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写作求助: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哪位高手帮帮忙,我写帮朋友写关于“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在成长过程中给家庭带来的快乐”的一编文章,散文、诗歌等形式都可以,谢谢各位了!如果答案好还会追加奖励分!这篇文章是要交... 哪位高手帮帮忙,我写帮朋友写关于“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在成长过程中给家庭带来的快乐”的一编文章,散文、诗歌等形式都可以,谢谢各位了!
如果答案好还会追加奖励分!
这篇文章是要交给学校的,要写正面的,好的一面!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yangxinyue1995
2007-02-06 · TA获得超过199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7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49万
展开全部
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

和谐社会的细胞功能

曾锦华

[内容摘要]家庭,社会的细胞。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和生活的高质量化,核心家庭的增多,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亲子沟通,成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话题;网络,成为了家庭教育揪心的话题;性教育,成为了家庭教育难以启齿的话题。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责任在家长。家长们一要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二要真诚地与孩子相待,三要学会换位思考,四要适时地“充电”。要提高家长的人格魅力素质,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提高家庭教育的素质。

[关键词]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和谐社会。

家庭,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细胞,造就了生活中人际关系的载体。家庭成员间密切的照顾、关心、合作、支持、依赖,得以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在20多年的中国社会转型历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性、宽容、时间观念、崇尚因果、个性、漠然、社会规范、法制观念、环保意识、功利性、竞争、人际关系、世俗化、参与、自由、民主……这些都成为了现代人的特征。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和生活的逐步高质量化,核心家庭的增多,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与基础,既是哺育文明、和谐人际关系、激励奋发向上、安居乐业的摇篮,也是消化各种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的首道防线。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

一、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的核心话题

未成年人就像一块海绵,需要吸收水分。家庭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海绵得到的养分的质量。

家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都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变迁,而不断地充实、丰富、改良、完善。一成不变的家庭教育,既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不能适应该子的需要。为什么经常能够听到一些家长的怨言,说:我是出自好心,但孩子就是不领情。原因就在于此。

有些家长经常对孩子说,当年啊,爷爷、奶奶是怎么、怎么地跟我们说的……当年外公、外婆是怎么、怎么教我们的……其实,这些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她)们是在把60年前的家庭教育的陈旧理念、陈旧思维灌输给孩子,能得到孩子的认同吗?不能怪孩子的顶撞:老土!

不妨试想一下,这些家长出生、成长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时代背景,与30年后的当今,已经发生多么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孰不知,自己没有能耐,教育孩子不得法,反而搬出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套方法来跟孩子说教,好坏更是60年前的事情了,拿民国时期的东西来跟孩子唠叨,哪家的孩子会有这样的耐心来听你讲“耶稣”呢?

对孩子的兴趣要从小培养。还在幼儿时期的孩子,对身边的事物都是很好奇的,这就是兴趣的萌发点。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学会解释给孩子听。而一些家长反而是抛出一句:“去去去,别烦我,一边玩去。”这就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还会泯灭孩子勤于思考的天性。另一种现象是,在一些家庭中,有搁置了十多年钢琴、只当作一样家具的摆设。此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有的家庭让孩子从小就去学弹钢琴、学拉小提琴,但是效果甚微。不要以为让孩子什么都学,面面俱到,总没有什么坏处吧。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学习这样、学习那样的兴趣和爱好,如果不具备的话,强迫是没用的。要让孩子有休闲的时间放松自己,而不要把家长的功利性目的强加在孩子身上。

在许多家庭,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一般都会给孩子讲故事。且不论其出发点是不是为了哄孩子睡觉。但是孩子稍大一点的时候,家长却不注意看书学习、以自己良好的行为楷模来影响孩子。一些孩子不喜爱读书,却喜欢看电视,这怪不得别人,也许就是家长影响的结果。一些孩子喜好玩电脑游戏,而他们的家长却不会玩,给孩子“蒙”了都不知道,这只能怪家长的无知或无能了。

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事情,别把它看作是小事。每年的大学生入学,总能看到数倍于入校学生的家长群,在为孩子忙这、忙那;入学后不会洗衣服、不会洗被褥的现象也非鲜见。要把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学会生存的大事来看待;放心地让孩子干家务活,是为孩子负责的表现。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我们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却不讲究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

