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富集)课本p26;课本p27页1题;注意DDT的例子p31 ; p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9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2-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图P45)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细胞图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p57页最后一段;p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P63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分化的概念; P65题3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p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p85图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果实)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例如:银杏、苏铁、水松等)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p90-92的实验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种子和活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p 94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p66图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分裂从而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生长从而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p102图)
▲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珠被——种皮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树皮(从外到里):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p111图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p113-114的实验; p115图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植物移栽时去掉些叶片是削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p119-120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部位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
条件 光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
产物 有机物,氧 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相互依存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富集)课本p26;课本p27页1题;注意DDT的例子p31 ; p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9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2-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图P45)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细胞图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p57页最后一段;p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P63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分化的概念; P65题3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p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p85图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果实)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例如:银杏、苏铁、水松等)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p90-92的实验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种子和活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p 94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p66图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分裂从而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生长从而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p102图)
▲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珠被——种皮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树皮(从外到里):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p111图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p113-114的实验; p115图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植物移栽时去掉些叶片是削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p119-120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部位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
条件 光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
产物 有机物,氧 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相互依存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
展开全部
一)探索生命的奥秘
1、认识周围的生物
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生命现象包括:
(1)具有一定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生物体都能生长
(3)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
(4)生物体都能产生后代,亲子代间具有遗传和便宜的现象。
(5)生物体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可以躲避有害、趋向有利。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生态因素: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的生态因素包括有: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温度影响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
生物因素:其他的生物影响该种生物的生活,比如草的繁盛,影响到牛羊的数目,人类对自然界森林的破坏,导致森林中原有生物的数量剧减。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适应相应环境,比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土壤中的蚯蚓。同时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比如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肥沃。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
5、认识显微镜
基本结构:
目镜:用来进行观察的窗口,长度越长倍数越低。
转换器:通过转动更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物镜:起放大作用,与目镜一起放大被观察物。物镜越长,倍数越大。
粗准焦螺旋:迅速升降镜筒,使成像比较清晰。
细准焦螺旋:精确升降镜筒,使成像最清晰。
载物台:放置被观察的玻片,上有玻片夹用来固定,中间有通光孔。
反光镜:将光线反射通过通光孔,照在玻片上。其上有遮光器用来调节强弱。
6、使用显微镜
(1)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前方偏左处。
(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
(3)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
(4)双眼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至距玻片3~5mm处。
(5)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粗准焦螺旋上升镜筒,当看到物象时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象。
(6)将观察对象移动到视野正中心,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视野清晰。
简要步骤:
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对焦→低倍镜观察→将要用高倍镜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至高倍镜→观察
7、其他常用的探究器具
主要包括:观察器具(放大镜)、解剖器具(解剖盘、刀片等)、计量器具(天平、量筒等)、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脚架等)、通用器具(试管、培养皿等)。
使用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尤其要注意安全。
8、临时玻片的制作
过程:取玻片→滴加清水→放材料→加盖玻片→吸去多余清水
9、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
(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步骤:取玻片→滴加清水→放材料→染色→加盖玻片→吸去多余清水→观察
植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立方形、扁平形、柱形等,大小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其基本结构都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中还分布有各种各样细胞器,各结构的功能总结如下:
