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上下册) 100
要详细一点,是人教版的,并且最好附带一些问答题和其答案(如课本里的“动脑筋”),悬赏如果不够可以再加(在我满意回答的条件下)...
要详细一点,是人教版的,并且最好附带一些问答题和其答案(如课本里的“动脑筋”),悬赏如果不够可以再加(在我满意回答的条件下)
展开
2010-11-12
展开全部
还是我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三角贸易、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16世纪末~19世纪中期,最先进行黑奴贸易的是葡萄牙)
*背景: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等国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路线:【出程】欧洲(携带枪支、杂物等);
【中程】非洲(换取或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
【归程】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
*影响:“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奴隶贩子却大发横财,利润高达百分之几百。很多人发财后,回到欧洲,把从黑奴身上赚来的血腥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英国)在印度
*形成过程:16世纪打败西班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
*对印度的扩张和侵略(时间:17世纪)
①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②扩张的步骤:建立沿海据点→在内地扩张→掠夺财富。
*影响:英国通过在印度及其他地方的殖民侵略,掠夺了无数的财富。英国人利用抢来的这些财富,发展国内经济;同时,这些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使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贫困、落后。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战争
一、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英国侵占;英国对印度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
*时间:1857年~1859年。
*领导者:封建王公(以章西女王为代表)。
*性质: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1858年,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军队,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誓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影响: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二、“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南美的乔治•华盛顿”)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独占巴西,西班牙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拉丁美洲。
*原因:①西班牙、葡萄牙对殖民地的残酷压榨,殖民地人民对殖民统治不满;
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概况:①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②人物:印第安人、黑人、土生白人。代表人物:玻利瓦尔,圣马丁;
③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由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
④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北起义军联合作战。
*性质: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结果: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统治者为大势所迫,宣布独立。拉美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起一系列的新兴国家。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时间:1836年~1848年)
*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待遇却很差。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
*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中心内容: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结果:失败(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历史意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产生条件:①国际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政治基础;
②马克思、恩格斯结合工人运动实践,不断总结经验;
③汲取前人的精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1848年)(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①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②影响: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背景: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经过:①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②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③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巴黎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这就是著名的“五月流血周”。
*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国际歌》(作词:欧仁•鲍狄埃;作曲:狄盖特)(为了纪念公社、鼓励无产阶级的斗争)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一、战争的爆发(时间:1861年4月)
*根本原因:南(种植园经济)北(资本主义工业)两种经济制度不可调和。
*矛盾的表现:①关税问题;②劳动力不足;③在西部新增的土地上是否实行奴隶制。
*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
*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二、北方的胜利
*战争经过:①1861年3月,南方十一个州脱离联邦,组成“南部联盟”;
②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③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之前还颁布了《宅地法》,战争出现重大转折;
④1865年4月,北方军队攻占“南部联盟”的“首都”里士满,取得战争的胜利。
*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林肯在剧院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
三、战争初期南方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①南方对战争已准备很久;
②南方有强大的后盾——英国支持;
③南方将领具有较强的军事指挥能力,有作战经验;军队在装备上和组织上都比较好。
四、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能够最终获胜的原因
答:①北方实力雄厚,在经济方面、军队人数方面、军事力量方面、交通运输方面占优势;
②美国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五、美国内战的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1861年改革(农奴制改革)
*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巩固贵族统治。
*前提:不损害地主的利益。
*过程: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废除奴隶制的改革,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内容: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解放”农奴;收取份地赎金)(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意义: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二、日本明治维新(时间:1868年)(此时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与此性质相同的还有中国的戊戌变法)
*背景:①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②1853年西方势力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③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始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 并取得成功。
(或:①内: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②外:美国叩关(“黑船”事件 ,1853年)。)
*倒幕运动(时间:1868年)主力军:中下级武士。
*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改革的作用:改革社会中某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以奋进的精神实施改革开放,吸取先进文化、科技,才能使一个民族实现自强。改革是推动国家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吐故纳新,才能充满活力。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电为核心)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
*标志: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①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电、石油);②新机器、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内燃机、汽车、飞机);③新信息传递工具的发展(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新能源:电力和石油。
*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
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1906年,使用钨丝的电灯泡问世。
*爱迪生发明了许多电器产品,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一千三百种之多,被誉为“发明大王”。
*1876年3月10日,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汽车: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
(卡尔•本茨被称为“汽车之父”)(“奔驰”车)
②影响: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使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飞机:①发明者:美国莱特兄弟;②标志及时间: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③影响:把人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飞机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①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②汽车、飞机的问世,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③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帝国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战争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
*战争的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①三国同盟:德国(核心)、意大利、奥匈帝国;②三国协约:英国(核心)、法国、俄国。
二、大战的爆发