(1)恩威并重,威重于恩。“棍棒下出孝子”这种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至今还为一些家长所认同。怎样看待孩子的过失、过错,有的家长小则是斥责、痛骂一顿,动辄还会棍棒侍候。好像父母的威严就是从训斥、棍棒下建立起来的。

(2)自身不正,行为拷贝。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氛围,让孩子从家长的言行举止中学会做人的道理。比如,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他人,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出现不雅行为、粗俗语言等。

(3)夫妻分工,失大于得。要摒弃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是夫妻共同的责任,千万不要你东我西各说一套,别让孩子无所适从,也别让孩子钻了父母的空子。特别是家中有处于生理发育期的子女,父母应把握好每一次机会,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生理健康教育,性意识、性观念的教育。

(4)经济满足,情感失缺。有的家长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只要孩子需要,给钱没问题,甚至根本不过问孩子花钱的用途。但是就是难与孩子进行沟通。广东省一中心城市曾对孩子每天与父母交谈的时间进行调查,了解到与母亲交谈的时间是与父亲交谈的时间的2.5-3倍。

(5)自造障碍,话不投机。与孩子沟通要有艺术,千万不能把职业生活的习惯生搬硬套地往孩子身上搁。不要以为我是大人,你就得听我的;我总是对的,大人是为了你好。根本不听孩子的申辩,极容易损害良好的家庭气氛。

在家庭教育中既要警惕:教育者迟缓于受教育者,家长迟缓于子女,教导迟缓于诱导的滞后式家庭教育。又要注意: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实际脱离,有的家长与孩子谈的是些与孩子智力不相符的高深的理论、远离实际生活,运用的是抽象的、单一的成人化标准去衡量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过程与主体脱离,有的家长在家庭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方面,不注意适应社会的变化、时势的变迁;家庭教育的形式与现实脱离,有的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还是运用着灌输式、高压式的手段,忽视互动式交流,根本不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思绪是什么;家庭教育的认知与行为脱离,有的家长向未成年人推介的是虚化的价值标准,社会化的、成人化的行为标准,不光使孩子们在认识上容易造成模糊,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不知怎么做。

二、网络:家庭教育揪心的话题

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存在着危害的一面。互联网给当代的未成年人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苦恼。

在暑期里,孩子上网又成为了一个公众议论的话题。社会上,成年人说网吧里有很多未成年人;家庭里,家长们不断地在劝说孩子不要上那么多网;医院里,双眼红肿、全身乏力的暑期少儿病的患者有所增多。而孩子们呢,互相之间跟同学、朋友通电话说的都是什么游戏好玩,玩什么游戏够刺激,利用QQ在聊天,互相沟通自己的思想,就连做暑期作业也是在网上沟通。这种现象已经比比皆是了。

作为家长,要学会了解孩子上网的心态:

一是玩电脑游戏。一些家庭添置了电脑、上了宽带网,却有一些家长不会打电脑、不会玩游戏(有些家长只会在电脑上打扑克、打麻将,下象棋、军棋、五子棋)。在电脑面前,与孩子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一般的网络游戏如果打一个小时的话,可能会增50分,或者增一个百分点,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更新,或是补充格斗技能,或是更新格斗的武器和装备,或是武装寻宝的技巧,或是增加自身的法宝。在这些过程中,可能有的父母不到半个小时就会催孩子:出来喝口水吧,出来吃个水果吧;又说,不要玩得太久了,会伤眼睛的。这些孩子辛辛苦苦刚刚长了一个百分点、增添了一点分,如果被父母劝说离开了网络游戏,刚才的努力就等于白费了。所以有些孩子说,我宁可躲到网吧里打游戏,图个痛快。有的家长真的不知道孩子玩游戏的过程,也不知道孩子玩游戏的心情。

二是聊天、玩QQ。有人说电脑游戏是男孩子玩得比较多,网上聊天、玩QQ相对女孩子会多一些。有的家长不理解自己的孩子老在电脑前干什么。试想一下,平时有时候有电话来找女儿,家长一般都会问对方姓甚名谁,是不是同一个班的,老师是谁,班主任是谁。如果是女同学可能还要客气一些,如果来电话的是男同学,有的家长可能还会反复地盘问自己的女儿,搞得女儿也很尴尬。利用QQ跟对方聊天,这正是孩子想避开家长盘问的一种手段。有些家长真的不会玩QQ,不懂得运用QQ与孩子沟通,也不知道孩子在QQ上跟别人说些什么。