细胞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细胞膜: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包含有各种细胞器,如:
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液泡:成熟植物细胞具有,其中含有细胞液,与细胞的失水、吸水有关。
其他:了解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的生命活动,就是依靠各种细胞结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也因此,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步骤:取玻片→滴加生理盐水→取材料并涂抹→染色→加盖玻片→吸去多余的水→观察
动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的差异更加多样化,例如红细胞的圆盘形,肌肉细胞的梭形等。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相似,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但是没有细胞壁,同时细胞质中也没有叶绿体和中央大液泡,总结各结构功能
细胞膜: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包含有各种细胞器,如:
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其他:了解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
3、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该物质可以被碱性染料染色,所以我们称之为染色质,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特定的时候,染色质可以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每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一定的。因为DNA是遗传物质,储存并传递遗传信息,是控制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根本所在。染色质形成染色体。
4、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何不同
总结: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中央大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
(三)生物体的组成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有的生物是单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还有的生物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称为多细胞生物。那么,一个受精卵是怎么形成一个多细胞生物的呢?一个多细胞生物,不单有很多的细胞,细胞的种类也很多,受精卵要形成多细胞的生物,需要经过分裂、分化的过程。
1、细胞分裂
生物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生物体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本节所介绍的植物细胞分裂,因为分裂过程中会产生纺锤丝,又叫有丝分裂,其过程如下:
间期:染色体以丝状的染色质形式存在,通过复制,每个染色体具有两个携带相同遗传信息的染色单体,以着丝粒连接在一起。
前期: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凝缩成染色体。细胞的两极出现纺锤丝,通过着丝粒连接在染色体上,细胞核的核膜开始消失。
中期: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集中到细胞的中央截面。
后期:每条染色体从着丝粒一分为二,原来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变成两条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端移动。
末期:细胞两端的两组染色体分别解旋松散成染色质,核膜、核仁出现,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在细胞中部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典型的变化是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因为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所包含的染色体携带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保证了生物体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即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新生的植物细胞中的液泡小而分散,在细胞生长的过程中,小液泡逐渐融合成中央大大液泡。
细胞的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加,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这样生物体就由小长大了。但是,细胞分裂不会无限制地进行下去。一般地细胞分裂50-60次,若出现无限分裂则可能已发生癌变,成了癌细胞。细胞是有一定寿命的。
2、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
如果细胞如此分裂下去,细胞就都是相同的,但我们可以看到一棵植物有根、茎、叶等,我们人呢,有手有脚,有鼻有眼等,显然不是由同种细胞组成的,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分裂产生的细胞向不同方向发展,逐渐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这个过程被称为细胞的分化。那些由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体就形成了组织。
植物组织:
动物组织:
上皮组织:保护、吸收等功能
肌肉组织:运动等功能
结缔组织: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等功能
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等功能。
3、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4、人体的组成
系统:人体的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人体是由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组成的。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体各系统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5、单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紧紧通过一个细胞,独立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如草履虫的食物泡具有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纤毛具有运动的功能,伸缩泡具有排泄废物的功能,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生殖。
和多细胞生物一样,单细胞生物也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例如草履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的适当反应,就是一种应激性。
(四)绿色植物的一生
1、植物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结构
(2)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内部条件: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外部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种子的萌发过程:
种子萌发之前要吸收充足的水分,同时胚吸收储存于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然后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分,胚芽则突破土壤逐渐发育成茎和叶——地上部分,子叶因为营养物质被吸收,则枯萎消失。
2、植物根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
植物的根具有固着、支持、吸收、输导、贮藏等功能。
根冠:细胞体积较大,性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有保护根的作用。
分生区:细胞体积较小,近似正方形,排列紧密,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伸长区:细胞体积较大,呈长方形,细胞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
成熟区:细胞体积较大,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水分、无机盐吸收的主要部位。
(2)根的生长
生长过程:分生区不断分裂使细胞增多,是根生长的关键部位,伸长区迅速伸长使根尖长度增加。
生长特性: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向水生长等,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
3、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1)植物的生长需要水
吸水方式:渗透作用
主要部位:根毛区
吸收特点:土壤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否则细胞失水。
渗透作用:水分子穿过半透膜,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移。
合理灌溉:适时适量
(2)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含氮无机盐:缺乏植株细弱矮小,颜色发黄。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含磷无机盐: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含钾无机盐: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其他无机盐:此外,还需要含钙、锌、硼的无机盐。
合理施肥:适时适量,过量施肥,会导致植物失水。
4、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1)枝芽发育成茎
茎是多数植物地上部分的枝干,连接着根和叶,着生叶和芽的茎通常也称为枝或枝条。
芽是未展开的枝或花,将来发育成花的称为花芽,发育成枝的称为枝芽。
(2)茎的基本结构
补充:木本植物茎具有形成层,所以可以逐年加粗,草本植物的茎不具有形成层,所以不能加粗。
(3)茎的输导功能
导管: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筛管:具有运输有机养料的作用。
茎的其他功能:支持、贮藏和生殖等。
5、植物的开花和结果
(1)开花
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开花,开花是指花瓣等展开的现象。
(2)花的结构
(3)果实的结构