*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概况:①1914年8月,日本加入协约国作战;②1915年3月,意大利宣布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③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④1917年8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⑤1917年11月,俄国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空前的灾难(坦克是一战中英国使用的新式武器)(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伤亡人数更多。
*战争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特点:首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十分残酷。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取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一战期间,在中国发生的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
答:①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②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③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第22课 思想和科学的力量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启蒙思想运动(时间:18世纪)
*代表人物:法国的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
*思想理论:①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②卢梭:否定封建王权,认为统治者如果违反民意,侵犯人权,撕毁大家都应遵守的社会契约(即“社会契约论”),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③孟德斯鸠:明确地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倡导天赋人权学说。
*影响: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和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二、科学的革命
*英国的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包括“牛顿三定律”)。
*英国的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出版(时间:1859年):①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②《物种起源》的意义: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促进了社会的竞争发展。
*德国的爱因斯坦及相对论的提出(时间:20世纪初):意义: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相对论还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
*居里夫妇:成功提炼出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镭。
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一、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德国的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1804年)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二、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不朽名作。
三、美术名家——梵高:荷兰的梵高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梵高是在法国南方创作这幅作品的,南方的阳光赋予他创作灵感。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代表作有《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叙曲》。
五、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
第15课 血腥的资本积累(三角贸易、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16世纪末~19世纪中期,最先进行黑奴贸易的是葡萄牙)
*背景: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等国都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
*路线:【出程】欧洲(携带枪支、杂物等);
【中程】非洲(换取或掳获黑人后运往美洲);
【归程】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再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
*影响:“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奴隶贩子却大发横财,利润高达百分之几百。很多人发财后,回到欧洲,把从黑奴身上赚来的血腥钱投资于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英国)在印度
*形成过程:16世纪打败西班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
*对印度的扩张和侵略(时间:17世纪)
①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②扩张的步骤:建立沿海据点→在内地扩张→掠夺财富。
*影响:英国通过在印度及其他地方的殖民侵略,掠夺了无数的财富。英国人利用抢来的这些财富,发展国内经济;同时,这些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使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亚、非、拉美地区的贫困、落后。
第16课 殖民地人民的战争
一、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三分之二的土地被英国侵占;英国对印度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
*时间:1857年~1859年。
*领导者:封建王公(以章西女王为代表)。
*性质: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1858年,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军队,英勇抗击进犯章西的英国军队。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誓死不屈,最后壮烈牺牲。
*影响: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
二、“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尔(“南美的乔治•华盛顿”)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背景: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独占巴西,西班牙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整个拉丁美洲。
*原因:①西班牙、葡萄牙对殖民地的残酷压榨,殖民地人民对殖民统治不满;
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概况:①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②人物:印第安人、黑人、土生白人。代表人物:玻利瓦尔,圣马丁;
③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由北向南横扫南美大陆上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地;
④特点:时间长,范围广,南北起义军联合作战。
*性质: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
*结果: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统治者为大势所迫,宣布独立。拉美许多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起一系列的新兴国家。
第17课 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英国的宪章运动(时间:1836年~1848年)
*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工人待遇却很差。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
*政治纲领:《人民宪章》。
*中心内容: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性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结果:失败(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历史意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实践经验。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产生条件:①国际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政治基础;
②马克思、恩格斯结合工人运动实践,不断总结经验;
③汲取前人的精华(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1848年)(第一部较为完整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伟大著作)
①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
②影响: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背景: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经过:①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②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③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巴黎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这就是著名的“五月流血周”。
*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国际歌》(作词:欧仁•鲍狄埃;作曲:狄盖特)(为了纪念公社、鼓励无产阶级的斗争)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一、战争的爆发(时间:1861年4月)
*根本原因:南(种植园经济)北(资本主义工业)两种经济制度不可调和。
*矛盾的表现:①关税问题;②劳动力不足;③在西部新增的土地上是否实行奴隶制。
*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废存。
*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二、北方的胜利
*战争经过:①1861年3月,南方十一个州脱离联邦,组成“南部联盟”;
②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③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之前还颁布了《宅地法》,战争出现重大转折;
④1865年4月,北方军队攻占“南部联盟”的“首都”里士满,取得战争的胜利。
*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林肯在剧院被拥护奴隶制的狂热分子刺杀。
三、战争初期南方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①南方对战争已准备很久;
②南方有强大的后盾——英国支持;
③南方将领具有较强的军事指挥能力,有作战经验;军队在装备上和组织上都比较好。
四、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能够最终获胜的原因
答:①北方实力雄厚,在经济方面、军队人数方面、军事力量方面、交通运输方面占优势;
②美国政府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五、美国内战的意义: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1861年改革(农奴制改革)
*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目的: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巩固贵族统治。
*前提:不损害地主的利益。
