别是到了楚庄王时,楚国就产生了侵吞中原、取代周王朝的野心。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带领大军去攻打陆浑的戎人(古代西北的少数民族,散居于今河南嵩县及伊川县境),来到了东周王朝的都城王城(今河南洛阳市)城下,在那里炫耀武力,阅兵示威。周定王知道后,赶忙派大夫王孙满前去慰劳。
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就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是个什么样子,其大小轻重如何。
九鼎是周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王孙满心里明白,楚庄王特意问鼎,显然是藐视周王朝,并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于是他机智而又含蓄地说:“鼎的大小轻重取决于德,而不在鼎本身。从前夏朝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让天下的长官进贡青铜,用来铸造鼎并且把图像铸在鼎上。这样万物都具备在鼎上了,也可以让百姓认识神物和恶物。
所以百姓进入山林川泽,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就不怕出什么事,魑魅魍魉这些鬼怪也不会遇到,因此能使上下和谐,受到天下的保佑。
成王将鼎固定在王城,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年代,享国七百年,这是上天的命令。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减,但天命并没有改变,所以,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