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逐步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果实主要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的发现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范·海尔蒙特第一次企图用实验来回答植物营养物质来源的问题。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其他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土壤晒干后的重量仅比原来少100g。因此,范·海尔蒙特说,植物是从水中而不是从土壤中得到营养物质。
过渡:范海尔蒙特当时还不知道光合作用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为后人留下一个问号。到了18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特莱。
普里斯特莱实验看课本上的图
看图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做的,从图文中得到:放了一盆薄荷植株后蜡烛继续燃烧,植物长得也很好。
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坏”空气而且能使“坏”空气变好。
当时普利斯特莱仅知道这些,但现在我们知道,人和动物生存必需O2,同时呼出CO2,所以“坏”空气即为富含“CO2”的空气,“好”空气为富含“O2”的空气。这样的话,就可以得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CO2作原料,同时放出O2。
许多科学家的继续研究
到18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因其在研究光合作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化学反应。
不论是微小的单细胞藻类,还是高大的绿色植物,都能通过光合作用在体内积累有机物。绿色植物像一个巨大的能量转换站,把太阳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
2、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1)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的外壁常有一层角质层,可以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叶内的水过度散失。表皮上有一种成对存在的肾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叶肉位于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一般分为栅栏层和海绵层。栅栏层的细胞排列比较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海绵层的细胞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叶脉分布在叶肉之间。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具有支持叶片的功能。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有绿色的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光合作用旺盛的细胞中,叶绿体的含量较多。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没有光照叶绿素就无法合成,叶片因此呈黄色,韭黄的生产就利用了这个原理。
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探究实验:
a.选择一株长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把经过暗处理的天竺葵上的叶片从上下两面用小于叶片的黑纸片遮盖起来,放在阳光下照射30min。
c.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有没有变化?把叶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d.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上滴加碘液。
e.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实验原理: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是为了将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完,确保实验的严谨。用黑纸片遮盖一部分叶片,是为了与照光的部分叶片形成对照。摘下叶片之后,将叶片放入酒精中,是为了将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因为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观察颜色,避免干扰。最后滴加碘液,碘遇淀粉显蓝色。
结论: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
(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探究实验:
a.取金鱼藻或黑藻放在盛满自来水的烧杯中,再反扣一只短颈漏斗,漏斗颈上再反扣一支盛满自来水的试管。
b.将这一装置移到阳光下。不久,金鱼藻就不断释放出小气泡。
c.待试管内液面下降到比烧杯液面低时,慢慢移出试管,用拇指按压住试管口,反转试管,使试管口向上。
d.松开拇指,把带火星的细木条迅速地插入试管内,发现木条复燃。
结论: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
(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探究实验:
a.取金鱼藻或黑藻放在盛满碳酸氢钠溶液的烧杯中,再反扣一只短颈漏斗,漏斗颈上再反扣一支盛满自来水的试管。
b.将这一装置移到阳光下。不久,金鱼藻就不断释放出小气泡。
c.试管内液面下降高度,比用自来水下降的更多,因为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提供更多的二氧化碳。慢慢移出试管,用拇指按压住试管口,反转试管,使试管口向上。
d.松开拇指,把带火星的细木条迅速地插入试管内,发现木条复燃。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过程: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4、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实质
将新鲜的蔬菜放入密闭的锥形瓶,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当把燃烧的木条伸入,火苗立即熄灭,表示锥形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殆尽。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得混浊,说明还产生了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实质: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随时都在进行,产生的能量将用于各种生命活动所需,比如细胞分裂、植物根吸收无机盐等。除了淀粉以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
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1)光合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使用的粮食、蔬菜、油料、瓜果等虽然取自不同的植物,不同的部位,但是利用的都是植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而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又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合成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加快光合作用的速度,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可以加快光合作用的速度,比如施有机肥、直接施放二氧化碳、加强农作物通风。其他增强光合作用的措施还有: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
(2)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除了一部分储存在植物体内,还有一部分则用于呼吸作用产生能量,用于其他各种生命活动。为了收获到更多的有机物,我们不但要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同时减弱呼吸作用也有很好的效果。
呼吸作用很容易受到温度和氧气浓度的影响,所以适当降低环境的温度,有利于减慢呼吸作用,同时适当降低氧气浓度也有相同效果,还有减少植物细胞的含水量也能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我们收获的水果、蔬菜等食物,其中的植物细胞仍然在继续进行生命活动,使有机物不断被消耗,我们同样可以采取上述手段,减慢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之可以储存更长时间。
(六)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
(1)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人和其他动物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因此各种动物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而这些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绿色植物。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中。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植物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还有一部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尤其是一些储存营养的器官,比如有些植物的块茎、块根,还有多数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2)动物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直接或者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来获取有机物满足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比如植食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肉食动物则一植食动物为食,也间接的是以绿色植物为食。
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生活环境的总称。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整个生物圈中被循环利用。
(1)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氧循环