*过程: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废除奴隶制的改革,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内容: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解放”农奴;收取份地赎金)(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意义: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改革虽然留下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二、日本明治维新(时间:1868年)(此时中国正在进行洋务运动)(与此性质相同的还有中国的戊戌变法)
*背景:①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幕府将军掌握实权;
②1853年西方势力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③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始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以武力推翻幕府的统治, 并取得成功。
(或:①内: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②外:美国叩关(“黑船”事件 ,1853年)。)
*倒幕运动(时间:1868年)主力军:中下级武士。
*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目的: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改革的作用:改革社会中某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只有以奋进的精神实施改革开放,吸取先进文化、科技,才能使一个民族实现自强。改革是推动国家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吐故纳新,才能充满活力。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电为核心)
一、“电气时代”的到来(19世纪70年代)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
*标志: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①新能源的发展和利用(电、石油);②新机器、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内燃机、汽车、飞机);③新信息传递工具的发展(有线电话、无线电报)。
*新能源:电力和石油。
*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制造发电机的基本原理。
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和品质。
二、“发明大王”爱迪生
*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1906年,使用钨丝的电灯泡问世。
*爱迪生发明了许多电器产品,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一千三百种之多,被誉为“发明大王”。
*1876年3月10日,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汽车:①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
(卡尔•本茨被称为“汽车之父”)(“奔驰”车)
②影响: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使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飞机:①发明者:美国莱特兄弟;②标志及时间: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经过不断努力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③影响:把人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飞机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①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②汽车、飞机的问世,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③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六、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帝国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
*战争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
*战争的根本目的: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①三国同盟:德国(核心)、意大利、奥匈帝国;②三国协约:英国(核心)、法国、俄国。
二、大战的爆发
*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概况:①1914年8月,日本加入协约国作战;②1915年3月,意大利宣布退出同盟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③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④1917年8月,中国加入协约国作战;⑤1917年11月,俄国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空前的灾难(坦克是一战中英国使用的新式武器)(战场由最初的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双方共七十多万人伤亡,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伤亡人数更多。
*战争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历史四年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特点:首次世界大战,规模大,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十分残酷。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参战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取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五、一战期间,在中国发生的与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
答:①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②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③新文化运动兴起,并最终导致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
第22课 思想和科学的力量
一、思想启蒙的火种——启蒙思想运动(时间:18世纪)
*代表人物:法国的伏尔泰、卢梭和孟德斯鸠。
*思想理论:①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由开明的君主执政,强调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
②卢梭:否定封建王权,认为统治者如果违反民意,侵犯人权,撕毁大家都应遵守的社会契约(即“社会契约论”),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③孟德斯鸠:明确地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的原则;倡导天赋人权学说。
*影响: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猛烈抨击和对“自由”“平等”思想的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
二、科学的革命
*英国的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17世纪下半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微积分的创建;在力学上,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包括“牛顿三定律”)。
*英国的达尔文和《物种起源》的出版(时间:1859年):①提出了“进化论”思想,指出自然界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法则中发展的;②《物种起源》的意义:这部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沉重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促进了社会的竞争发展。
*德国的爱因斯坦及相对论的提出(时间:20世纪初):意义:相对论的创立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相对论还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
*居里夫妇:成功提炼出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镭。
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一、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德国的贝多芬是伟大的作曲家。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1804年)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二、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不朽名作。
三、美术名家——梵高:荷兰的梵高是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梵高是在法国南方创作这幅作品的,南方的阳光赋予他创作灵感。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四、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代表作有《蓝色多瑙河》《春之声》《维也纳森林叙曲》。
五、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
展开全部
九年级下册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p2—p5)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11月6日到7日,②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迁都:彼得格勒迁至莫斯科。1920年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4、十月革命的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①时间:1919年1月 ②性质:分赃会议 ③操纵国:法、英、美 ★④《凡尔赛和约》的内容(P15)。⑤凡尔赛体系 ⑥国际联盟(时间:1920年;被英、法所控制。)
2、华盛顿会议:①时间:1921-1922年,②主要国家(九国),
★③《九国公约》的内容
3、理解P17动脑筋题
(第一,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
第二,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第三,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
第4课:经济大危机(p20—p23)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1929—1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实行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④作用: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
★2、西方大国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4、1940年,德国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占领了法国,英国也遭到了猛烈轰炸。
★5、1941年,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6、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军基地珍珠港。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3、1944年,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一个个被法西斯国家占领的欧洲国家得到解放。
4、1945年4月,苏联对柏林发动总攻。5月,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p48—p50)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2、20世纪90年代,人们认为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美国 时间 特点、原因
