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是什么意思?
释义:意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论名著《存在与时间》里面用理性的推理详细的讨论向死而生的概念,并最终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对“向死而生”的解释是: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关键点。
扩展资料:
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敦刻尔克》很好的诠释了“向生而死与向死而生”这个概念:
《敦刻尔克》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来自于每个“故事线”中每个人对战争的恐惧,以及抗争的勇敢。40万英法联军在海滩等待救援,是怎样的一种迫切,头顶是敌机在轰炸,咆哮向聚集的战士,也炸沉了前来救援的舰艇,对战争的感受,从来没像这样一刻,让人绝望透顶。
但值得让人致敬的,是所有的部队、战士都井井有条,听从指挥,从来也没有因为敌机的狂轰滥炸而乱了阵脚,生与死的面前,才显得如此平凡而伟大。
战士们向生而死,百姓们向死而生,在面对这样一场劫难式的战争,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选择与抗争,炮火连天中,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但谁也不曾放弃,无论是等待被救,还是积极救人。
于是,《敦刻尔克》就有了与既往二战电影完全不同的气质,无论是由始至终的悬疑与压迫感,还是全片洋溢的人性化主题,更重要的是,导演诺兰把这场撤退之战,如此真切的加诸到每一位观众身上,让你无法逃脱,共同进退,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深植了一个叫“敦刻尔克”的海滩,那里,虽有绝望,却终能一片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