绝大多数生物生命活动的进行,都要通过有氧呼吸来提供能量,而有氧呼吸需要消耗氧气。进入现代社会后,很多能源燃料的燃烧,也需要消耗氧气。但是长久以来,大气中的氧气浓度一直保持在21%左右,这说明氧气还有产生的途径,后来发现这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燃料燃烧都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是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这样就使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稳定。
(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绿色植物根部吸收的水,约有99%以水蒸汽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这就是蒸腾作用。剩下的不到1%的水分,则参与了光合作用和其他生命活动。
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蒸腾作用能够产生一定的“拉力”,可以促进根部对水分的吸收,以及水分、无机盐的向上运输。同时蒸腾作用中,水变成水蒸汽,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从而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因为阳光直射而灼伤叶片。
植物的蒸腾作用对生物圈的水循环也有一定的作用。生物圈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光能,阳光的照射使温度升高,使水分通过蒸发而进入大气,在大气中随着空气的流动而移动,遇冷则凝结成雨雪等而降落。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供给植物及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一部分直接在地表重新蒸发,还有一部分则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或汇成河流,最后流入海洋。
植物不但通过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还能覆盖在地面截留雨水,避免了雨水直接冲刷地面;地面的植物能减缓雨水的流速,植物的根也能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将更多的水转入地下。
3、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
(1)关注森林
森林对人类的作用相当重要,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木材、煤炭等;还提供大量的食物,并通过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参与氧循环和水循环;同时,还能吸收有毒气体,降低噪音、强光对人体的伤害,促进身心健康。同时,森林也是很多动物栖息的家园。
我国的国土面积大,但是人口众多,森林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少,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21.3%,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3%。为了改善我国的森林资源,我国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号召大家植树造林,同时为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我国在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校园绿化设计
基本要求:要尽量减少地面裸露,避免起风时尘土飞扬,尽量种植不同花期的花卉,使校园处处绿树成荫,四季花开。绿化时尽量选择环保树种,比如法国梧桐,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抵抗能力较强。海桐还可以吸收这些有害气体,这样的树种还有女贞、槐树等。
1、认识周围的生物
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生命现象包括:
(1)具有一定的结构,细胞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生物体都能生长
(3)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
(4)生物体都能产生后代,亲子代间具有遗传和便宜的现象。
(5)生物体都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称为应激性,可以躲避有害、趋向有利。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生态因素: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的生态因素包括有: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温度影响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水常常决定生物的分布。
生物因素:其他的生物影响该种生物的生活,比如草的繁盛,影响到牛羊的数目,人类对自然界森林的破坏,导致森林中原有生物的数量剧减。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适应相应环境,比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土壤中的蚯蚓。同时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比如蚯蚓的活动使土壤疏松、肥沃。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4、生物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
5、认识显微镜
基本结构:
目镜:用来进行观察的窗口,长度越长倍数越低。
转换器:通过转动更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物镜:起放大作用,与目镜一起放大被观察物。物镜越长,倍数越大。
粗准焦螺旋:迅速升降镜筒,使成像比较清晰。
细准焦螺旋:精确升降镜筒,使成像最清晰。
载物台:放置被观察的玻片,上有玻片夹用来固定,中间有通光孔。
反光镜:将光线反射通过通光孔,照在玻片上。其上有遮光器用来调节强弱。
6、使用显微镜
(1)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前方偏左处。
(2)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
(3)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装片。
(4)双眼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至距玻片3~5mm处。
(5)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粗准焦螺旋上升镜筒,当看到物象时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象。
(6)将观察对象移动到视野正中心,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视野清晰。
简要步骤:
对光→放置装片→使镜筒下降→使镜筒上升、对焦→低倍镜观察→将要用高倍镜观察的部位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至高倍镜→观察
7、其他常用的探究器具
主要包括:观察器具(放大镜)、解剖器具(解剖盘、刀片等)、计量器具(天平、量筒等)、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脚架等)、通用器具(试管、培养皿等)。
使用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尤其要注意安全。
8、临时玻片的制作
过程:取玻片→滴加清水→放材料→加盖玻片→吸去多余清水
9、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
(二)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步骤:取玻片→滴加清水→放材料→染色→加盖玻片→吸去多余清水→观察
植物细胞的形态多种多样,有立方形、扁平形、柱形等,大小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其基本结构都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质中还分布有各种各样细胞器,各结构的功能总结如下:
细胞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细胞膜: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包含有各种细胞器,如:
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有关,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液泡:成熟植物细胞具有,其中含有细胞液,与细胞的失水、吸水有关。
其他:了解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的生命活动,就是依靠各种细胞结构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的。也因此,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人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步骤:取玻片→滴加生理盐水→取材料并涂抹→染色→加盖玻片→吸去多余的水→观察
动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的差异更加多样化,例如红细胞的圆盘形,肌肉细胞的梭形等。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相似,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但是没有细胞壁,同时细胞质中也没有叶绿体和中央大液泡,总结各结构功能
细胞膜: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
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包含有各种细胞器,如:
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其他:了解高尔基体、内质网、核糖体等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
3、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因为该物质可以被碱性染料染色,所以我们称之为染色质,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DNA)和蛋白质组成,在特定的时候,染色质可以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每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一定的。因为DNA是遗传物质,储存并传递遗传信息,是控制生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根本所在。染色质形成染色体。
4、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有何不同
总结: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中央大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