经济崛起阶段 二战后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经济繁荣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特点: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经济危机与调整阶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特点:70年代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式逐渐好转,但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原因:经济弊端发展显露,受到危机的严重打击,通货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新经济发展阶段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特点: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p52—p55)
1、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繁荣: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西欧经济持续繁荣。★西欧经济恢复和繁荣的原因:美国的大力援助(为了对付苏联),发挥了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采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为欧盟。作用: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重要生产领域,名列世界前列。日本崛起的原因: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大力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刺激日本经济的发展;引进最新科技,发展教育;适当的经济政策。
4、危机时期:1974到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恢复和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后,“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5、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70年代始,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p84—p87)
★1、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2、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3、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4、美苏争霸: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此时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特点是美攻苏守。(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美苏争霸达到高潮。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美国因为越南战争中受到严重挫折和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特别是在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其特点是双方实现有限的缓和。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而由于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美苏冷战争霸结束。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90—p92)
★1、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一超多强”:“一超”指美国,“多强”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2、 二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另一方面,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4、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例。
★5、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境内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6、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p95—p98)
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 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3、 1995年1月1日,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英文缩写WTO),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4、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它经济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地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p102—p105)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3、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在基因工程的发展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4、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革命相比,有下列特点:①这次革命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互相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补充:
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对比表
名称 时间 标志
第一次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纪70年代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有了巨大突破
重要图片:
上册: p76美国总统华盛顿、p79法国社会等级制度、p89瓦特和他发明的蒸汽机、
p90史蒂芬孙制造的火车机车
下册: P5《列宁同志清扫地球》 p54欧盟的旗帜
第1课:俄国十月革命 (p2—p5)
★1、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③结果: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二月革命后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政权)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2、十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11月6日到7日,②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建立了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3、采取的措施:①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②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③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④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迁都:彼得格勒迁至莫斯科。1920年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4、十月革命的意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①时间:1919年1月 ②性质:分赃会议 ③操纵国:法、英、美 ★④《凡尔赛和约》的内容(P15)。⑤凡尔赛体系 ⑥国际联盟(时间:1920年;被英、法所控制。)
2、华盛顿会议:①时间:1921-1922年,②主要国家(九国),
★③《九国公约》的内容
3、理解P17动脑筋题
(第一,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导致战败国和战胜国矛盾的加剧。
第二,帝国主义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列强之间矛盾重重。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第三,凡尔赛体系的帝国主义性质,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对。)
第4课:经济大危机(p20—p23)
1、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时期:①时间:1929—1933年,②导火线: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国家:美国开始,席卷资本主义世界。④特点:涉及的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
★3、罗斯福新政:①时间:1933年,②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③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实行了《国家工业复兴法》。 ④作用: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首脑在德国慕尼黑签订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之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慕尼黑阴谋。
★2、西方大国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这种政策称为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绥靖政策的影响极其恶劣,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4、1940年,德国向欧洲西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占领了法国,英国也遭到了猛烈轰炸。
★5、1941年,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
★6、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美军基地珍珠港。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1942年1月1日,英、美、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打败德国以后,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1942年,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3、1944年,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一个个被法西斯国家占领的欧洲国家得到解放。
4、1945年4月,苏联对柏林发动总攻。5月,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p48—p50)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2、20世纪90年代,人们认为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美国 时间 特点、原因
经济崛起阶段 二战后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原因: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经济繁荣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特点: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经济危机与调整阶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特点:70年代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经济形式逐渐好转,但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原因:经济弊端发展显露,受到危机的严重打击,通货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新经济发展阶段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特点: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原因:改革社会经济;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p52—p55)
