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是什么意思
致良知是什么意思
正确理解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内涵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有三大命题,即“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心即理,意即良知天赋、人性本善,无心外之理、心外之物、心外之事。但如果对此的认识只限于良知天赋,想当然以为自己是天生的圣人,便容易认情为性、恣意妄为。知行合一,意即人的道德实践应是天理良知的自然展现,任何不符合天理良知的行为皆因私欲而起,人应当时时克除私欲。知行合一,是对歪解“心即理”的后学的紧箍咒,读来朗朗上口,但容易被当成口号空喊。基于这样的担忧,王阳明晚年着重提倡“致良知”。王阳明曾说:“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可知,致良知既是阳明心学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阳明心学思想的逻辑终点。
“致良知”三字,看似简单,但初学者要真正全面理解“致良知”的内涵,尤其是“致”字,却并不容易。
王阳明曾说:“致知,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这里的“致”,可解释为“推广扩充到”。如人有孝心,可及于父母公婆;人有爱心,可及于他人甚至于小动物;人有进取心,可及于正当的事业乃至体育运动。从字面上来看,“致良知”是最简易的工夫。但事实上,王阳明曾指出:“人孰无良知乎,独有不能致之耳。”可见,致良知也是最难的工夫。若不肯“致”,即便良知天赋,也只是一种浪费,也只是个愚不肖。正如王阳明所说:“心之良知是谓圣。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自然而致之者,圣人也;勉然而致之者,贤人也;自蔽自眛而不肯致之者,愚不肖者也。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也未尝不存也。苟能致之,即与圣人无异矣。” 既然良知天赋,则圣愚的差别就在一个“致”上。普通人若能切切实实地致自己的一分良知,便离圣人近了一分,致自己的十分良知,便是十足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