(三)生物体的组成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有的生物是单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还有的生物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称为多细胞生物。那么,一个受精卵是怎么形成一个多细胞生物的呢?一个多细胞生物,不单有很多的细胞,细胞的种类也很多,受精卵要形成多细胞的生物,需要经过分裂、分化的过程。
1、细胞分裂
生物都有生长现象,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生物体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分裂是指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本节所介绍的植物细胞分裂,因为分裂过程中会产生纺锤丝,又叫有丝分裂,其过程如下:
间期:染色体以丝状的染色质形式存在,通过复制,每个染色体具有两个携带相同遗传信息的染色单体,以着丝粒连接在一起。
前期:染色质丝高度螺旋化,凝缩成染色体。细胞的两极出现纺锤丝,通过着丝粒连接在染色体上,细胞核的核膜开始消失。
中期: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集中到细胞的中央截面。
后期:每条染色体从着丝粒一分为二,原来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变成两条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端移动。
末期:细胞两端的两组染色体分别解旋松散成染色质,核膜、核仁出现,形成两个新的细胞核;在细胞中部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平均分成两等份,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典型的变化是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因为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所包含的染色体携带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保证了生物体的每个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物质,体积逐渐增大,即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新生的植物细胞中的液泡小而分散,在细胞生长的过程中,小液泡逐渐融合成中央大大液泡。
细胞的分裂使细胞的数目增加,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这样生物体就由小长大了。但是,细胞分裂不会无限制地进行下去。一般地细胞分裂50-60次,若出现无限分裂则可能已发生癌变,成了癌细胞。细胞是有一定寿命的。
2、细胞分化与组织形成
如果细胞如此分裂下去,细胞就都是相同的,但我们可以看到一棵植物有根、茎、叶等,我们人呢,有手有脚,有鼻有眼等,显然不是由同种细胞组成的,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分裂产生的细胞向不同方向发展,逐渐变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这个过程被称为细胞的分化。那些由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体就形成了组织。
植物组织:
动物组织:
上皮组织:保护、吸收等功能
肌肉组织:运动等功能
结缔组织: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等功能
神经组织: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等功能。
3、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4、人体的组成
系统:人体的不同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
人体是由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组成的。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人体各系统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5、单细胞生物
单细胞生物紧紧通过一个细胞,独立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如草履虫的食物泡具有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功能,纤毛具有运动的功能,伸缩泡具有排泄废物的功能,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生殖。
和多细胞生物一样,单细胞生物也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例如草履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的适当反应,就是一种应激性。
(四)绿色植物的一生
1、植物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结构
(2)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内部条件: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外部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种子的萌发过程:
种子萌发之前要吸收充足的水分,同时胚吸收储存于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然后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分,胚芽则突破土壤逐渐发育成茎和叶——地上部分,子叶因为营养物质被吸收,则枯萎消失。
2、植物根的生长
(1)根尖的结构
植物的根具有固着、支持、吸收、输导、贮藏等功能。
根冠:细胞体积较大,性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有保护根的作用。
分生区:细胞体积较小,近似正方形,排列紧密,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伸长区:细胞体积较大,呈长方形,细胞正处于快速生长阶段。
成熟区:细胞体积较大,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水分、无机盐吸收的主要部位。
(2)根的生长
生长过程:分生区不断分裂使细胞增多,是根生长的关键部位,伸长区迅速伸长使根尖长度增加。
生长特性:向地生长、向肥生长、向水生长等,有利于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
3、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1)植物的生长需要水
吸水方式:渗透作用
主要部位:根毛区
吸收特点:土壤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否则细胞失水。
渗透作用:水分子穿过半透膜,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转移。
合理灌溉:适时适量
(2)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含氮无机盐:缺乏植株细弱矮小,颜色发黄。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含磷无机盐:能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含钾无机盐: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其他无机盐:此外,还需要含钙、锌、硼的无机盐。
合理施肥:适时适量,过量施肥,会导致植物失水。
4、植物茎的输导功能
(1)枝芽发育成茎
茎是多数植物地上部分的枝干,连接着根和叶,着生叶和芽的茎通常也称为枝或枝条。
芽是未展开的枝或花,将来发育成花的称为花芽,发育成枝的称为枝芽。
(2)茎的基本结构
补充:木本植物茎具有形成层,所以可以逐年加粗,草本植物的茎不具有形成层,所以不能加粗。
(3)茎的输导功能
导管: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
筛管:具有运输有机养料的作用。
茎的其他功能:支持、贮藏和生殖等。
5、植物的开花和结果
(1)开花
绿色开花植物生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开花,开花是指花瓣等展开的现象。
(2)花的结构
(3)果实的结构
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逐步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果实主要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的发现
(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范·海尔蒙特第一次企图用实验来回答植物营养物质来源的问题。他在100kg干燥的细粒土壤中,种了一棵2.5kg重的柳树,然后往盆里浇水,但不供给其他营养物质。五年后,他发现柳树的重量为82.5kg。土壤晒干后的重量仅比原来少100g。因此,范·海尔蒙特说,植物是从水中而不是从土壤中得到营养物质。
过渡:范海尔蒙特当时还不知道光合作用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为后人留下一个问号。到了18世纪,有一位科学家对气体非常感兴趣,他就是普利斯特莱。
普里斯特莱实验看课本上的图
看图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做的,从图文中得到:放了一盆薄荷植株后蜡烛继续燃烧,植物长得也很好。
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坏”空气而且能使“坏”空气变好。
当时普利斯特莱仅知道这些,但现在我们知道,人和动物生存必需O2,同时呼出CO2,所以“坏”空气即为富含“CO2”的空气,“好”空气为富含“O2”的空气。这样的话,就可以得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CO2作原料,同时放出O2。
许多科学家的继续研究
到18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因其在研究光合作用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光合作用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化学反应。
不论是微小的单细胞藻类,还是高大的绿色植物,都能通过光合作用在体内积累有机物。绿色植物像一个巨大的能量转换站,把太阳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的有机物中。
2、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1)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表皮细胞的外壁常有一层角质层,可以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叶内的水过度散失。表皮上有一种成对存在的肾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气孔。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叶肉位于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一般分为栅栏层和海绵层。栅栏层的细胞排列比较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海绵层的细胞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叶脉分布在叶肉之间。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具有支持叶片的功能。