1、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繁荣:20世纪50年代初,西欧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50年代到70年代后期,西欧经济持续繁荣。★西欧经济恢复和繁荣的原因:美国的大力援助(为了对付苏联),发挥了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采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20世纪6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成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为欧盟。作用:成员国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重要生产领域,名列世界前列。日本崛起的原因: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大力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刺激日本经济的发展;引进最新科技,发展教育;适当的经济政策。
4、危机时期:1974到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恢复和发展时期:80年代中期后,“科技立国”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5、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70年代始,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p84—p87)
★1、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于是,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2、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3、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4、美苏争霸:
(1)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此时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特点是美攻苏守。(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美苏争霸达到高潮。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美国因为越南战争中受到严重挫折和受经济危机的打击,实行了战略收缩,而苏联在7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转而采取积极进攻战略,把中东、非洲、南亚次大陆作为扩张的对象,特别是在1979年12月出兵占领了阿富汗。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其特点是双方实现有限的缓和。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而由于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美苏冷战争霸结束。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p90—p92)
★1、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迄今还没有定型。(“一超多强”:“一超”指美国,“多强”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2、 二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另一方面,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4、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这些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科索沃战争就是一例。
★5、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境内进行狂轰滥炸,造成南联盟的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6、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p95—p98)
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 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3、 1995年1月1日,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英文缩写WTO),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2001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
★4、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对它经济发展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2001年,中国上海成功地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领导人会议;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p102—p105)
★1、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学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3、生物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基因工程,而在基因工程的发展中,克隆技术尤为引人注目。
★4、第三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革命相比,有下列特点:①这次革命涌现出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缩短了知识变为财富的过程。②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之间互相渗透,一种技术的发展引起好几种技术的革命。③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科技进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补充:
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对比表
名称 时间 标志
第一次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科技革命 19世纪70年代 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使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有了巨大突破
重要图片:
上册: p76美国总统华盛顿、p79法国社会等级制度、p89瓦特和他发明的蒸汽机、
p90史蒂芬孙制造的火车机车
下册: P5《列宁同志清扫地球》 p54欧盟的旗帜
展开全部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一 战后世界的新格局
一、“两极”与“冷战”
1、 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向反共反苏。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这“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4、 战与争霸:北约建立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
5、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
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6、 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了政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7、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还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洲则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20世纪90年代,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2、表现: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
立,苏联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三、“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1、 冷战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祈盼和平,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 恐怖主义作为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的威胁(2001年9。11)
(2)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有新表现。(美国)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3、 根据1999年美国对南联盟的轰炸、2001年9。11事件、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
4、在这些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 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巴以冲突和轰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以霸权、强权的野蛮行径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价值观念。它既是战争的组织者,又在战争中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加剧,世界更加不安定。“9•11”恐怖袭击就是恐怖分子对美国政府的一次报复,但它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世界和平造成极大威胁。
四、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个主题。
战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1) 存在的现实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悬殊,落后、危机、债务,困扰着占世界人口2/3的发展中国家。
(2) 发展问题的突出表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叫南北问题。
(3) 南北问题的根源:源于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这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4) 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5) 怎样才能解决南北问题?
需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需要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7)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消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五、殖民体系的瓦解(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
1、 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它国家也先后取得独立。
2、 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表达了获得独立的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共同愿望。
4、 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5、 战后说明亚非国家崛起的事件
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的完成,结束了殖民统治时代;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中东国家的觉醒等事件。
六、各国现代化的追求
1、 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再加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50——1970)
2、 独立后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亚洲“四小龙”的腾飞 二战后,许多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3、 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崛起。
七、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1、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是什么?