三是网上浏览信息。有的孩子为了寻求感官的刺激,在网上千方百计找一些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平时上学时或父母在家里、受管制时没有办法看到的,现在放假了,一整天呆在家里、呆在电脑前,自由自在地看个够。

家长要正确地对待孩子的上网,家长更要正确地指导孩子上网。方法是:多关心,少批评;多指导,少阻拦。

多关心,就是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对网络的理解到了什么程度,主动地关心、过问他们,不要他们一上网就批评。多指导,就是要多些告诉他们应该怎样上网,应该在网上浏览什么样的信息,怎样来分辨哪些是正常的信息,哪些是不良的诱惑。

网络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2004年,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产值接近40亿元。国家有关部门开展的网络竞技项目已经拓展至上百项。但是,打电脑、玩游戏玩得再好,只能是跟随着这种潮流,并不能在网络面前做一个强者、做一个能者。即使是电脑网络游戏玩得再娴熟,也只不过是网络经营商的消费者、网络游戏制作商的金钱奴隶。要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引导孩子学会去辨别。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喜好和特点,主动安排一些更多的更新的活动,吸引他们的参与,转移他们对电脑游戏的迷恋思绪。

家长要主动与孩子一起上网,这应成为家庭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电脑买回家,就是家庭的用品。既然是家庭的用品,成年人可以使用,未成年人也可以使用。既然是共享受的,为什么不利用电脑创造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呢?父母和孩子一起吃饭、散步、旅游是一种享受,那么跟孩子一起上网聊天获取资讯也是一种享受。同样的一种家庭生活,不要区分开来,也不要将自我区分开来,家长不要将自己排除到电脑、网络之外。就像一家人一起出外吃饭、旅游、逛公园一样,同样可以一家人一起上网,一起打游戏,一起获取资讯。

互联网并非洪水猛兽,互联网也并不是狂欢的场所,要学会珍惜自由的空间。现在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自由意识很强,这是当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家长应该主动地告诉孩子,在网络面前,要学会珍惜自由的空间。在网上浏览信息时,在QQ室聊天时,很多未成年人想多自由就有多自由,想多民主就有多民主,想多自主就有多自主,要学会珍惜这种自由的空间。面对网络的自由空间,要教会孩子们从小学习珍惜这种自由,从小懂得学会把握民主的权利、把握民主的机会、把握民主的参与权,有利于帮助孩子逐步学会把握自身健康成长的良好机会。要学会利用每一个机会、每一个场合,利用每一种载体,逐步增强未成年人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学会走好每一步,从小学会珍惜自由的空间,炼就将要面对的纷繁复杂且迅猛发展的社会的本领。

三、性教育:家庭教育难以启齿的话题

幼儿园放学的时候,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气恼地在数落着自己的女儿尿湿了裤子。一问,原来是小女孩说,“我想学小强哥哥那样站着尿尿。”结果把裤子尿湿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能会听到子女这样的提问:“我是怎么来的?”这样的问题不管是男孩子提出来,还是女孩子提出来,有些父母不一定能够给孩子一个完满的回答。有的父母说,你是外婆从树林里捡回来的;有的父母会说,你是奶奶从河边抱回来的。有的孩子稍懂一点,会直接问母亲是怎么把我生下来的?而有的母亲会告诉孩子,是从腋窝下把你生出来的。

至于有时孩子们提出的“我怎么不行?”男孩子、女孩子“为什么会有区别?”更是可以直接把父母推至尴尬的境地。有的家长索性就敷衍了事地说,小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懂得了。在一个中心城市,有一位女孩子来了初潮,自己躲在家里大哭起来。母亲回家问她为什么哭,她把来初潮的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告诉女儿,你已经开始长大了。但女儿还是哭着告诉母亲,说很害怕,电视上说的是蓝色的(女性卫生巾广告),我的怎么是红色的呢?

如此种种的性朦胧、性意识,为人父母怎么回答?怎么做?有些家庭说,男孩子由父亲来教,女孩子由母亲来教。如此分工,只会误了子女。在过往的一些调查和访谈中,一些家长坦率地说,自己真的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来的初潮、什么时候出现的第一次遗精。更有一些家长无可奈何地说,我们当年哪有这么多为什么?哪里想到这么多为什么?哪敢问这么多为什么?