(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有绿色的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光合作用旺盛的细胞中,叶绿体的含量较多。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绿色的主要原因,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没有光照叶绿素就无法合成,叶片因此呈黄色,韭黄的生产就利用了这个原理。
3、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探究实验:
a.选择一株长势旺盛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把经过暗处理的天竺葵上的叶片从上下两面用小于叶片的黑纸片遮盖起来,放在阳光下照射30min。
c.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观察叶片的颜色有没有变化?把叶片放入盛有适量酒精的小烧杯里,水浴加热,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d.用自来水冲洗叶片,再向叶片上滴加碘液。
e.稍停片刻,用自来水冲洗碘液,观察叶片的颜色变化。
实验原理:将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是为了将叶片中的淀粉消耗完,确保实验的严谨。用黑纸片遮盖一部分叶片,是为了与照光的部分叶片形成对照。摘下叶片之后,将叶片放入酒精中,是为了将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因为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观察颜色,避免干扰。最后滴加碘液,碘遇淀粉显蓝色。
结论: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
(2)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探究实验:
a.取金鱼藻或黑藻放在盛满自来水的烧杯中,再反扣一只短颈漏斗,漏斗颈上再反扣一支盛满自来水的试管。
b.将这一装置移到阳光下。不久,金鱼藻就不断释放出小气泡。
c.待试管内液面下降到比烧杯液面低时,慢慢移出试管,用拇指按压住试管口,反转试管,使试管口向上。
d.松开拇指,把带火星的细木条迅速地插入试管内,发现木条复燃。
结论:光合作用会产生氧气
(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探究实验:
a.取金鱼藻或黑藻放在盛满碳酸氢钠溶液的烧杯中,再反扣一只短颈漏斗,漏斗颈上再反扣一支盛满自来水的试管。
b.将这一装置移到阳光下。不久,金鱼藻就不断释放出小气泡。
c.试管内液面下降高度,比用自来水下降的更多,因为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提供更多的二氧化碳。慢慢移出试管,用拇指按压住试管口,反转试管,使试管口向上。
d.松开拇指,把带火星的细木条迅速地插入试管内,发现木条复燃。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过程: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4、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实质
将新鲜的蔬菜放入密闭的锥形瓶,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当把燃烧的木条伸入,火苗立即熄灭,表示锥形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殆尽。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得混浊,说明还产生了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实质: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呼吸作用随时都在进行,产生的能量将用于各种生命活动所需,比如细胞分裂、植物根吸收无机盐等。除了淀粉以外,植物还能以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作为呼吸作用的原料。
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
(1)光合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使用的粮食、蔬菜、油料、瓜果等虽然取自不同的植物,不同的部位,但是利用的都是植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而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又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合成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加快光合作用的速度,使农作物的产量提高。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适当增加二氧化碳可以加快光合作用的速度,比如施有机肥、直接施放二氧化碳、加强农作物通风。其他增强光合作用的措施还有:控制温度、湿度、光照等。
(2)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除了一部分储存在植物体内,还有一部分则用于呼吸作用产生能量,用于其他各种生命活动。为了收获到更多的有机物,我们不但要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同时减弱呼吸作用也有很好的效果。
呼吸作用很容易受到温度和氧气浓度的影响,所以适当降低环境的温度,有利于减慢呼吸作用,同时适当降低氧气浓度也有相同效果,还有减少植物细胞的含水量也能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我们收获的水果、蔬菜等食物,其中的植物细胞仍然在继续进行生命活动,使有机物不断被消耗,我们同样可以采取上述手段,减慢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使之可以储存更长时间。
(六)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
(1)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人和其他动物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因此各种动物必须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而这些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绿色植物。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储存在植物体中。
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一部分用于植物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还有一部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尤其是一些储存营养的器官,比如有些植物的块茎、块根,还有多数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2)动物的食物来源于绿色植物
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直接或者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来获取有机物满足自身生命活动的需要。比如植食动物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肉食动物则一植食动物为食,也间接的是以绿色植物为食。
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生活环境的总称。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整个生物圈中被循环利用。
(1)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氧循环
绝大多数生物生命活动的进行,都要通过有氧呼吸来提供能量,而有氧呼吸需要消耗氧气。进入现代社会后,很多能源燃料的燃烧,也需要消耗氧气。但是长久以来,大气中的氧气浓度一直保持在21%左右,这说明氧气还有产生的途径,后来发现这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燃料燃烧都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但是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这样就使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稳定。
(2)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绿色植物根部吸收的水,约有99%以水蒸汽的形式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这就是蒸腾作用。剩下的不到1%的水分,则参与了光合作用和其他生命活动。
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蒸腾作用能够产生一定的“拉力”,可以促进根部对水分的吸收,以及水分、无机盐的向上运输。同时蒸腾作用中,水变成水蒸汽,会吸收周围的热量从而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避免因为阳光直射而灼伤叶片。
植物的蒸腾作用对生物圈的水循环也有一定的作用。生物圈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光能,阳光的照射使温度升高,使水分通过蒸发而进入大气,在大气中随着空气的流动而移动,遇冷则凝结成雨雪等而降落。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供给植物及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一部分直接在地表重新蒸发,还有一部分则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或汇成河流,最后流入海洋。
植物不但通过蒸腾作用参与水循环,还能覆盖在地面截留雨水,避免了雨水直接冲刷地面;地面的植物能减缓雨水的流速,植物的根也能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将更多的水转入地下。
3、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
(1)关注森林
森林对人类的作用相当重要,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比如木材、煤炭等;还提供大量的食物,并通过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参与氧循环和水循环;同时,还能吸收有毒气体,降低噪音、强光对人体的伤害,促进身心健康。同时,森林也是很多动物栖息的家园。
我国的国土面积大,但是人口众多,森林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很少,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21.3%,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3%。为了改善我国的森林资源,我国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号召大家植树造林,同时为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我国在198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2)校园绿化设计