机遇: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中,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实质是经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我国的发展现状: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人民的生活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展望前景:我们要在新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对青年的要求: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第二单元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一、一道难解的题
1、1998年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
造成1998年特大洪水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生态破坏严重,尤其是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遭受长期持续的严重破坏,导致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第二,盲目围湖造田,其结果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减。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第三,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不容忽视。大量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功能。
2、PRED问题: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与发展(Development)问题,简称PRED问题。
这一问题反映的实质是: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酸雨等问题,它们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3、一道难解的题其实就是:面对当代世界“发展”主题,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4、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
○ 一般来说,人类在史前时期和农业文明早期,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较为有限,对自然环境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在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在大地上留下壮观的人文景观,如梯田等。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可以比较自由地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征服”和“改造”自然。但随之而来的人地关系的紧张化,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人地协调的发展道路。
二、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
1、世界人口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高而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特别是一些欧洲国家,人口已经接近零增长。
2、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交通拥挤、入学困难,总之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3)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劳动力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并且会给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加重了家庭负担。
3人口应如何发展?
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应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4、我国人口现状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此外,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多,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等。
5人口问题的归纳
人口问题的危害(总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可以是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的危害)
人口增长过慢的负面影响: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素质偏低的负面影响: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会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劳动力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并且会给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
6、人口普查的意义:(1)有利于准确把握我国的人口数量、素质与结构。
(2)有利于正确制定我国21世纪的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
(3)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7、怎样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A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c.努力做好优生优育工作,使人口发展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8、请你为提出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出几个好建议?
① 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②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③要做好优生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
④要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大力帮助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三、资源问题
1、自然资源分为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和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供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就会出现自然资源的短缺问题,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过程就是耗竭的过程。
3、资源短缺的表现:城市缺水、农民耕地紧张、某些矿产资源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4、资源国情: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5、我国的资源问题的表现:表现为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开发利用不够科学,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短缺;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水资源还表现为污染严重。
6、为什么要开展节约资源的活动?
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也是资源消耗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分布不平衡,加之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破坏,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资源问题的危害: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解决资源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①开源与节流
②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
③实施跨区域调配资源
④依靠法律和制度
⑤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转变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
⑥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⑧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资源的意识。
8、青少年该怎么做?
树立和增强,节约资源意识;
随手关闭水龙头,随手关灯;
尽可能循环利用废物。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塑料袋;
积极参加各种节约资源的宣传活动;
开展减卡救树活动;
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9、为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当地政府应该怎么办?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禁污染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合理调整水价,引导公民节约用水;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对污水进行处理;打井抗旱;南水北调;植树造林;改进灌溉方式;循环用水,一水多用,提高水的利用率等
10、为了建立节水型社会,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A 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 B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四、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
环境问题的恶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起步,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经济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同:
史前社会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洪水、猛兽、林火、风暴等各种自然灾害;
农业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的破坏以及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
进入工业社会后,环境问题增加了新内容,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大量耗损和破坏,以及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形成的“三废”污染。
2、中国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是中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3、环境问题的危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4、你如何理解“环境问题同时也是资源问题”?
人们在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后,废弃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塑料制品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因此,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5、白色垃圾的危害:白色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会污染环境、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6、环境问题是关乎全球的问题
四、可持续发展
1、实行计划生育 ,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惟一正确选择
2、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3、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
而提高人口素质,既是积极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5、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提高人口质量和其它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节约了大量资源和资金;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给人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教育,人口的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6、应对资源危机的具体措施。
(1)“开源”与“节流”,是解决自然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开源:不断增加资源探明储量和开发范围;节流:节水、节能、节材。)
(2)在“开源”和“节流”过程中,科学技术具有至关重要和作用。(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
(3)对一些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解决我国资源区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4)加强立法工作。(《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发展节水农业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危机,而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地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9、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 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必须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实施可持续发展要遵循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地方的决策行动应有助于全球的整体协调。)
我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所做努力:生态农业、关闭小煤矿小铁矿(小矿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缺乏安全保障事故高)等
第一单元 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一 战后世界的新格局
一、“两极”与“冷战”
1、 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之际,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罗斯福和邱吉尔在苏联的雅尔塔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建立在美苏实力均衡基础上的雅尔塔协定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为了推行称霸全球的战略,美国放弃了战时与苏联的同盟,转向反共反苏。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这“华沙条约”,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战后,美国为什么要推行“冷战”政策?(二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欲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称霸世界,而共产主义制度将是它控制全球的最大障碍,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主要敌人。)
4、 战与争霸:北约建立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宣称,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人们称之为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
5、 20世纪50年代以后,苏联的霸权主义也膨胀起来,在军事上成为与美国并列的超级大国,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争霸的极端体现。)
以冷战为主要形式的美苏争霸,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
6、 冷战的结束: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了政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7、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还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日本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欧洲则加快了一体化进程,世界正在向多极化发展。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20世纪90年代,东欧各国和苏联的执政党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改变。
2、表现: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和斯洛伐克分
立,苏联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发生改变。
三、“冷战”后的和平主题
1、 冷战后绝大多数国家都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反对建立一国独霸的单极世界,国际社会祈盼和平,维护和平的力量日益壮大,争取世界和平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1) 恐怖主义作为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矛盾交织的产物,给世界政治、经济、安全形势带来严重的威胁(2001年9。11)
(2)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也有新表现。(美国)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是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
3、 根据1999年美国对南联盟的轰炸、2001年9。11事件、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说说导致这些事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世界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世界力量对比的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推行,恐怖主义力量的增长,民族矛盾的激化,南北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同宗教之间的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等。
4、在这些事件中美国扮演了什么角色?