这就是明显的差异。这就是现代文化和现代传媒的效果。须知在此同时,学校在生理卫生健康教育的教材、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存在滞后的状况下,未成年人生理发育的进程中,心理成长并非一定为正比的。既有好奇,也有朦胧,还有憧憬,这些都是未成年人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并非“下流”行为,也不是“流氓”意识。在这样的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身上,就出现了复杂的状况,这一方面是生理的需求、心理的需求如饥似渴,那一方面学校教育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是家庭的教育几乎为空白。如果基本能够认同未成年人高速运转的思维空间的确需要得到满足和填补的话,剩余的渠道要数社会传媒了。但是在普及科学知识和与伪科学斗争面前,在各种载体和不同渠道面前,在铺天盖地的资讯面前,在鱼目混珠、良莠难分的信息面前,一些教导迟缓于诱导的现象,一些由于性朦胧、性困惑导致的性过失、性过错,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说句自私点的话,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在这方面需求的空间,能让出来吗?作为家长,愿意让出来吗?如果是持否定的意见的话,就得从自身做起,充实自己的知识和语言表达技能。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们,性朦胧也好、性困惑也罢,甚至再延伸到一些青少年所遇到的“拍拖”(谈恋爱)的烦恼,这些都是人生美好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蔚蓝色的天空上有几朵白云,让人看了能够享受到一种愉快的情景,让人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心情。同时要让未成年人知道,朦胧和憧憬都是未来的事情,就如一阵风吹来,蓝天上的白云会被吹散,气候状况会被重组。国家对婚姻、性生活等方面相关的法律在作出规定的同时,有着科学的技术、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论作为强大的支撑,维系着国家的发展、维护着民族的兴旺。

让美好的朦胧与憧憬,伴随着未成年人渡过美好的青春年华。未成年人的青春期,是人生美好的阶段,当他们愉快地渡过充满遐想和期盼的年代,当他们长大为成年人时,当他们成为时代的栋梁时,用他们的智慧、才干还有更加完善的自我,去迎接社会的挑战,才能造就美好的人生。

四、学会与孩子沟通,关心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一位署名Tsing yuan的作者,在《羊城晚报》(2004年1月10日)上发表了题为《位置》的一篇散文,说到,“站在父母的位置上,就能多一份爱心和耐心,多一份永不熄灭的希望;站在儿女的位置上,就能多一份真情和深情,多一份永不消减的愧疚。人生大概真是为了使每个人都体会一下这种希望与愧疚交织的心情,才安排我们在做了一段时间的儿女后,马上又让我们去做父母。”

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社会成员的沟通、理解与共处。建设和谐社会的家庭教育,就要学会与孩子的沟通。

一是平等。不平等的家庭怎能和睦呢?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为人父母,就拿出家长的权威,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见。

二是真诚、信任。假如一位家长连自己的孩子都不信任,对自己孩子的交流都不真诚,那可以请他们扪心自问一下,在社会上还能立足吗?

三是换位思考。要学会互换角色、置身处地的换位思考。要耐心地聆听孩子的说话,了解孩子的思维,让他们感到被了解、被尊重、被接纳。

四是家长要适时“充电”。家长要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哺育孩子的现代意识,提高与孩子沟通的技能和本领。

(1)提高家长的人格魅力素质。家长的人格魅力,可以说是当今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的体现。家长与孩子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家长良好的道德面貌和人格特征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品德进步和人格完善,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在教育孩子时成为良好表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既要注意克服或防止那种大耍权威主义,全方位地控制子女,要求孩子听话、顺从,压制或抹杀子女自主学习和生活积极性的“绝对服从的尊严”;也要防止无原则地满足子女的所有要求,生活上娇生惯养,学习上、思想品德教育上无限纵容的“放任自流的溺爱”。

(2)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担负着家庭教育重任的现代中年人的家长们,普遍的文化知识水平已经比他们的父母辈高出了许多,还不乏接受过高等教育者。然而,更新知识仍然应该成为他们提高文化素质的要务。当今的一些中年人,一方面他们当年接受的学业教育的知识在现代社会已经显得落伍,另一方面是这一年龄段的中年人容易陷入个人事业和家庭发展相对稳定的“惰性时期”,不知不觉中拉大与子女间的距离。倡导终身学习的观点认为,坚持更新知识既有利于提高学习者本人的文化素质,也有利于改善学习者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增强学习者自身的竞争能力。家长首先应该在学习上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