基本要求:要尽量减少地面裸露,避免起风时尘土飞扬,尽量种植不同花期的花卉,使校园处处绿树成荫,四季花开。绿化时尽量选择环保树种,比如法国梧桐,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抵抗能力较强。海桐还可以吸收这些有害气体,这样的树种还有女贞、槐树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文库里有很多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上册生物期末复习
1、 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00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 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 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 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 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 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 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 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气体交换 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中Co2—水中
15、 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 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 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 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 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 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 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 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 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 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 门齿——切断食物 犬齿——撕裂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34、 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物。
35、 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杂食性(如人)
36、 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 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 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 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 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 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 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 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 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 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 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 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 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 恒温动物 哺乳动物
鸟类
50、 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 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 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 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54、 昆虫的外部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会发生蜕皮),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5、 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 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 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 人有206块骨 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 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 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 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关节囊
关节头
关节腔
关节软骨
关节窝
63、 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 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 肩关节 下肢 髋关节
肘关节 膝关节
腕关节 踝关节
指关节 趾关节
65、 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 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 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 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 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71、 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 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 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 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76、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77、 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8、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9、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80、 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1、 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2、 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3、 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4、 “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5、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6、 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7、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8、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9、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90、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
91、 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人们食用;在医药保健方面发挥作用;在观赏、娱乐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们在生活中用来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点;动物传播给人类一些疾病(害处)。
92、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3、 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94、 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5、 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6.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7.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8.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9.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100.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10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10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3.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4.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5.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6.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107.细胞结构示意图:
108.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109.有些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还可以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细菌分裂速度极快)
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11.