○ 在北约轰炸南联盟、巴以冲突和轰炸伊拉克事件中,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不顾国际社会的反战呼声,干涉其他国家事务,以霸权、强权的野蛮行径在世界各地推行自己奉行的一套价值观念。它既是战争的组织者,又在战争中推波助澜,使地区冲突加剧,世界更加不安定。“9•11”恐怖袭击就是恐怖分子对美国政府的一次报复,但它却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世界和平造成极大威胁。
四、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另一个主题。
战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
(1) 存在的现实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悬殊,落后、危机、债务,困扰着占世界人口2/3的发展中国家。
(2) 发展问题的突出表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问题,也叫南北问题。
(3) 南北问题的根源:源于西方殖民者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殖民侵略。这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会造成贫富差距扩大)。
(4) 冷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5) 怎样才能解决南北问题?
需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需要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7)亚非拉国家的共同利益和追求:争取民族独立、主权完整,建立公正、平等、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消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五、殖民体系的瓦解(战后最具世界意义的变化之一)
1、 20世纪40年代,亚洲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它国家也先后取得独立。
2、 印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它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3、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表达了获得独立的亚非人民要求掌握自己命运的共同愿望。
4、 五六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席卷整个非洲大陆,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5、 战后说明亚非国家崛起的事件
非洲大陆民族独立运动的完成,结束了殖民统治时代;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亚洲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中东国家的觉醒等事件。
六、各国现代化的追求
1、 二战后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再加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个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1950——1970)
2、 独立后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亚洲“四小龙”的腾飞 二战后,许多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3、 1964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集团联合宣言》,要求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这说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在崛起。
七、新世纪的中国:机遇与挑战
1、为什么说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各是什么?
机遇: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进步潮流中,争取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是可能的;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突飞猛进,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挑战:另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实质是经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我国的发展现状: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人民的生活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体达到的小康水平仍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4、展望前景:我们要在新世纪的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对青年的要求: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第二单元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一、一道难解的题
1、1998年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
造成1998年特大洪水的人为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生态破坏严重,尤其是长江上游森林生态系统遭受长期持续的严重破坏,导致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
第二,盲目围湖造田,其结果是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大幅度缩减。降低了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第三,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产生的负面生态效应不容忽视。大量水利工程破坏了江河的自然生态功能。
2、PRED问题: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s)、环境(Environment)与发展(Development)问题,简称PRED问题。
这一问题反映的实质是: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酸雨等问题,它们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3、一道难解的题其实就是:面对当代世界“发展”主题,如何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4、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化
○ 一般来说,人类在史前时期和农业文明早期,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较为有限,对自然环境更多采取的是“崇拜”“顺从”。在农业文明较为发达的地区,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在大地上留下壮观的人文景观,如梯田等。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可以比较自由地凭借自己的意志来“征服”和“改造”自然。但随之而来的人地关系的紧张化,迫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为,寻求人地协调的发展道路。
二、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
1、世界人口发展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高而死亡率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特别是一些欧洲国家,人口已经接近零增长。
2、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会不断引发人口与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诸如粮食供应不足、就业问题严重、人民生活贫困、交通拥挤、入学困难,总之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2)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3)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劳动力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并且会给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加重了家庭负担。
3人口应如何发展?