(3)提高家庭教育的素质。家庭教育素质的提高,家长应该适时地更新观念,摒弃糟粕,树立科学的养育观。归纳许多成功的家庭教育的事例可以证明,普遍地运用引导式——通过讲道理、交谈的方法启发孩子依照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做事;辅导式——通过指导阅读、指导上网、专项锻炼等方法对孩子的学习、品德进行帮助;鼓励式——通过榜样引导、环境熏陶、表扬奖励、批评惩罚等方法调动孩子内在的积极性,都是行之有效的。

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态度、方法、技能方面的提高,应该在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中完成。家长素质的提高和家庭教育的改善,就是要确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关心教育子女,增强爱的目的性、教育的自觉性,做到爱教结合爱而有质,既不能百般溺爱,又不能简单粗暴,而是宽严得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转化为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力量,使孩子真正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家长对自己的关爱。掌握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充实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谈释能力,与时俱进跟上时代潮流,学会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灌输社会主流渠道的主导意识,学会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言传身教地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
tttooiu
2007-02-06 · TA获得超过578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家庭的希望是孩子论

家庭的希望是自己?还是孩子?人们一致认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我们是建立自己的工作、事业、成绩、成就,去影响孩子,影响孩子发奋图强,去努力、去奋斗、去建立自己的事业和成就?还是将所有的希望都重重地压在孩子们的身上,从孩子的成就中分享自己做人的荣耀呢?而孩子在没有希望时,又将希望压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压下去。

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是建立成就为孩子打好基础,为他们提供尽可能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在自己的奋斗中成才成功?还是像赌博一样,将所有的赌注都压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所有事情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孩子,把自己的懒散、无望、借口都推托给孩子,让一个孩子承担孩子本身的压力,还要承担上一辈人成人的压力,这公平吗?这光明吗?这实际吗?

如果说孩子是家庭中的希望,我们为孩子做了些什么呢?我们过得简单而平常,普通而平凡,我们除了给父母一些言语的孝道之外,父母还是过着自己过去的生活,这样有一个孩子或有许多个孩子又能有什么区别呢?只是观念里有一个孩子在某某地,而本是真实的某地,也只不过是个概念而已。

从负责的角度而言,自己无望了,自己一生庸碌无为,自己贪玩游耍,自己贪官奸商,却要说教孩子勤奋努力,要珍惜时间,要好好做人,我不知道这到底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其不知,自己的懒怠,自己的不负责任,自己的品质背叛,无形之中给孩子是何样的影响。

人们总是生活在理想和希望之中,即使这种希望是一辈人又一辈人的相互推卸。人们的生活也有软弱的一丝求救的稻草,即使稻草无力和腐烂,毕竟是个希望的影儿呀!这样,谈论的话题是孩子,讨论的论点是孩子,所有计划、安排、目标也是孩子;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真正意义的中心,所有一切的一切都围着孩子们在转,从不思想如果这个赌注输掉了会怎么样?只有隔代再压上一把?

人的生命是短暂,一般是四代同堂。如果人们平均活上一百年或更长些,那孩子的压力会有多大呢?爷爷喜欢写字、奶奶曾想演戏,爸爸向往职称、妈妈暗喜跳舞,这样以来,一个七岁的中国小女孩,除了上学沉重的书包以外,周六、周日和其他课外时间都被安排的满满的,时间一滴不漏地上书法、歌唱、英语、舞蹈培训、上钢琴培训……孩子多学点东西总是不会错的,你以为那些培训班收费都低吗?大人们轮换地陪伴着,孩子象棋子一样被不断地置放着,这都是为孩子好吗?站在童年的层次上,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谁真正地为孩子想过呢?

中国有万千的家庭,中国有万千的父母,这许多许多人没有号召,没有统一,但一致地认为孩子就是我们的希望,将所有的都寄托于孩子,人这么多,几乎是大众,就没有集体犯错吗?

鲁迅先生曾大声地疾呼“救救孩子!”那是上个世界三、四十年代的声音,但六、七十年后的今天,我又似乎听到这个呼喊在耳边回响。但愿有更多的人能听到这一声呼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肱疰殿下_lqt
2007-02-11 · 超过1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一声声的笑声
惊动了我们 也给了我们希望
未来谁也不知道
谁也不能掌握它!
而你就是我们的希望
就如:在一个黑洞里你找到了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