112.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13.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14.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15.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16.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细菌 真菌
相
同
点 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不
同
点 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 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
117.比较真菌与细菌:
118.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患病(3)与动物共生。
119.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20.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有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 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121.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疾病。
122.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一旦分开,可以独立生活,叫做共栖)
123.寄生(往往有害);共生(互利)。
124.酵母菌发酵状态:
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多用于做面包]
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 [用于酿酒]
125.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称作呼吸作用)
126.食物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的腐烂,因此食品保存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防腐。防止食物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新军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生长和繁殖。
127.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抗菌素)。
128.科学家还能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只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品(用细菌做生物反应器)。
129.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抗生素。
130.生物分类的意义: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同时也进一步明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3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内部构造、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13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133.每个界分为六个更小的等级,它们从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134.两种生物之间共有的分类单位越多,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135.纲 < 亚门 < 门
136.分类登记越高,射干内务体间的差异越大,共同特征越少,所含生物数量越多。
137.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样式,外在形式是种类的多样性。
138.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139.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
140.生态系统的多阳性受到破坏就会导致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丧失。
141.自然条件下,平均2000年一种鸟类灭绝。平均8000年一种哺乳动物灭绝。
142.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1)生存环境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生物入侵。
143.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护法》。(每个法律前要加“中华人民共和国”)
144.建立自然保护区分为:就地保护和圈地保护。
145.森林是全球50%~90%的陆生生物的家园。
146.珙桐是被子植物。银杉是裸子植物。
转发的
1、 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 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00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 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2)能在水中呼吸。
4、 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 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 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 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 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 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鳃丝又多又细。
12、 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 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 气体交换 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
鳃丝中Co2—水中
15、 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 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 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 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 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 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 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 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 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26、 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 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 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 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 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 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 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 门齿——切断食物 犬齿——撕裂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34、 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物。
35、 食性 植食性(如兔)
肉食性(如狼)
杂食性(如人)
36、 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 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 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 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 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 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 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 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 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于飞行。
45、 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于飞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 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于飞行。
47、 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 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 恒温动物 哺乳动物
鸟类
50、 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 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 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 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54、 昆虫的外部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会发生蜕皮),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5、 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 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 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 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 人有206块骨 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 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 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 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关节囊
关节头
关节腔
关节软骨
关节窝
63、 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 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 肩关节 下肢 髋关节
肘关节 膝关节
腕关节 踝关节
指关节 趾关节
65、 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 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 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 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 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 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71、 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 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 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 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76、 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77、 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8、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9、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80、 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1、 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2、 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3、 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4、 “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5、 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6、 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7、 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8、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9、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90、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
91、 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人们食用;在医药保健方面发挥作用;在观赏、娱乐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们在生活中用来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点;动物传播给人类一些疾病(害处)。
92、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3、 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94、 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5、 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6.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7.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8.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9.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100.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10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102.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3.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4.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5.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6.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107.细胞结构示意图:
108.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109.有些细菌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小而轻还可以随风飘散各处,落在适当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细菌分裂速度极快)
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11.
112.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13.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14.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15.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营养方式为异养。
116.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细菌 真菌
相
同
点 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不
同
点 单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裂生殖。 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多数为孢子生殖。
117.比较真菌与细菌:
118.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参与物质循环;(2)引起动、植物患病(3)与动物共生。
119.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20.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有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可见 细菌和真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121.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营寄生生活,它们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疾病。
122.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一旦分开,可以独立生活,叫做共栖)
123.寄生(往往有害);共生(互利)。
124.酵母菌发酵状态:
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水+能量(多) [多用于做面包]
有机物 酵母菌 二氧化碳+酒精+水+能量(少) [用于酿酒]
125.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称作呼吸作用)
126.食物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这些细菌和真菌可从食品中获得有机物,并在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导致食品的腐烂,因此食品保存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防腐。防止食物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新军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它们生长和繁殖。
127.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抗菌素)。
128.科学家还能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基因转入一些细菌内部,只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品(用细菌做生物反应器)。
129.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抗生素。
130.生物分类的意义:了解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同时也进一步明确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31.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内部构造、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132.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133.每个界分为六个更小的等级,它们从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134.两种生物之间共有的分类单位越多,它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135.纲 < 亚门 < 门
136.分类登记越高,射干内务体间的差异越大,共同特征越少,所含生物数量越多。
137.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是基因的多样式,外在形式是种类的多样性。
138.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139.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
140.生态系统的多阳性受到破坏就会导致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丧失。
141.自然条件下,平均2000年一种鸟类灭绝。平均8000年一种哺乳动物灭绝。
142.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有(1)生存环境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4)生物入侵。
143.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有《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护法》。(每个法律前要加“中华人民共和国”)
144.建立自然保护区分为:就地保护和圈地保护。
145.森林是全球50%~90%的陆生生物的家园。
146.珙桐是被子植物。银杉是裸子植物。
转发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们刚考完,供你参考参考
1.怎样区别非生物和生物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①生物因素:捕食、合作、竞争、寄生
②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等
3.生态系统{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4.食物链——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在写食物链时,要把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5.练习使用显微镜
①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数目越少,体积越大
6.植物、动物细胞结构
①结构图
②洋葱临时装片的步骤
③结构功能
7.细胞结构与相应的功能
①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②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
③线粒体——给细胞生活产生动力
④细胞核——遗传基因库
8.细胞分裂过程
1.怎样区别非生物和生物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①生物因素:捕食、合作、竞争、寄生
②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等
3.生态系统{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
消费者——动物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4.食物链——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在写食物链时,要把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5.练习使用显微镜
①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数目越少,体积越大
6.植物、动物细胞结构
①结构图
②洋葱临时装片的步骤
③结构功能
7.细胞结构与相应的功能
①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②叶绿体——使光能变成化学能
③线粒体——给细胞生活产生动力
④细胞核——遗传基因库
8.细胞分裂过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