一个国家的人口应该适度发展,既不能超过其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又不能太少,否则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应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4、我国人口现状
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此外,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农村人口多,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等。
5人口问题的归纳
人口问题的危害(总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可以是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的危害)
人口增长过慢的负面影响:增长过慢,使得新出生人口减少,再加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会带来老龄化问题
人口素质偏低的负面影响:人口素质低,环境意识薄弱,不仅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程度很低,还会破坏它们;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会受传统生育观念的限制,不利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还不很发达的情况下,老龄化会给社会进步带来很大的压力,如劳动力负担加重,社会负担加重,并且会给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
6、人口普查的意义:(1)有利于准确把握我国的人口数量、素质与结构。
(2)有利于正确制定我国21世纪的人口政策和经济发展规划。
(3)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7、怎样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A继续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c.努力做好优生优育工作,使人口发展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8、请你为提出我国的人口素质提出几个好建议?
① 要切实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②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③要做好优生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
④要以广大农村为重点,大力帮助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降低新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三、资源问题
1、自然资源分为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和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获取速度,超过了自然供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速度,就会出现自然资源的短缺问题,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过程就是耗竭的过程。
3、资源短缺的表现:城市缺水、农民耕地紧张、某些矿产资源满足不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4、资源国情: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5、我国的资源问题的表现:表现为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开发利用不够科学,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加剧了资源短缺;资源的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水资源还表现为污染严重。
6、为什么要开展节约资源的活动?
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也是资源消耗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分布不平衡,加之多年来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破坏,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势,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7、资源问题的危害: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甚至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解决资源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①开源与节流
②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
③实施跨区域调配资源
④依靠法律和制度
⑤提高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转变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
⑥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
⑧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资源的意识。
8、青少年该怎么做?
树立和增强,节约资源意识;
随手关闭水龙头,随手关灯;
尽可能循环利用废物。
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筷子、塑料袋;
积极参加各种节约资源的宣传活动;
开展减卡救树活动;
向他人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9、为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当地政府应该怎么办?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严禁污染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合理调整水价,引导公民节约用水;通过广泛宣传,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对污水进行处理;打井抗旱;南水北调;植树造林;改进灌溉方式;循环用水,一水多用,提高水的利用率等
10、为了建立节水型社会,请你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A 水是生命之源,请节约用水 B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四、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协调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永恒主题。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
环境问题的恶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起步,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经济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同:
史前社会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洪水、猛兽、林火、风暴等各种自然灾害;
农业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的破坏以及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
进入工业社会后,环境问题增加了新内容,主要是自然资源的大量耗损和破坏,以及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形成的“三废”污染。
2、中国的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污染是中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3、环境问题的危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4、你如何理解“环境问题同时也是资源问题”?
人们在大量使用塑料制品后,废弃的塑料制品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同时制造这些塑料制品也消耗了大量资源。因此,白色垃圾越多,白色污染越严重,反映了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强度越大
5、白色垃圾的危害:白色垃圾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会危害动物的健康和生命、会污染环境、会给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会妨碍农业生产
6、环境问题是关乎全球的问题
四、可持续发展
1、实行计划生育 ,是我国目前条件下解决人口问题的惟一正确选择
2、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3、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出生率。
而提高人口素质,既是积极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5、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提高人口质量和其它社会发展方面的贡献。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减缓了人口的过快增长;节约了大量资源和资金;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给人们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等带来的压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接受教育,人口的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6、应对资源危机的具体措施。
(1)“开源”与“节流”,是解决自然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开源:不断增加资源探明储量和开发范围;节流:节水、节能、节材。)
(2)在“开源”和“节流”过程中,科学技术具有至关重要和作用。(用可再生资源代替非可再生资源;发掘新资源、研制新材料;加强资源的回收利用。)
(3)对一些自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解决我国资源区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
(4)加强立法工作。(《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发展节水农业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危机,而且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土地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9、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 孙后代应负的责任。(必须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实施可持续发展要遵循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地方的决策行动应有助于全球的整体协调。)
我国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所做努力:生态农业、关闭小煤矿小铁矿(小矿存在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缺乏安全保障事故高)等
参考资料: http://wenku.baidu.com/view/d32a5a4de518964bcf847ccd.html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